印度「特產」:CEO

三言財經 發佈 2020-01-21T14:58:06+00:00

AI 前線導讀:時代周刊曾預言稱,印度向全球的頭號輸出品是高質量的 CEO。在矽谷,印度裔執掌大批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的「帥印」,大有占領矽谷之勢頭。印度人和華人在矽谷的崛起中功不可沒,一說稱,矽谷建立在印度人和矽谷的脊背上,也正因此,雙方之間的比較從未停歇。

AI 前線導讀:時代周刊曾預言稱,印度向全球的頭號輸出品是高質量的 CEO。在矽谷,印度裔執掌大批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的「帥印」,大有占領矽谷之勢頭。

印度人和華人在矽谷的崛起中功不可沒,一說稱,矽谷建立在印度人和矽谷的脊背上,也正因此,雙方之間的比較從未停歇。尤其近年來,印度裔高管在矽谷扶搖直上,而華人力量卻日漸式微,由此引發的爭議和討論不斷,印度為何盛產 CEO?矽谷的高管里,為何印度裔為何更勝華人一籌?

印度是 CEO 輸出大國,尤其在高科技公司雲集的矽谷,印度裔 CEO 格外多,矽谷儼然要變成「印度谷」了。

2019 年是印度裔在矽谷話語權升級的一個標誌性節點。這年年底,谷歌兩位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宣布卸任 Alphabet CEO 與總裁一職,新任 CEO 桑達爾·皮采正式成為谷歌的新統帥。至此,矽谷三大科技巨頭的掌門人中,印度裔占了兩席,另一位是微軟現任 CEO 納德拉,二者執掌著 2.2 萬億美元的市值。

此外,印度裔還坐上了不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公司的頭把交椅,包括 Adobe 董事長兼 CEO Shantanu Narayen;百事前 CEO Indra Nooyi;諾基亞 CEO Rajeev Suri;現摩托羅拉 CEO Sanjay Kumar Jha,他還曾在高通、和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鑄造廠之一的 Global Foundries 公司擔任 CEO ;萬事達卡總裁兼 CEO Ajaypal Singh Banga,他的哥哥 Manvinder Banga 是聯合利華公司前 CEO......

下面這張最近在朋友圈很流行的圖不禁讓人發出感嘆,「印度人是占領矽谷了嗎」~

除 CEO 外,在很多公司的頂級高管和普通員工中,印度裔所占的比重也相當之高。這些似乎無所不在的印度人甚至讓本地的美國人感受到了就業壓力。前不久,一份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數據顯示,在世界 500 強企業中,30% 的掌舵人都是印度人。

另有數據統計,2018 年,以印第安裔 CEO 為首的前 7 名公司的總收入超過 3600 億美元,超過了除 34 個國家之外的所有國家的 GDP。

印度裔在矽谷崛起

印度裔對全球科技界的影響力顯然與人們的直覺相悖,而事實上,這種影響力已經持續了數十年。這個常被冠以貧富差距大、髒亂差等代名詞的國家,是如何培養出如此多全球聞名的 CEO 的?一個國家又是如何成為矽谷乃至全球的人才庫的?

根源多來自文化層面。

語言優勢被認為是印度人在矽谷站穩腳跟的突出優勢。 由於歷史原因,英語在印度有悠久且廣泛的傳播度,現在英語算是印度的副官方語言,印度人十分重視英語水平,電影《印式英語》里的全職主婦因為不懂英語而被家人嫌棄,之後她通過自學英語找回了自信也贏得了尊重,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出英語在印度已經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而是身份和階級的象徵。

一位曾在美國從事醫學研究的科學家王元(化名)告訴 AI 前線,印度人英語水平普通較高。印式英語雖然常被「詬病」帶有生硬的咖喱味,口音很重,但印度人能講的十分流利,相較於其他在矽谷工作的亞裔— 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印度人的英語口語水平是最高的。

印度人還有一項神奇的能力,那就是,不管「咖喱味」多麼嚴重,但他們就是敢說,樂於表達,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善於辯論,絲毫不怯場。印度是一個高度多語言的文化,各種語言 / 方言種類近 2 萬種,有二十幾種官方語言,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多語言環境中,印度人的表達能力得到了天然鍛鍊。

這種多語言、多宗教、多種族的多元文化環境也塑造了印度人超強的適應能力和包容異見者的品格。 印度種姓制度等級森嚴、六大宗教並存,如何與不同的種姓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平共處、共事,對很多印度人來說是一種必備技能,他們不會因為文化相反而樹敵,也不會在工作場所對某個特定的人或群體帶有偏見。這些生存技能令他們很快的融入到美國環境中。

印度人愛「抱團」。 印度人有特別的抱團文化,群體之間互相提攜,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如果有一個印度人進了某家公司,很快他就會介紹他的親朋好友也進來。如果有一個印度人和別人發生了衝突,那麼其「老鄉」也會站在他這邊。

自上世紀 80 年代第一代印度人闖蕩矽谷以來,經過長期的相互推介,印度裔已經形成了龐大的人脈關係網。TiE 便是這種互助網絡的體現,這是一個社區支持系統,在 14 個國家 / 地區擁有 15000 名成員,該組織主張成功企業家前輩要義務幫助下一代初創企業家。

精英教育選拔出類人才。 電影《起跑線》里,印度家長為孩子上個好學校操碎了心。這是因為教育資源在印度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與等級色彩,印度重視精英教育,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在私立學校,私立學校擁有完善的西式基礎設施和西式教育模式。

印度名校的錄取率幾乎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十分之一,印度理工大學是公認的全球最難進的大學,錄取率遠低於麻省理工,從印度理工出去的學生大多選擇了去美國深造,並在矽谷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谷歌 CEO 皮采便是從印度理工畢業的。

矽谷的華人力量日漸式微

2019 年對於在美國科技巨頭公司中的華人來說,也是一個標誌性的節點。11 月 14 日,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宣布離開微軟並將於今年 2 月 1 日正式離職。沈向洋是在微軟領導結構中位置最高的華人,他是微軟 13 位 EVP(執行副總裁)之一,這個級別的高管中只出現過 2 位華人— 沈向洋和陸奇。

媒體在報導沈向洋離職消息時多強調「美科技巨頭中再無華人高管」,作為美國科技界職級最高的華人高管,他的離開也標誌著,目前在蘋果、微軟、谷歌、Facebook 、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頭中再無 EVP 華人高管。另一方面,這也標誌著,華人在矽谷的力量日漸式微。在矽谷流傳著一句名言「矽谷是建立在印度人和華人的脊背上的「,而現在,華人和印度人在矽谷的勢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沈向洋之前,已有不少在矽谷擁有極大話語權的頂級華人高管離開,包括李開復、陸奇、張宏江、張亞勤、林斌...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全球創投市場不斷崛起,越來越多的華人工程師選擇歸國發展。

而印度創投環境薄弱,對於在矽谷的印度裔來說,他們沒有後路,唯有「破釜沉舟」。一項有趣的統計分析顯示,在美國最快學會美國口音的移民是印度人。這說明印度人有很強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他們將美國作為第二祖國,有強烈的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意願。

華人工程師的離開,「間接」提高了印度裔在美國科技巨頭高管總數中的比重。在矽谷,印度裔高管的數量一直高於華人,華人承擔了有限的技術領導者角色,能夠做到科技巨頭 CEO 的華人更是屈指可數,2017 年,美國的財富 500 強公司中,有 10 家公司的 CEO 是印度裔,而無一人來自中國大陸。

在王元看來,在矽谷的華人和印度裔具有相同的特質:勤奮、聰明、吃苦耐勞。這些也是在異鄉的奮鬥者取得成功所必備的要素。但為何在領導者角色上,華人卻不敵印度裔?

InfoQ 曾在一篇 文章 中對華人與印度裔的領導力做了探討與對比。華人是典型的技術型領導者,主張內心修為,務實低調,傾向於個人奮鬥,喜歡在技術方向上深鑽;印度裔則是典型的商業型領導者,他們更關注傳遞價值觀,注重培養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影響力及對商業的理解,這更貼近西方文化中領導力的內涵。

印度裔更擅長管理人才,他們身上另一個典型優勢是— 具有同理心。大多數在美國的印度裔 CEO 們的家庭背景普通甚至貧寒,他們通過個人奮鬥走向成功,這些出身低微的領導者不那麼尖刻,即便在遇到衝突情況,也能通過很好 的管理促成一致意見。從小生活在印度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環境,讓他們在管理人時更寬容,更理解下屬。

這一點在皮采和納德拉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谷歌內部看來,皮采非常善於管理人員,他善於組織團隊,任用合適人選並圓滿完成任務。納薩拉的個人成長和家庭經歷也令他成為一名富有同理心的領導者,他極其看重對於技術和產品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

美國教育諮詢公司 WholeRen Group 的 CEO Andrew Chen 曾評價,中國學生通常是優秀的學術研究人員,但他們缺乏「軟技能「已成為在海外就業市場上與西方人、印度人競爭的主要障礙。華人的「軟技能」弱勢主要體現在語言能力、溝通能力、社交技巧、談判能力等多方面,這本質上反映了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

CEO 輸出大國背後:印度 IT 人才外流嚴重

印度的精英式教育所培養出的頂尖人才在矽谷大放異彩的另一面是,本國人才外流嚴重。

印度裔高管的成長路徑相似,他們在本國完成學業後去美國深造,再留在矽谷工作,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後,卻很少有人願意再回到自己的祖國。海灣地區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7 年畢業後留在美國的印度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學生是中國的兩倍。據統計,印度理工的畢業生中有 80% 流向了國外。印度政府為培養出這些精英學子投入甚大,到頭來,卻為他人做了「嫁衣」。

《人才戰爭 2.0》一書中提到,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印度人才外流情勢嚴峻,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印度外流的高級精英高達 30 多萬人,其中有約 4000 名著名專家已永久性移民美國。有學者估計,加上其他的職業移民及簽證入境,印度每年流入美國的人才總數達 20 萬。如此驚人的流失速度不禁讓印度學者感嘆,印度過去是英國的「棉花殖民地」,已經淪為了美國的「人才殖民地」。

印度裔更願意留在美國主要是因為本國經濟發展較西方落後,回國後沒有好的發展機會。人才的流失讓印度 IT 業人才缺口嚴重。在最新的世界 500 強企業名單中,有 129 家來自中國,121 家來自美國,僅有 7 家來自印度。在席捲而來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中,印度沒有一家網際網路巨頭誕生。

印度 IT 業繁榮的表象下暗藏虛火。

印度 IT 行業的商業模式多以軟體外包為主,主要為歐美的科技公司提供軟體測試、數據錄入、呼叫中心、工程服務,業務流程外包等業務,得益於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印度 IT 業迅速崛起,拿下了全球 2/3 的軟體外包市場,承接了 90% 歐美公司的外包生意。事實上,軟體外包是 IT 產業鏈的末端環節,附加值低、競爭力弱,乾的都是美國科技公司不願意乾的「髒活累活」。

最近兩三年,這種模式的軟肋也漸漸凸顯,伴隨著 AI 浪潮的到來,更高效的機器學習技術和自動化算法逐漸取代了人工,印度 IT 業遭受到巨大衝擊,多次爆發裁員潮。IT 行業研究機構 HfS Research 曾預測,到 2021 年,自動化將導致印度凈減少 48 萬個工作崗位。

另一威脅來自美國,因為美印兩國貿易摩擦,美國加大了對 H-1B 簽證的審核限制,H-1B 簽證拒簽率的提升無疑給印度 IT 公司造成沉重打擊(H-1B 簽證的 70% 由印度人獲得,其中不少為印度 IT 外包公司的技術工人)。

持續了 20 多年的印度 IT 奇蹟似乎行將落幕,時代的巨浪拍打而來,跟不上的人終將被淘汰。印度 IT 產業迫切需要轉型,由勞動密集型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高級技術人才是轉型的關鍵,如何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留住人才,吸引在矽谷的印度裔人才回流,如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孵化出網際網路巨頭公司,這些都是當下印度 IT 產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潛力還是被看好的,它當下正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爭相掘金之地。

來源:AI前線 文/劉燕 編輯/Linda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