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詞里的傳統文化對現代民俗文化的影響

暮雪1993 發佈 2020-01-21T14:58:24+00:00

古詩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塊必不可少的華麗瑰寶,唐詩宋詞,古往今來,一直都備受國人的喜愛。「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朝王安石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每逢春節都會時時掛在人們的嘴邊,再過三天又是年,街道上張燈結彩,人們又開始忙活著準備過年的所需,趁著舉國上下這濃厚的年味兒,我

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跡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古詩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塊必不可少的華麗瑰寶,唐詩宋詞,古往今來,一直都備受國人的喜愛。在我們的教育中,從小開始,就已經搖頭晃腦的背著:「床上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明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小時讀詩,大多都一知半解,如今讀詩,就會深切的體會到古詩詞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語言藝術,在其中所包含的語言韻味以及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朝王安石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每逢春節都會時時掛在人們的嘴邊,再過三天又是年,街道上張燈結彩,人們又開始忙活著準備過年的所需,趁著舉國上下這濃厚的年味兒,我們就以「年」為例,看看古詩詞里所傳達出的傳統文化對於我們現在的民俗文化的深遠影響。

春節是中國一年一度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過春節大約已經有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其實有很多種說法,但,最讓人們普遍接受的說法大抵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直到過完元宵節,才叫做過完年!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詩詞里關於過「年」的傳統文化對於現代民俗文化的影響,其實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很多習慣我們都保持至今。


《除夜有懷》看古往今來守歲夜

孟浩然《除夜有懷》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復回。

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

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

《除夜有懷》,除夜—除夕之夜,寫除夕的詩其實非常多。但孟浩然的卻別出機杼。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復回」這是第一句,七個字,就完整的描述出整個除夕夜的過程。古時的除夕也是要守歲的,就是一夜不睡,孟浩然在這裡沒有直接寫,他寫五更鐘漏在催,這裡便說明除夕這晚醒了一夜。「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這一句點著燈,燈捻子燒完了,就沒火焰了,繼續點上燈。滅了點,點了滅。爐中的香也是這樣,完了續,續了完,完整的敘述了自己在家除夕守夜的整個景象,也由此我們窺探到了古人在除夕夜的除夕群像。

據說古人在除夕當天,跳儺舞、貼春聯、封井、放炮竹、吃年夜飯,守歲。守歲應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裡面的記載,大致在南北朝時期,古人就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長夜漫漫,便從掌燈時分開始入席,開始吃年夜飯,有的人家甚至會一直吃到深夜。大部分在除夕之夜,吃過年夜飯後,點起蠟燭,圍坐爐旁開始閒聊,等著迎接那辭舊迎新的時刻。

再看,我們如今的除夕夜,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這項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依舊保留至今。

每年的除夕晚上,我記得全家老小都會聚在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我們北方地區在除夕夜會有吃餃子的習俗,手法快的擀餃子皮,手法慢的去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這個「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是交諧音,「合」與「交」這其中就是相聚的意思。南方地區大多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糯糯的年糕,早起溜圓香甜的湯圓都在象徵新的一年裡生活甜甜蜜蜜,事業步步高升。

自古以來守歲有千萬種姿勢,也不乏有些文人墨客為我們深深地烙印了一份不一樣的詩意在其中。比如:文徵明《除夕》:「 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闊,一年功夫是文詞。」寫出了莘莘學子除夕夜的挑燈夜戰與無奈。


二、《青玉案·元夕》探韻味深長舞獅花燈樂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東風還未曾催的百花齊放,卻已經先吹放了元宵節上的火樹銀花。地上的花燈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猶如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天上的煙花流光溢彩,直衝上雲霄,而後空中墜落,流星雨一般讓人難以忘懷。辛棄疾用無盡的想像為我們描繪了一副節日熱鬧非凡的盛大場面。

車馬、鼓樂、燈月交輝而出的人間仙境,加上「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那民間演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高台、高蹺、旱船、舞獅、舞龍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

「跳儺舞」在我的故鄉直至現在每年還會舉行,大多數地方都還是沿襲耍龍燈,也叫「舞龍」「舞獅」、「龍燈舞」,這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節,我國很多地方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美輪美奐。這項活動也是經由百年的沿襲與發展而來的。最早關於舞獅的記載,是《漢書·禮樂志》中,中間有提到「象人」,按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來講:「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演藝人。所以,應該三國時已有舞獅,南北朝時,民間也曾非常流行舞獅。

到了唐朝時期,舞獅已發展成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曾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曾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只是規模比較小。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子舞的盛況。

「龍」在很久以前就是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徵。古時,人們在所有喜慶日子裡都喜歡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在古代民間也有許多不同的傳說,神話中,歷史中都有體現,為舞獅也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也令它逐步的深入民心。一直以來,人們都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直到現在,舞龍舞獅都對所有中華兒女有著深遠的重大影響,也有著不一樣的意義所在。

三、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現代民俗文化源遠流長

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若要細讀,夠我們品味一生。如: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寫盡了浴佛節的清心寡欲;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春聯》學書兒童弄筆勤,春聯幅幅賣斯文。人來問價增三倍,不使鵝群籠右軍。寫出了賣春聯的調皮與歡樂。還有宋袁說友《瑞孫周歲》頭顱七十已看看,喜抱孫來傍晬盤。敢望吾家有英物,箕裘且欲戀儒冠。這抓周的喜悅躍然紙上……

這些古詩詞中蘊含著的傳統文化,無一不是現代民俗文化的前身,有的依舊保存完好,有的稍加改良。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詩詞慣以其獨特的情感寄託、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無數的文人墨客傾心於創作,讓無數人們醉心於它們的品讀。價值所在、情感細膩、文化古韻通通凝結其中。

古詩詞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直至現在,我們的民俗文化依舊傳承,而未來,我們要把我們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的民俗文化走向全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