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左傳》《戰國策》《史記》的語言及其它

讀寫探秘 發佈 2020-01-21T15:32:27+00:00

三、參考書目《春秋左傳研究》童書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 中華書局 1981年版《左傳選譯》瞿蛻園選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人物論稿》何新文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版《左傳譯註》李夢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版《先秦散文選注》 羅


高中學生,對《左傳》《戰國策》《史記》並不陌生。因為學過的《曹劌論戰》《燭之武退秦師》就選自《左傳》;《鄒忌諷齊王納諫》《荊軻刺秦王》就選自《戰國策》;《陳涉世家》《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就選自《史記》。通過學習上述課文,同學們對《左傳》《戰國策》《史記》三部傳世經典應該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拓展視野,加深認識,形成知識系統,希望大家讀讀這篇文章。

一、史籍概說

1.《左傳》和「春秋三傳」

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左傳》屬「春秋三傳」之一。「春秋三傳」中的「春秋」,是歷史的意思。在我國商、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後來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們就用春秋指一年。歷史是一年一年地記載的,所以引申為歷史。

古時帝王身邊設有史官,分左史、右史。右史負責記載帝王的言論。左史負責記錄帝王的行動,大事記在「策」里,小事記在「簡」中。歷史就是根據這些簡策編寫的。現存的《春秋》也是根據這些簡策而編成的魯國編年史。

《春秋》像大事記一樣,寫得十分簡約,說是通過一字一詞來表示褒貶的,這就是所謂「微言大義」、「春秋筆法」。但是,對讀者來說,那是不容易領會的。於是就出現了解說《春秋》的書:一部是《左傳》,一部是《公羊傳》,一部是《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傳」即解說的意思。

《穀梁傳》的作者系魯人穀梁俶,《公羊傳》的作者系齊人公羊高。這兩部書主要是解說《春秋》的微言大義,是一種理論性的說明,文學價值較差。《左傳》的作者是魯國太史左丘明。《左傳》原名《左氏春秋》,不是為解釋《春秋》而作的,到了漢朝劉歆才把它按年份散附在《春秋》經文之後,成了《春秋左氏傳》,變為解說《春秋》的書。

《左傳》以魯史為線索,以魯國十二個國君的諡號為次序,起自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詳細地記敘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間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法令、外交、文化、曆法、天文、風俗等情況。這是一部典範性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左傳》善於運用曲直兼施,嚴謹有致的筆法,如實地描寫春秋歷史舞台上諸侯國之間奪權爭霸,相互兼并的一幕幕社會場景,將風雲激盪的政治生活於個人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同時,作者也注意體現歷史人物頗富風采的語言風格,使人物形態情態畢現,神彩煥然。

2.《戰國策》

高中課文《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戰國策》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縱橫家思想和活動的國別體史書,具有較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書名亦由劉向擬定。

此書中有許多情文並茂,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在人物描寫上也頗具特色,善於把人物置身在典型環境和矛盾衝突之中,較好的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人物的語言警策動人,富於個性特徵。人物的形象隨著情節的發展而逐漸深化豐滿。讀完這些故事,張儀、蘇秦、甘羅、馮諼、魯仲連、荊軻等各個不同,有血有肉的形象,便歷歷如在眼前。

3.《史記》

高中課文《鴻門宴》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史記》是我國西漢時代出現的一部偉大的紀傳體巨作,它記載了上至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天漢年間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也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著作之一。

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一道豐富多彩的生動的人物畫廊,其中有一定的性格的人物不下一百多個,而這些人物形象又大都帶有一種後世任何寫人文學所沒有的突出特點。《史記》中的人物大都具有一種英雄氣質。他們積極進取,勇於事功,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地追求理想的實現與事業的成功。伍子胥、孫武、吳起、商鞅、陳涉、襄渝等固然是這種氣質的典型代表,即使是那些被司馬遷所批判的人物如李斯、主父偃等,也都帶著一種「得時無怠」的進取精神,一種「生不為五鼎食,死亦為五鼎烹」的豪氣。

二、語言特色

《左傳》的外交辭令十分優美, 說理透闢,運筆靈活,變化萬千,語言簡括,卻含義豐富。特別是其中選擇性地收錄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語言,也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將《左傳》這個特點稱之為行人辭令之美。具體說,有以下方面:

第一,謙和委婉,剛柔相濟。春秋時期的行人辭令多婉轉委曲,娓娓道來,平易流暢,顯示出一種張弛有節、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

第二,雄辯闊論,或鋪張揚厲,或針鋒相對。晉范寧稱《左傳》「艷而富」,唐韓愈稱「左氏浮誇」,以上所言即為這一特點。

第三,正話反說,意在譏諷。如僖公二十六年,齊人伐魯,展喜犒齊師,展喜先虛構了「小人」、「君子」之意以表示不卑不亢的態度,正是如此。

第四,引經據典,多賦詩以明義。以《詩經》中的詩句來表達情感或者說明自己要說的話,在《左傳》中占有大量篇幅。

總之,《左傳》以具體生動的文字敘寫了一系列才氣縱橫、聰明機敏的行人,同時也記述了許多優美的辭令。這其中雖不免作者之潤筆,然而亦得力於行人辭令原有的本色。

但是,《左傳》受編年體影響,為了尋求事件的戲劇性、情節的聯貫性而大量運用嚴謹、厚重的詞語,從而道德意味濃厚,藝術趣味只能次之。

《戰國策》則語言流暢犀利,辯麗恣肆、放言無忌。善於將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於文中,用以說明抽象的道理,闡述自己的論點,是論辯文的典範。它的敘事更生動、更曲折、更波瀾迭起、更扣人心弦。一掃《左傳》的古樸、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鮮、活潑、浪漫。

《戰國策》是策士之言,講究鋪張誇飾,文筆酣暢淋漓、富於變化,往往以氣勢和辭採取勝,表現出典型的縱橫家文風。敘事狀物,擲地有聲;議論說理,氣勢恢宏。大量運用誇張、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氣勢和語言的力量。如《蘇秦以連橫說秦王》中,第一段蘇秦的說辭,對偶句、排比句疊出,大肆鋪敘誇張秦國的地勢、物勢、政勢、軍勢、民勢,句式短促,整中有變,聲調鏗鏘和諧,詞鋒雄辯犀利,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氣勢,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和說服力,這與《左傳》行文辭令所表現出來的委婉曲折的特點有很大區別。

三、參考書目

《春秋左傳研究》童書業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 中華書局 1981年版

《左傳選譯》瞿蛻園選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人物論稿》何新文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版

《左傳譯註》李夢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版

《先秦散文選注》 羅根澤,作家出版社1957版

《戰國策選注》牛洪恩 邱少華 孫悅春選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

《戰國策箋注》 張清常、王延棟,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版

《史記選注集說》韓兆琦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

《史記選》王伯祥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高中語文特級教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