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秦國崛起的一次關鍵決策:是先取蜀國還是先攻韓國?

歷史修行者 發佈 2020-01-07T16:15:28+00:00

秦國剛建國時地少民稀,按理說是最不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可是上天就喜歡給人驚喜,偏偏這個又窮又遠的國家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在此過程中,歷代秦國國君可謂功不可沒,因為他們每每都能在關鍵節點做出正確的選擇,秦國才終於完成逆襲,走上了歷史的巔峰。

秦國剛建國時地少民稀,按理說是最不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可是上天就喜歡給人驚喜,偏偏這個又窮又遠的國家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在此過程中,歷代秦國國君可謂功不可沒,因為他們每每都能在關鍵節點做出正確的選擇,秦國才終於完成逆襲,走上了歷史的巔峰。

秦惠王時,秦國的南方有兩個國家,巴國和蜀國,這兩個國家地處化外,人民愚昧,當然這是相對於當時的中原文明來說的,他們常年不和,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動干戈,打來打去。

有一年他們又打起來了,打的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請外援也要打,兩國都派了使者去秦國請救兵。

秦惠王經過一番思前想後後,決定幫助巴國,攻打蜀國,可是去蜀國的道路山多路窄,難以行軍,所以又有點猶豫,偏偏這個時候韓國又時長來騷擾,所以一時躊躇,不能做出決定。

於是召開了一個會議,討論是先攻打蜀國還是先攻打韓國的問題。

會議參加者分為兩派,一派以張儀為首,支持首先攻打韓國,另一派以司馬錯為首,支持首先攻打蜀國。

秦惠王一聽,既然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不妨把各自的理由都說出來,看誰能說服對方,那就聽誰的。

張儀是秦國的國相,他參與制定秦國的連橫國策,幫助擊破了蘇秦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合縱計劃,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儀首先發言,他認為應該首先攻打韓國。

但是在此之外還需要做些其他的工作,首先搞好跟魏國和楚國的關係,先安撫一下他們,不要讓他們在我們關鍵時刻來騷擾我們,然後出兵韓國的三川地帶,占據黃河,伊水,洛水一帶,然後攻打新城和宜陽,這樣我國軍隊就可以接近周國了,到時候把周國滅掉,得到天下重器——九鼎,和天下的山川地形圖和人民戶口,然後挾天子號令天下,這樣一來,天下有誰敢違抗我國的命令呢,這是一統天下的最好時機。如果放棄這些地方,轉而去攻打南方的蠻夷之國,那麼就跟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了。

這裡張儀考慮的目標是統一天下,而只有消滅周朝,取得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才能使天下人民歸順,到時候發兵攻打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們,最終實現目標。

秦惠王心有所動。

這時司馬錯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司馬錯是秦國的大將軍,領兵打仗,軍功卓著,素有威名。

他認為此時攻打周國並不是最好的時機,現在最應該做的事情是首先使國家富裕強盛,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有廣闊的土地,要有眾多的人民,要有富裕的百姓,如果這三個方面都做到了,那麼王權霸業也就不遠了。

可是如今秦國的土地並不算多,百姓也並不算富裕,如果想去創立王權霸業會很難,當務之急,不如就先擴張土地。現如今,巴蜀兩國爭端,正是我們最好的機會。蜀國地處偏僻,而且又是蠻夷們的首領,他們國家混亂,政治腐敗,如果我大軍一舉殲滅之,那就像一頭狼襲擊一隻羊一樣,他們根本就無還手之力。而且得到他們的土地,就會擴張我們的領土,得到他們的財富,用在我們的百姓身上,這樣我們的百姓很快就會富裕起來。再說對付他們根本不用出動太多的軍隊,我們的成本也會少很多。

從國際上來說,我們消滅了一個國家,可是國際輿論並不會認為我們是殘暴之國而對我們有所提防,得到他們的財富,他們也並不會認為我們有多貪婪,這是我們懲奸除惡時順便得到的戰利品。這樣我們既有了除暴安良的好名聲,又能得到實際的好處,是一舉兩得的做法。

可是如果去攻打韓國,消滅周朝,那麼國際輿論將會對我們極為不利,而且我國並不能從中得到什麼實際的好處,又擔負了殘暴的名聲,這對我們來說十分危險。

如果我們真的去攻打韓國和周國,那麼韓國和周國自知無力抵抗,一定會請外援,到時候齊國趙國楚國魏國聯合起來對付我國,我們將如何抵抗呀?這正是莫大的危險,所以我們不如先攻打蜀國,對我們來說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秦惠王聽後,認為司馬錯的說法更有說服力,於是舉兵伐蜀,十個月後順利拿下了蜀國,就是這一正確的戰略覺得,時秦國擁有了蜀國的大片領土,實力更加雄厚,距離一統天下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圖片來源網絡

我是歷史修行者,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