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與雋永——淺析《紅樓夢》意境及詩意

回歸文學 發佈 2020-01-07T16:25:52+00:00

《紅樓夢》是一本詩化的小說,曹雪芹對文本中的意境,描寫頗多,整部小說的詩意和意境完美融合,使作品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紅樓夢》的構思之精,行文之俊,精微淵深,至今讓人尤為稱讚。曹雪芹將自己的才華與情思投入到小說的創作中,賦予了《紅樓夢》無窮的藝術魅力。

《紅樓夢》是一本詩化的小說,曹雪芹對文本中的意境,描寫頗多,整部小說的詩意和意境完美融合,使作品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紅樓夢》的構思之精,行文之俊,精微淵深,至今讓人尤為稱讚。曹雪芹將自己的才華與情思投入到小說的創作中,賦予了《紅樓夢》無窮的藝術魅力。意境的朦朧,詩意的雋永,是整部作品的總體特徵。詩意與意境的結合構成詩化意境,以詩言事,以意言情,突破了小說原有的敘述模式。意境及詩意在美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整部小說將審美移情這一原理展現的淋漓盡致。本文是對意境及詩意進一步分析,更好的理解和認同曹雪芹的敘述方式。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在我國文學史上地位頗高,有口皆碑,有"開卷不讀《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之說。整本小說以賈寶玉與林黛玉以及薛寶釵三人之間的朦朧愛情,閨閣閒情展開,詳細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至衰的過程,巍巍紅樓,一朝瓦解,起於繁華,止於淪落。作者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形成此書。《紅樓夢》廣博精到,涉及眾多,百科性質突出,其書中對於經史子學、詩詞曲賦、園藝建築、禮儀服飾、醫易卜筮、曲藝樂雜、人情世故等等多有涉獵,無所不通,展示著紛繁複雜的社會風情百態,其文學價值可想而知。這本書的敘事寫法及所述思想打破傳統,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底蘊。在半文半白的行文之間夾雜著詩詞曲賦,文備眾體,使小說整體充滿詩意。作者匠心獨運,所構意境內涵豐厚。創造出眾多的詩化意境,構思精密,千里伏線。其詩話和意境的描寫,以及雋永的詩意、朦朧的意境都是豐厚且韻味十足。對於其詩意和意境的研究經久不衰,王國維等著名大家對此皆有探索。紅學成為了一門重要的學科,紅學研究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喜愛《紅樓夢》者各述其見。研究文本及文化、追溯淵源歷史考證者居多,對《紅樓夢》的意境及詩意進行研究相對過少,但還是有不少優秀的學者為紅樓夢詩意意境等美學表現進行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其中第三章"《紅樓夢》之美學上之價值"、姜耕雲《紅樓夢意境探奇》、紅樓夢學刊中眾學者對《紅樓夢》的研究,這些著作及期刊對於研究意境詩意有啟發性的意義。《紅樓夢》的詩化意境,空靈豐厚,由眾多意象構成的意境有著獨特的韻味。意境及詩意自古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陸機的《文賦》、司空圖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等皆對詩意和意境做出了系統的闡釋。意境和詩意融合在小說中,《紅樓夢》是一個突破,且成就深厚。本文對文本和詩詞進行分析,從美學的角度分析詩意和意境以及用文藝審美的理論方法理解詩化意境這樣的敘事方式。


一、 詩意之雋永

詩意,像詩一樣表達美感境界。營造出詩意的氛圍,讀者可以讀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感受,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描寫的全部畫面以及作者超越畫面所要表達的情感。以詩的意境,給人以美感,是一種超越語言表達力的藝術手法,展示雋永的情感及境界。關於詩歌藝術,司空圖強調"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王夫之有"以意為主"、"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 的詩歌理論。曹雪芹是完全繼承了王夫之的詩歌美學傳統,提出"意趣"的主張,反覆說明創作詩歌必須表達思想內容,立意 要"意趣真",形式要"對景遣詞","不以辭害意", 詞句要"新奇"。讀其詩必知其味,使詩含蓄有味。

《紅樓夢》是一部經典的詩化的長篇古典小說,曹雪芹大量運用詩詞曲賦使整部作品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及美感。詩詞曲賦在小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大段的文段之間加入詩詞,在整體文章中並不顯得突兀,反而是更加突出的表達了當時人物的真情實感。將這些詩詞融合了人的情感,不僅使作品具有詩意的氛圍,而且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更具有雋永的神秘之美。

(一)《紅樓夢》詩詞曲賦的運用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的成就可以說是蔚為大觀,最初有《詩經》,後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之際雖說有很多詩文結合的作品,但是曹雪芹所寫《紅樓夢》中運用大量的詩詞曲賦,達到了詩文的完美結合,其鬼使神差地運用這些詩詞,善於綜合運用,從整體上讓詩詞為文章服務。

《紅樓夢》中開篇有說明著書來由,陳述本旨的詩篇,例如石上一偈云:"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說明作《石頭記》的來由,是書的本旨;有深化主題思想的詩篇,如《好了歌》,以及甄士隱的註解,無不反映曹雪芹的人生觀,社會觀,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有塑造形象,隱喻人物命運的詩篇,《紅樓夢》第五回中關於文中主要女子的判詞,十二舞女演奏的《紅樓夢》十二支曲,這些詞、曲巧妙的切合他們的身世、經歷及結局,準確的暗示了人物的命運走向,對於寶玉、黛玉、寶釵、元迎探惜四春以及王熙鳳等經典人物形象塑造相得益彰;有烘託故事氛圍的詩篇,曹雪芹善於運用各種對聯,對烘託故事氛圍,表達人物情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例如第五回中寶玉隨賈母赴寧府賞花,寶玉至上房睡中覺看到掛著的"燃藜圖"是神仙勸人勤學苦讀的畫面,旁邊有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看了這樣的布置寶玉斷斷不肯在這裡了,行至秦氏臥房,壁上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圖》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寫的對聯"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寶玉看到這樣的擺設布置便睡下了,這兩副對聯突出了環境特徵,兩相對比展示了寶玉的意願及思想;有推動情節發展,貫穿結構的詩篇,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想要跟林黛玉學詩,黛玉傳授自己的觀點及作詩方法教其作吟月詩,三首詩層層遞進。文中寶釵點香菱夢中作詩之事,脂評本中庚辰雙行夾批:一部大書起是夢,寶玉情是夢,賈瑞淫又是夢,秦之家計長策又是夢,今作詩也是夢,一併"風月鑒"亦從夢中所有,故"紅樓夢"也。余今批評亦在夢中,特為夢中之人做此一大夢也。由此可見,詩詞對於小說情節結構的貫穿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這些詩詞在文中涵義豐富,對於文章起著多方面的作用,這些詩詞曲賦與小說絲絲相扣,使小說不顯得枯燥乏味,人物層次分明,文采飛揚,鮮艷活潑,入木入骨又三分,神龍不見其尾,可見曹雪芹的博學多才。

(二)詩意的現實主義

詩意敘事是《紅樓夢》的經典特徵,"大旨談情、實錄其事"是作者的寫作主張。《紅樓夢》中有大量的對賦詩、填詞、猜謎制燈謎、結社賞花、題額、行酒令等情節的描寫,從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那個時代統治階級的文化精神生活,都是清代當時極流行的社會風俗。寶玉與眾姐妹應元妃之命為大觀園中各處賦詩,可看作是封建社會群臣文人為皇帝作應制、奉和詩。大觀園中姐妹們和寶玉作詩、吟詠唱和的種種情況,與當時的文人之間互贈詩詞、唱和的活動也十分相似。於游賞之處,詩詞吟詠是自古以來文人交往的特定活動,屬於普遍風氣。寶釵、黛玉、湘雲等人一時興起想出的作詩法,與當時現實中已存在的詩風頗為相似。這些小說中的情景可以說是當時的文人寫照。曹雪芹立意要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廣見博聞全部寫入小說中,通過各種典型人物形象及故事情節的發展來反映現實生活。可以說是將家庭之外,朝廷及社會宗室文人的行為活動等素材移入家庭之內。

《紅樓夢》中的大多數詩詞是根據當時的情景以及個人真實情感寫出的,每個人作詩都有其自身獨具的特點,可謂詩即其人。從詩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文化素養,使這些詩詞曲賦更富有藝術生命力。要做到詩如其人,寫出適合個人性格、特點、修養的詩想必是極困難的。堅韌高潔凌霜風骨似黛玉、幽人高士隱逸情懷如寶釵、魏晉之風豁達隱士如湘雲,遠見卓識不屈鬥士似探春等等,各有各自的詩風,各自的個性。如小說第二十二回中,賈政自己念了一個燈謎"身自端正,體自堅硬。雖不能言,有言必應。"賈政的這個謎語,其中"端方""堅硬"映射到人身上不免讓人生出道貌岸然、一本正經、頑固不化的感覺。但是這種頑固不化、一本正經的形象確是很符合賈政的形象的。於書中七十回黛玉作《桃花行》,寶玉一看便知是瀟湘子的稿子,寶琴騙寶玉說是自己做的,寶玉便說聲調口氣不像,還說"姐姐斷不許妹妹有此傷悼之句,妹妹本有此才,卻也斷不肯做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經離喪,作此哀音。"寶玉的這段回答顯示了作者的寫實主義傾向,在描摹詩的時候,心中是按照書中人物的口氣聲調來寫,而且還會結合其為人行事以及親身經歷,充分展現出其形象性格。

在《紅樓夢》中寫的眾多詩中,大多是作者結合周邊景象以及對於自己存在於這樣的環境有感所作。在書中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剛進入園中,迎面一山遮住園中諸景,露出一些羊腸小道,要從小徑游過去方可遍覽,在此處題"曲徑通幽"很是貼合此處的景色。寶玉題了"有鳳來儀"成為之後瀟湘館的所在,題"寶鼎茶閒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烹茶和下棋,都是雅人深致極適合瀟湘館的氛圍。賞園眾人擬的《蘭風蕙露》"麝蘭芳靄斜陽院,杜若香飄明月洲。三徑香風飄玉蕙,一庭明月照全蘭。" 這首是題給蘅蕪苑的,蘅蕪苑的房屋被山石所繞,而一株花木都沒有,卻長滿了牽藤隱蔓的奇花異草。這些觀園的清客所題的顯然是脫離了現實,顯得庸俗乏味,只求辭藻華美,不注重現實。作者自己在為文章寫詩時,以身臨其境為標準,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把注意力放在修飾辭藻上,這是作者的詩風也是他的審美標準,將真實入詩,表達真正的心理感受。

(三)雋永神秘的美

有學者指出《紅樓夢》是一聲兩歌,一體兩義。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讀之口齒留香,品之則韻味悠長。文中詩詞大多一語雙關,一言多義,雋永有味,以形象寫情思。書中這麼多的詩詞曲賦,均非泛泛之筆,都是作者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全書主題思想的深化和情節結構的展開服務的,為主人公們唱出淒婉的輓歌,絲絲相扣,讀來並不覺得枯燥反而得到的是雋永神秘的韻味。

詩讖言命,詩外之音,是《紅樓夢》中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詩和讖的關係是彼此相生的,用詩的藝術形式展現讖的命運感,詩是含蓄的讖是隱晦的,讖的神秘雋永是藉由詩的形象來表達的。詩讖暗喻最經典的莫過於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正冊、副冊、又副冊以及聽到的十四支紅樓夢曲,每一首判詞都預言了每一位女子的人生命運。在二十二回,作者直接提出了"讖"字"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這章中出現的燈謎,都如讖語一般,預示著故事及人物的結局。賈母出的謎語"猴子身輕站樹梢"打一個果名,謎底是荔枝,荔枝諧音為離枝,此謎語就是暗指樹倒猢猻散,暗示著賈家(賈家)最後的命運終於淪散。元妃的"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預言著整個家族終將一敗塗地,而一響而散的炮竹就似元春從賈府入皇宮成為貴妃後死亡,家族論散榮華瞬息即逝的命運。林黛玉的《桃花行》,寫了"淚乾春盡花憔悴"的情景,薄命的桃花是她不幸早亡的命運的預示。賈寶玉詩中有兩聯"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這句詩可以看做對寶釵和黛玉的態度,寶釵為楊貴妃,黛玉為西子,寶釵的心事終會化成影,"曉風結愁、宿雨添淚",是寶玉對黛玉一生都放在心上的寫照。眾姐妹結社作詩,賞花詠菊。從詩中透露出作詩人的個性品格,詩中有詩,以讖語性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預示著這些女子將有怎樣的人生際遇,或喜或悲,韻味雋永。

迴環往復,是曹公作《紅樓夢》的一種獨特敘事方法。這種循環敘事的方式,更顯得有始有終,增添雋永神秘之感的同時貫穿始終。從剛開始出現的太虛幻境,寶玉游太虛幻境飲"千紅一窟""萬艷同杯",看金陵十二衩正副冊,聽《紅樓夢》十二曲,到後來小說中寶黛釵以及元、迎、探、惜等人物命運的走向,皆與判詞和唱詞所述一樣,前後照應。再者在文章的開頭記《石頭記》的緣起,詩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結尾處的結紅樓夢偈"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以此詩作為全書的結束,與開頭自題的詩相照應。都雲是為作者緣起之言更進一層,說到底都是夢,如"假語村言"終是空空。總體上,為文章製造了一種神秘之感,讀完也是回味無窮,更增雋永之味。


二、朦朧之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繪的圖景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融於一體,賦予靜物以情志,形成藝術境界。意和境二者結合,達到情與理,形與神的統一。將現實的生活圖景和個人的思想情感融於一體,既反映了境,又表達了意。意與境相互滲透,情景相融,虛實相生。

王國維贊文章之妙為:"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一語道出自古對意境創造的極度重視與無上推崇,可見意境在作品創作中對於形神情理、虛實有無的協調具有重要作用,而《紅樓夢》因有意境而自成高格。

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意境之說是我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在詩作、繪畫、小說中均有體現。在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的詩作中善用眾多意象組合成一幅融情於景的畫面,表達深情摯意;意境在繪畫中主要體現在山水畫中,中國畫是最講究意境的,將自己的審美理想寄予畫中,通過作品可以看出畫家所表達的藝術境界。而在《紅樓夢》中,曹公同樣也塑造了各種各樣的意境,這些意境具有重要的地位,所構意境讓人讀之仿如置身其境,使讀者浮想聯翩,心靈上產生共鳴,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以情構境,真假虛實相結合,整體上營造出朦朧含蓄的韻味。

(一)栩栩如生似真境

曹公在《紅樓夢》中寫了很多的場景,各有各的特點,融合了作者的感情,妙筆生花,將畫面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畫出來,讓讀者讀完仿佛畫面就呈現在眼前,顯得細膩自然,匠心獨運。在第二十七回,有個比較重要的場景"滴翠亭楊妃戲彩蝶",這是寶釵在十二仕女圖中的一個畫面,曹公用一大段細節描寫,將寶釵戲蝶這一畫面描述出來,細細分析來看,曹雪芹將蝴蝶飛動的形態描摹的栩栩如生,寶釵從袖中取出扇子,躡手躡腳,完全是一幅知書達理的女子戲蝶的場面,從女子撲碟的場面以及動作顯現出寶釵的輕快,讓人可以感受到寶釵活潑曠達的性格,仿佛在這一刻人和蝶以及草是共通的,一幅女子戲蝶的場面躍然紙上。於六十二回中"憨湘雲醉眠芍藥煙","果見湘雲臥于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鬧穰穰的圍著。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眾人看了,又是愛,又是笑,忙上來推喚挽扶。湘雲口內猶作睡語說酒令,嘟嘟囔囔說:"泉香而酒冽,……醉扶歸,宜會親友。"眾人笑推他,說道:"快醒醒兒,吃飯去。這潮凳上還睡出病來呢。"湘雲慢啟秋波,見了眾人,低頭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原是來納涼避靜的,不覺的因多罰了兩杯酒,嬌娜不勝,便睡著了,心中反覺自悔。[footnoteRef:13]"這一段的描述非常好,一幅醉臥芍藥的美好畫面讓曹公三言兩語描盡,四面芍藥花飛盡滿身皆是紅香,手中扇子落地,蜜蜂蝴蝶圍著,枕下一包芍藥花瓣,嘴裡說著酒令。整個場面中,情景交融,人、花、小動物仿似相融,惟妙惟肖,讓人感受到了湘雲的憨態可掬。對她醉酒醒後的心理描寫也是描寫的極其入微,楚楚動人的樣子,純真的性情,一覽無餘。整體情與景相融,繪聲繪色,更添韻味,美輪美奐。

(二)空靈與虛實相生

《紅樓夢》全書以夢開始又以夢結束,假語村言真事全隱,"夢、幻"卻是此書全旨,故事情節描述虛實相生,為整體文本增加了神秘空靈的感覺。曹公在描寫塑造眾多意境時,虛實相結合,空靈成為其最大的特點。

在書的第一回便提過甄士隱由一僧一道引至太虛幻境,雖寥寥幾語但是留下的神秘感卻引人好奇。在第五回,曹公終於將太虛幻境詳細描述出來,以寶玉神遊作為開端,在夢中游太虛幻境,詳細描寫了寶玉所見所聞,所見景色皆用心描摹出來,使幻境更顯空靈神秘,寶玉夢醒後回歸現實,描寫的所見所聞皆是夢中所見。在寶玉和賈政等人游觀大觀園時,游至正殿時,看到正面出現一座玉石牌坊,上面龍蟠螭護,玲瓏鑿就。寶玉見此便低頭尋思起來,心中感覺在哪裡見過很熟悉卻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了。太虛幻境的所有似乎在影射大觀園,幻境中的情景與現實中的環境多有相似,兩者虛實結合,曹公描寫這些的時候,不在遣詞造句而是匠心獨運,將神秘空靈的境界描寫的淋漓盡致。

曹公將太虛幻境和大觀園放在一塊,這樣虛實相生的安排讓賈府更顯得華麗富貴,可與天上的仙境相提並論,突出賈府的巍峨富麗,更為之後賈府的瞬間衰落埋下伏筆,一切都是幻境,最開始的富麗堂皇與最後的樹倒猢猻散形成鮮明對比,仿若夢醒之後一切終將回歸原點,空靈豐厚之感貫串全書。

(三)悲涼與朦朧

《紅樓夢》全書從頭至尾便是悲劇,王國維也曾評論《紅樓夢》具有厭世解脫之精神。全書除去世人皆知的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個主人公,其他的鳳姐、探春、香菱、尤氏姐妹、妙玉、晴雯等皆是悲劇,無可避免。悲劇作為審美範疇,又稱悲劇美,文中的這些故事以及結局足以引起讀者的悲憫、同情,達到審美的標準。曹公善於營造悲涼朦朧的氛圍,為的就是將主人公置於悲劇中,字字看來皆是血,達到審美的目的,真正讀懂《紅樓夢》。

在書中對於林黛玉剛進賈府時的描寫,通過黛玉對賈府的所見所聞,進入賈府對賈府的環境描寫,拜見眾位姐妹時的場景以及黛玉自己的心理描寫,無不讓人對黛玉感到同情憐憫。這一系列的境界營造,不僅表達出了黛玉小心翼翼始終寄人籬下的悲涼心理,而且為黛玉的悲劇結局做了鋪墊。黛玉從始至終,每次出場作者對其意境及心理的描摹皆是悲涼的氛圍。

於九十六回中,寶黛二人最後一次相見,黛玉從傻大姐嘴裡聽到寶玉要娶寶釵時,作者對黛玉的心理描摹極其細緻,對黛玉腳軟,身子晃蕩眼睛直直的,見到寶玉,兩人不說話只是對著對方傻笑,這一大段的描寫,將悲涼的氛圍不動聲色的顯現出來,僅僅兩個人對著臉傻笑寥寥幾字便讓人頗感心酸。見過寶玉之後,黛玉回到瀟湘館吐出一口血,幾乎暈倒,等到心中漸漸明白過來後,反不傷心了,唯求速死還了寶玉的債,之後便開始焚燒題字的舊帕以及自己的詩稿,直到寶玉與寶釵大婚之時,黛玉氣絕。黛玉死時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只說到好字便不做聲了。這一大段的描寫,並沒有過於注重辭藻的修飾,單單靠真,讓人感到悲涼,對寶玉及黛玉二人產生複雜的情感,黛玉在死的時候曹公用"寶玉!你好—"作結,更為文章增添了悲涼的韻味,同時感到朦朧,對於黛玉想說的有了幾分的猜想,想知道黛玉最終是想說寶玉什麼,這樣的安排讓我們更感到這是個悲劇,悲憫、淒涼的感覺油然而生。

作者還有很多處同樣表達出悲涼、朦朧意蘊的意境,經典的黛玉葬花場面、瀟湘館的整體環境、凸碧堂品笛、凹晶館聯詩等一系列的描述,無不透露出悲涼的淒清寂寞之感,整體上這些意境的產生為故事及人物的描繪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讓我們讀了會有更加直接的感受。

三、 意境及詩意二者之融合

《紅樓夢》可以稱得上是一本詩化小說,即使在最後的悲劇性的結局中,也仍然情景交融,詩意幽微。盎然的詩意詩境充滿整部小說,曹公以詩詞曲賦的方式描寫著人物性格,暗示著小說的情節,預示著人物的命運,要理解《紅樓夢》之味,曹雪芹之味,一定要具體理解書中的詩化意境,情感、環境、意蘊三者熔於一爐。

(一)詩意貫通於情境——詩化意境

《紅樓夢》中典型環境的創造,除去作者的匠心獨運,詩詞曲賦也是重要的輔助手段。全文在意境的創造上整體顯出詩情畫意,將詩意融入到意境中,是一種藝術美。藝術美是社會美以及自然美的體現,是從物至心逐步深入的過程。曹公做到了將事物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出神入化的描寫使詩融於意境中,用詩的話語加以渲染,畫龍點睛,回味無窮。

在《紅樓夢》中運用了大量的對聯,對聯在我國的傳統詩文化中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方式。但這些對聯在小說中出現對於創造意境有著畫龍點睛般的作用。寶玉隨賈母來到寧府,先後來到寧府上房和秦氏臥房,這兩個房間的周邊環境主要是由兩副對聯和兩幅畫來進行對比的,寧府上房的整體環境顯得呆板庸俗是要催人求學上進,但是寶玉不喜歡,秦氏臥房華麗,案上設著寶鏡一邊擺著金盤,還設著壽昌公主下臥的寶榻,懸著同昌公主制的連珠帳。這一系列的擺設描寫無不透露出周邊奢華淫逸的環境,與對聯中的描寫相得益彰。

詩與意境融合的另一個經典畫面便是大觀園,大觀園是《紅樓夢》中最經典的一個建築,其中的一花一草、一聽一台、一木一石都是遵循著我國傳統園林藝術的規律和特點。寶玉和眾人參與題詩,每一首皆是與環境息息相關,用詩來突出每個院落的典型特點,詩與環境相融合,互相映襯,詩情畫意。

(二)形象的塑造及情節推動

這些詩化的意境不僅將人物真情融入其中,而且對於渲染故事氛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塑造人物性格有著重要的作用。

藝術美是通過形象塑造來體現的,在表現審美理想時將審美理想賦形,通過形象的塑造來把握審美理想。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經典形象便是這樣塑造出來的。黛玉所居住的瀟湘館,在寶玉賈政等人觀園題詩時便寫出了這個院落的特點,竹林翠繞,十分符合黛玉的形象,寒竹淒淒這樣蕭索的環境也暗示著黛玉的悲劇命運。黛玉葬花是黛玉在整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場景,葬花的場面描寫以及《葬花吟》的吟唱,將黛玉的形象表達的淋漓盡致。黛玉由於自小寄人籬下,心思是異常敏感的,極容易感時傷逝。葬花時的飛燕飄絮,弱不勝風襯著落花流水,清淚濕衣的審美實景,在詩和景的融合中,創造出悲涼的氛圍,顯現出黛玉高潔,孤傲不阿的形象,這樣的審美形象塑造讓人在審美活動中,感官互通,更加真實地體會到人物所處的環境以及情感的表達。

審美移情,將自我的感情移入物中,讓我們感到物象也具有了某種情感色彩,物我同一。《紅樓夢》中有許多場景情景交融移情於景,描摹出詩畫一體的美好意境。

第四十五回中這裡黛玉歪在床上,外面淅淅瀝瀝下起雨來。秋霖脈脈,陰晴不定,那天漸漸的黃昏時候了,且陰的沉黑,兼著那雨滴竹梢,更覺淒涼。黛玉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於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寶玉來坐了會,走之後黛玉睡下聽窗外竹梢蕉葉上,雨聲淅瀝,清寒透幕,不覺又滴下淚來。這一系列的描寫,雨聲淅瀝仿若融合了黛玉淒涼哀婉的心情,從場面及詩的融合中,更覺得蕭瑟悲涼。

五十八回中,寶玉大病之後,看到杏樹花已全落,綠葉成陰子滿枝,不覺仰望杏子不舍,想起岫煙擇夫之事,又對杏子流淚,觸景生情,這裡的杏子,柳樹,花草,雀的啼哭,皆和寶玉憂傷的心境結合在一起了。詩意的描寫,將杏子,花草,雀賦予了人的思想情感,將苦情愁緒表達出來,使景物具有更加優美的氣韻,讀起來仿如一幅山水花鳥畫。

曹公設計了許多優美的意境,在敘事上對於情節的推動以及故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凸碧堂品笛,凹晶館聯詩"這一回中,賈母率眾人賞月品笛,望月聯詩,整體上是一種淒涼,寂寞的氛圍。這樣的氣氛與剛開始賈家富貴,無憂無慮時的春意盎然形成鮮明對比,從這一章也開始預示著賈家的逐步沒落,進入秋末,蕭瑟孤寂。曹公的寫作可謂是巧奪天公,布局精美,全部情節絲絲相扣,故事發展緊連密合。

曹公擅長將詩化的山水風景和人物的情感相互融合,創造幽美的意境。我們品讀起來也是身臨其境,仿若親身感受。詩化意境的創造使整本書的文學價值更高,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學習。

結語

曹雪芹用一本紅樓夢寫盡了人世間的兒女情長,嘆盡了浮世悲歡。小說中朦朧,雋永的特點,給了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紅樓夢》博極精深,雖然悽美但讓人在心中可以留下永恆的思考,讀《紅樓夢》我們獲得了巨大的審美體驗,它的詩意,意境這些藝術美值得我們去研究,曹公將詩化的意境描摹的淋漓盡致,我們讀起來也是一種享受。品談它的美,理解曹公的寫作目的,體驗它的精微淵深,體悟人世間的悲哀浮沉,這是《紅樓夢》帶給我們的樂趣。這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世無其二,值得更多人的品鑑學習,鑑賞發掘它的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