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又見暴力傷醫,除了譴責我們還能做什麼

光明網 發佈 2020-01-21T17:01:34+00:00

無論如何,譴責、打擊、防範醫鬧和暴力傷醫,不應該人為將傷醫事件「敏感化」,阻礙正常的信息流通,並不會讓暴力自動消失。

作者:任然

據平安朝陽通報,2020年1月20日14時許,市局110接報警,在朝陽醫院門診樓內一男子持菜刀傷人後逃離。朝陽分局民警在醫院安保人員的配合下迅速將該男子(崔某,36歲)抓獲。目前,三名受傷醫護人員及一名受傷群眾正在醫院接受治療,暫無生命危險。犯罪嫌疑人已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年關將至,這樣的悲劇尤其讓人心痛。特別是被傷害醫生的醫術、醫德都備受好評,更加深了社會對這起傷醫案件的真實痛感。

可以想見,在各方對暴力嚴肅譴責,公安機構對暴力加害者依法嚴懲之下,隨著春節的到來,事件的悲劇底色註定會淹沒在過年的祥和氣氛之中。事實上,在武漢肺炎事件引發輿論聚焦的大背景下,這起悲劇獲得的關注本就不多。

太多的案例已經證明,面對這樣的暴力傷醫,譴責暴力、嚴懲當事人——像我們之前一直所做的那樣,並沒能有效阻止悲劇的重演。甚至,在這起案件發生的不到一個月前,《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獲得表決通過,其中明確提出,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這被解讀為國家立法禁止「醫鬧」。

事實證明,法規與現實之間,依然存在著諸多的真空地帶,切實保障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安全,需要更多的配套支撐。

比如,有醫療領域的自媒體披露,該案的行兇者持刀傷害醫生,系因手術併發症引發不滿。這當然不是暴力傷醫的理由。但是,若這樣的動機屬實,那麼對患者的「不滿」情緒作出及時疏導,或許能夠減少矛盾激發的可能性。因此,需要追問的是,在患者持刀行兇之前,涉事醫院對患者的不滿,是否有過察覺?面對這樣的醫療糾紛,院方事前有無相關的處置工作和提前干預?

另外,在去年底的民航總醫院傷醫案發生後,不少聲音呼籲醫院應加強安保。相關部門也明確提出,推動立法機關研究醫院安全保衛的地方立法工作。同時,要求各醫療機構要加強安保力量,強化與屬地公安部門的協同配合,共同加強警務工作站建設,有力維護和保障醫療機構安全。而2013年推出的《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關於加強醫院安全防範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也要求,醫院門衛室、各科室、重點要害部位要安裝一鍵式報警裝置,並與醫院安全監控中心聯網,確保發生突發案事件時能及時通知保衛、保安人員,迅速處置。那麼,在傷醫現象頻仍的情況下,各地醫療機構安保力量和機制的配備,是否都落實了?

就個案來看,此一案件發生後,相關信息的披露,包括媒體的採訪,遭遇了一些本不應該出現的「插曲」。這背後所折射的涉事醫院和相關部門面對暴力傷醫案的態度顯得耐人尋味。無論如何,譴責、打擊、防範醫鬧和暴力傷醫,不應該人為將傷醫事件「敏感化」,阻礙正常的信息流通,並不會讓暴力自動消失。

釐清每一起暴力傷醫背後的來龍去脈,並不是要為暴力尋找「合理性」,更不是要為責任開拓。從防範的角度來說,只有明晰了每一起暴力事件背後的發酵因素,與暴力防範的漏洞,並據此加以針對性補強,才能真正「吃一塹長一智」,將潛在的暴力因子扼殺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避免讓醫生成為醫患糾紛中的受害者。這才是對醫務工作者真正負責任的保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