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因何奪權,西涼勢力不可忽視

月泉曉澈 發佈 2020-01-21T17:02:15+00:00

董卓是三國史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三國演義》中最早出場的"大反派"。"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僅從地域影響來看,涼州勢力的起、盛、轉、衰,直接決定了董卓一生的"是非成敗轉頭空",真可謂是成也西涼,敗也西涼。

董卓是三國史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三國演義》中最早出場的"大反派"。

在東漢政壇上,董卓可謂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為所欲為、炙手可熱。可這位一代梟雄,卻僅僅控制東漢政權三年,便身死政敗,橫屍街頭,落下遺臭千年的千古罵名。

董卓匆匆而亡的背後,固然與其自身貪婪殘暴、倒行逆施關係緊密,但究其根源,更與其一生緊密相連的涼州力量有關。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僅從地域影響來看,涼州勢力的起、盛、轉、衰,直接決定了董卓一生的"是非成敗轉頭空",真可謂是成也西涼,敗也西涼。

董卓自幼生長在大西北隴西一帶,這裡是中原與西羌連年交鋒之地,長期惡劣的生存環境,使當地百姓習武尚勇,民風彪悍。

生於斯、長於斯的小董卓,自幼耳濡目染、好武善斗,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史贊"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更可貴的是,年紀輕輕的董卓並不甘心僅做一名"武夫",他憑藉一身俠肝義膽、過硬拳腳,常年遍游羌族區域,廣泛結交豪傑,逐漸精通了羌胡事務,還以"健俠"揚名涼州,人脈甚廣,頗有威名。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君良家子的身份入選羽林郎,走上了從軍報國之路。一上戰場,董卓的軍事才能便得到充分施展。

永康元年,東羌叛亂,朝廷派張奐、董卓前去鎮壓,很快便"大破之,斬其酋首,首虜萬餘人,三州清定"。

中平元年,北宮伯玉、邊章謀反,朝廷派多路將領反叛,獨董卓"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

憑藉赫赫戰功,董卓也逐漸從軍吏上升為將軍,具有了雄踞一方的軍事資本。

可就在董卓履立戰功的同時,也成為朝廷中某些當權派的"眼中釘,肉中刺",無端的陷害打擊,使他的仕途起起落落、坎坎曲折。

建寧二年,張奐"陷以黨罪、禁錮歸田裡",董卓被連坐免官。中平元年,因討伐黃巾軍兵敗抵罪,又回到涼州。

一路征戰、幾起幾落,董卓仕途幾乎一遇挫折就回到涼州,而一回到涼州,就能再次被啟用重用。

不知不覺間,董卓開啟的全新人事變動,卻也為他的加速滅亡埋下了伏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