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利的婉轉:林徽因傳》:「人間四月天」背後的幾重心酸

愛讀書的橙橙 發佈 2020-01-21T17:27:02+00:00

——村上春樹她出生名門大戶,祖父是進士出身,父親是北洋司長,可謂是十足的官二代。01.第一重心酸:遮出身份的尷尬境地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浙江杭州,跟隨祖父母生活。

那些艱難時刻,都在日後開花結果。——村上春樹

她出生名門大戶,祖父是進士出身,父親是北洋司長,可謂是十足的官二代。徐志摩為了贏得她的芳心,不惜以離婚為代價;金岳霖為了她終身未娶。她曾是人人稱讚的民國才女,是中國建築師、作家、詩人,有著多重身份。她與梁思成創建中國建築史的里程碑。

大家所看到的林徽因,是那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神奇女子。然而,在眾多身份背後,她不過是個普通的女子。在家庭地位中,她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優越,反而是小心翼翼的生活。

01.第一重心酸:遮出身份的尷尬境地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浙江杭州,跟隨祖父母生活。在富有靈氣的江南成長,林徽因吸收了江南的靈秀之氣,自小生得精緻可人。以至於日後,冰心評論起林徽因的容貌,用了一個巧妙的「俏」字來形容。

儘管林徽因是林長民的長女,深得祖父母的寵愛,但依然無法忽視遮出身份的事實。這就跟《紅樓夢》里的探春身份一樣,背後的心酸苦楚唯有自己懂得罷了。

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出生於小城嘉興,家裡開著小作坊,頗有幾分家底。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得寵的孩子。在溺愛之下長大,她既不會詩書也不會女紅,沒什麼大的才能,卻有很大的脾氣。

何雪媛嫁到知書達理的林家,無疑像自由自在的小鳥被關進牢籠一般,失去無拘無束的生活,也平添了幾份憂愁。

在林家,何雪媛始終無法融入林家的生活。因為她的婆婆游氏是典型的名門閨秀,擅長女紅,喜愛詩書,與何雪媛有著天壤之別,更別說能夠得到婆婆的青睞了。

再則,何雪媛是林長民的原配葉氏過世後娶進來的。當時葉氏沒有留下子嗣,林長民再娶是為了延續香火。加上林長民常年在外,就算回家一次,倆人也說不到幾句貼心的話。所以,他們之間真的談不上有多麼深厚的感情。

既得不到婆婆的認可,也感受不到丈夫的疼愛。無法言語的抑鬱,化為暴怒的脾氣,毫無遮掩地發泄出來,讓所有人見到她都繞道而行。

可是,身為女兒的林徽因必須忍受母親的脾氣,更要忍受父親對母親的冷漠。對於母親,她既有愛又有恨,她恨母親的不爭氣。

在八歲那年,由於何雪媛在林徽因之後生下的一子一女相續夭折,林家擔心香火不續,又給林長民娶了第三房夫人。那是上海女子程桂林,她雖然沒有多大的文化,但是性格隨和,頗得林長民的歡心。

按照封建習俗,何雪媛雖是繼室,但無上房,她的地位應該是穩固的,怎麼著都比三房的要強些。只可惜,她改不了平日蠻橫的脾性,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也讓丈夫對她越來越淡漠。

從此,程桂林住在前院,何雪媛住在後院。林長民回家後,總會待在前院,而那裡有各式各樣新奇的玩意,林徽因常常忍不住好奇過去看一眼。但是,這樣的行為在母親看來,就是赤裸裸的背叛。

在林徽因眼中,程桂林的五個孩子都是自己的手足。但在何雪媛看來,他們卻是眼中釘、肉中刺,這種矛盾且複雜的關係,將林徽因的心理逼迫到一種絕境,使她承受著十三歲年齡不該承受的心裡壓力。

儘管林徽因深得父親的寵愛,但是母親的種種行為使她抬不起頭,也讓她從小生活得如履薄冰。正是如此,費慰梅才會說那句:「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親戚把她當成一個成人而因此騙走了她的童年。」

02.第二重心酸:愛情之路受到阻撓

眾所周知,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婚姻是天作之合,都得到雙方父母的認可與祝福。這一路走來,他們的感情之路看似很順利,其實不然。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出了車禍,被送到協和醫院。由於當時中國西醫水平落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使得他日後落下終身殘疾。

在此之前,雙方家長認定了兩人的婚約,林長民提議儘早安排訂婚,梁啓超卻堅持兩人完成學業之後再訂婚。

如今,梁思成遭遇車禍,對林家父女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看到病床上的梁思成,林徽因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她無法幫他承擔肉體的疼痛,便希望給予精神上的慰藉。

於是,林徽因擔任起照顧梁思成的責任,毫不避嫌地貼身照顧,甚至親自為他擦洗身體。這份感情早就跨越了情人的界限,頗有一番老夫老妻的味道。

梁啓超從中看到林徽因的善良、懂事、勤快,以及對梁思成的一腔真情。但是,梁思成的母親李惠仙卻覺得林徽因的行為不成體統。

李惠仙生於傳統的舊式家庭,三綱五常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對新派兒媳的做法,她認為沒有下聘的女子,見到未來丈夫衣冠不整不但不避嫌,反倒主動湊上去,這算怎麼回事?

其實,李惠仙最反感的是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交往。聰明的林徽因,怎麼可能感受不到這點。只是,她不會那麼輕易就屈服。她要用積極的方式,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時代浪潮中。

在雙方家長的安排下,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國留學,待到學成歸來之時,便是他們的成婚之日。然而,這趟旅程沒有想像中那麼浪漫和美好,當中充滿了無數的矛盾和爭吵。

他們之間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來自李惠仙的反對。不過,在他們留學期間,李惠仙身受乳腺癌的折磨,離開了人世。

但是,梁家大女兒梁思順在母親生病期間,無微不至的照顧左右,深刻體會母親的感受,一方面是遭受病痛的折磨,一方面是承受對未來兒媳極度反感的精神折磨。

這份痛苦深深的映射到梁思順身上,她也極度反感林徽因。雖然李惠仙不在了,但梁家反對的聲音依然存在。

身處異國他鄉,感情遭遇重重考驗,林徽因和梁思成倆人都覺得難受。不堪忍受的梁思成寫信給大姐訴苦,也寫信給父親,請求他勸說大姐緩和跟林徽因的關係。

隨著時間的推移,梁思順的喪母之痛慢慢得到平復,出於對弟弟的疼惜,她嘗試接納林徽因。家庭矛盾才慢慢得到緩和,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感情也得到進一步調解。

這一路走過來,雖然有林長民和梁啓超的支持,但是反對的聲音還是對他們的感情造成了影響。幸好,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03.第三重心酸:林長民猝然離世

剛剛從梁家緊張的關係中掙脫出來,還沒來得及舒緩一口氣,林徽因接到父親遇難的消息。這個噩耗來得太突然,以至於林徽因無法相信消息的真實性。但是,梁啓超發來的電報證實了林長民遇難的事實。

1925年11月,奉軍將領郭松齡起兵反奉制止內戰,急需政治人才相助。政途不順的林長民被引薦,做了郭府高級幕僚。

12月張作霖包圍郭軍司令部,雙方交戰之下,郭軍慘敗。出逃途中,林長民和郭松齡下車躲避,不料被榴彈擊中身亡。

聽到父親遇難的消息,林徽因的情緒到了奔潰邊緣。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意氣風發的父親會以這種方式離開人世。

父親既是依靠又是精神支柱。如今,父親遇難對林徽因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面對林長民的猝然離世,家裡的大大小小更是亂成一團。滿門遺孀,無人可靠,全家上下僅剩三百餘元,一家老小眼看日常開支都難以支撐。

林徽因原本打算中斷學業,靠自己的雙手撐起一家的開支。但是,梁家極力勸阻,梁啓超寫信給梁思成,一方面是安撫林徽因的情緒,給予精神上的慰藉,一方面是告知不必為學費的事擔憂,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可謂是無微不至。

事發之後,梁啓超四處奔走,處理林父的後事,他給政府上書,請求募集賑款,安頓林家的老老小小,這才穩定林徽因的心緒。

在父親身上,林徽因漸漸明白,每個人這一輩子都有自己來到世間的使命。有些人事為了繁衍子孫而活,有些人是為了光宗耀祖而活,有些人是為了藝術而活,有些人是為了愛情而活,她的父親是為了心中信念而活。林徽因想到自己走過的路,她的此生便是為建築而活。

在美國的三年,離家的孤獨、學業的繁重、情感的挫折、失去親人的痛苦……她經歷了許多,也成熟了許多,從原來的理想主義,慢慢過渡到現實主義。

04.第四重心酸:遠走他鄉,疾病纏身

1927年冬。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國舉行了婚禮。他們的婚禮用的是當時最高端的方式——旅行結婚。其實,他們旅行結婚最主要的目的是收集有價值的資料,以便回國之後研究使用。

1928年8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受聘於東北大學。在東北呆了兩年,林徽因的肺病越來越嚴重,不得不停下工作到北平靜養治療。

梁思成護送林徽因回來之後,又趕回學校完成教學任務。因梁思成與徐志摩商量,他手頭上的工作放不下,林徽因又需要早日治療,徐志摩便主動提出幫忙和照顧。

林徽因原本就是喜歡熱鬧的人,在養病期間,徐志摩、沈從文、金岳霖等人常常來探望,也成為了療養院的常客。在徐志摩的鼓勵下,林徽因開始創作詩歌。

1931年4月,林徽因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換》以「徽音」為筆名,發表在《詩刊》的第二期。後來,她分別在《新月》、《北斗》、《大公報》、《文學雜誌》等期刊發表了幾十篇作品。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林徽因與梁思成還在考古的途中,在報紙上得知消息後,他們不得不停止考察,立刻趕回北平。但沒想到,鐵路因戰事不能通車,他們不得不繞行輾轉逃到昆明。

1940年,林徽因跟隨梁思成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的農舍里,而梁思成舊疾復發,痛苦難忍,大量的家務都得林徽因來操持,林徽因在給美國朋友費慰梅的心中透露苦衷:「每當我做這些家務時,我總覺得太可惜了,覺得我是在冷落了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思想、更為重要的人們......」

在這樣的境遇下,林徽因通讀了二十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常常工作到深夜。由於長期的顛沛流離和糧食的缺少,林徽因的身體每況愈下。

1947年12月,林徽因的肺結核已經到了晚期,結核病菌侵入她的腎臟,不得不切除一個腎臟。醫生告訴費慰梅,她最多只能活5年。

此後,林徽因強忍著病痛的折磨,投身到工作中,她與梁思成、劉開渠等人共同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工作。

最終,林徽因支撐到了1955年早春,當時針對梁思成「大屋頂」建築觀念的批判正如火如荼。可是,林徽因卻再也無法做梁思成的精神支柱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同仁醫院,享年51歲。作為第一個為中國建築學奠基的人,這樣落下了人生的帷幕,是何等的可惜。

林徽因在短暫的生命里創造了無限可能,她突破中國男強女弱的觀念,在文壇、建築學、詩歌等領域留下享譽盛名的創作,成為民國第一才女。如村上春樹所說:「那些艱難的時刻,都在日後開花結果。」每個生命如同一本書,不關乎長短,只在乎質量。


我是@愛讀書的橙橙,歡迎關注,一個喜歡閱讀、寫作的讀物博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