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秦國元氣大傷,山東六國為何不趁勢將秦國給攻滅?

飛魚說史 發佈 2020-01-21T18:16:42+00:00

文|飛魚說史春秋戰國,戰亂不斷,這是一個紛爭的年代,當然也是一個偉大的年代。在當時,戰國七雄是無可爭議的主角,但這並不是說戰國時期單單只有這七個諸侯國,根據不完全統計,戰國初期,中原大地上的諸侯國還有30多個,只不過到了後來慢慢才被戰國七雄所兼并。說到這裡,不少人會認為,兼并諸侯

文|飛魚說史

春秋戰國,戰亂不斷,這是一個紛爭的年代,當然也是一個偉大的年代。

在當時,戰國七雄是無可爭議的主角,但這並不是說戰國時期單單只有這七個諸侯國,根據不完全統計,戰國初期,中原大地上的諸侯國還有30多個,只不過到了後來慢慢才被戰國七雄所兼并。

說到這裡,不少人會認為,兼并諸侯國最多的國家,當非秦國莫屬,其實不然,應是楚國,只不過楚國所做的努力,最後都為秦國做了嫁衣。

在秦國統一華夏的路上,戰國七雄中,除了韓國和燕國,剩餘的四個諸侯國,戰國初期的魏國,戰國中期的楚國和齊國,戰國末期的趙國,幾乎都在特定的時間內充當了秦國的絆腳石,不過最終也只是為秦國統一華夏的路上增添了些許光彩。

進入戰國之後,秦國在戰爭上雖有敗績,但是並不多,真正使得秦國元氣大傷的戰爭當然也有,不過或許只有一次,而這場戰役也徹底打殘了秦國的最大競爭對手趙國。

或許,您已經想到了,這次戰爭就是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秦國確實勝利了,不過也僅僅只是慘勝,白起就曾說過,這場戰爭秦卒死傷過半,所以說這場戰爭之後,秦國元氣大傷,一點也不為過。

那麼既然如此,這場戰爭之後,山東六國為何不聯合趁勢將秦國給攻滅?

等飛魚分析完當時山東諸侯國所面臨的實際環境,這個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韓國和燕國

為何要將這兩個國家放在一起說呢,其實你也懂得,因為這兩個諸侯國是一如既往的弱,但並不是它倆沒有牛氣過,韓國最牛氣的時候,是韓昭侯時期,他任用申不害在韓國進行了變法,著實努力刷了一筆存在感。

燕國的強大實在燕昭王時期,當時燕昭王構築了黃金台招賢納士,樂毅、蘇秦等人就應召而去,尤其是樂毅利用五國伐齊的機會,幾乎滅亡了齊國,燕國的這種表現,還著實讓諸侯眼前一亮,覺得這個小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不過到了長平之戰後,這兩個諸侯,其實都已經疲軟到了極點,由於地理位置,韓國離秦國最近,當然也是秦國人練兵的對象,時不時都要拿韓國試試刀,一來二去韓國就這樣被秦國慢慢地蠶食了,當然秦國也憑藉極強的戰鬥力把韓國徹底打怕了。

燕昭王之後的燕國,那是昏君輩出,長平之戰後,更是看不清時局的走向,趁著趙國虛弱,還想從趙國撈點好處,結果卻被精銳盡失的趙國給打得落花流水,這下燕國也徹底老實了,當然更不會有自信去招惹秦國。

趙國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很強,不過僅僅只是軍事上很強,儘管如此,這也夠秦人吃一壺的了,如果長平之戰發生在趙武靈王時期,那麼趙國未必就能輸得那麼慘,不過也沒有辦法,秦國人那是看準了時機。

長平一戰,趙國青壯年死傷殆盡,後來秦人不死心,想著乘勢滅趙,而包圍了邯鄲,趙國又被迫進行了邯鄲保衛戰,這兩次大戰,經趙武靈王強大起來的趙國,徹徹底底失去了和秦國叫板的能力。

不過,趙國人是永遠不會輕易妥協的,儘管被打殘了,但依然還堅持拚命抵抗,縱觀長平之戰後的十餘年,都是趙國在獨自抵抗,不過趙國雖有心,但是無力,因為它的綜合國力完全比不上秦國,戰後恢復能力自然也比不上秦國,所以趙國雖然打了不少勝仗,卻越打越弱。

尤其是趙國滅亡的最後幾年,那都是靠著李牧一人苦苦支撐,李牧再能打也無濟於事,因為他敗給了趙國朝堂的腐敗,結果被讒言給殺死了,著實讓人可悲又可嘆。

魏國和楚國

如果要在山東諸侯里找出最讓人恨鐵不成鋼的諸侯,一定非魏國莫屬,從戰國初期的占盡優勢,到戰國中後期的給東西方的兩大國(秦國、齊國)提鞋,這等落差魏惠王之後的魏王,竟然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反而很享受這種左右搖擺的感覺,讓人不氣都不行。

到了長平之戰時,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救,但是均無果,因為魏國並不打算和趙國穿一條褲子,而是想著趁機獲利,誰敗了就踩誰一腳,這感覺魏王也覺得很爽,所以長平之戰後魏國上層領導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想著和趁機攻打秦國,當然信陵君除外。

在山東六國合縱抗秦的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五次,其中楚國有兩次充當了盟主的角色,而地大物博的楚國,也曾無限地接近霸主地位,只可惜楚國出了一個楚懷王,之後在也沒有可圈可點的明君現世。

長平之戰爆發前,楚國曾想著聯合趙國,嚇嚇秦國,可是被秦國一句嚴厲的話,就給嚇的不敢動彈,於是只能任憑趙國被秦國虐成渣,不過這也是由於楚國切切實實被秦國給打怕了,畢竟自己國都都被白起攻破了,大片土地姓了秦,秦人對楚國的威懾力還是極其有作用的。

齊國

戰國七雄中,齊國一直很有錢,因為它有漁鹽之便,但有錢和強大似乎不能劃等號,至少在齊國是這樣,長平之戰時,趙國曾向齊國借糧,不過齊國無論趙國怎麼請求,就倆字:不借。

長平之戰後,趙國失敗了,齊國卻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反而有種慶幸感,總以為自己離秦國遠,秦國給自己畫了餅,雖然不能擋餓,但是看著還是不錯的嘛,於是在此之後,齊國和秦國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

可以說,自長平之戰後,齊國沒有參與過一次中原諸侯的紛爭,當秦國發起滅國之戰時,齊國很是賣力,當然不是賣力的奮發圖強,而是為秦國拍手叫好。

甚至秦國每滅一國,齊國的使者那都會從臨淄出發直奔咸陽,不遠千里為秦王嬴政送上來自齊國最真摯的問候,結果可想而知,唇亡勢必齒寒,山東其餘諸侯被秦國挨個收拾了,齊國又做出了一個慫包的舉動,舉國投降。

結束語

長平之戰後秦國元氣大傷,山東六國為何不趁勢將秦國給攻滅?從上述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得知,山東諸侯在長平之戰後,依然各自為政,根本沒有亡國之憂。

戰國末期,楚國、魏國、韓國都被秦國打怕了,他們不敢反抗秦國,趙國一直在反抗,奈何綜合實力不夠,結果越打越弱,燕國偏居一隅一直認為秦人打不到自己,並且盯著周邊趙國和齊國兩大世仇,總想著從中撈點油水,而齊國則完美地配合了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

所以長平之戰後,山東諸侯沒有憂患意識,不能真正的結盟,所以也就不具備趁勢聯合將秦國給攻滅的條件了。

最後用一句話做個結束,即: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