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抗真菌藥物不良反應,這樣做就對了!

一枚心內科醫生 發佈 2020-01-21T18:27:31+00:00

近年來,真菌逐漸成為引起人類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但隨著抗真菌藥的應用,其不良反應的報導逐漸增多,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了解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預防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近年來,真菌逐漸成為引起人類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但隨著抗真菌藥的應用,其不良反應的報導逐漸增多,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了解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預防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藥物主要包括多烯類、吡咯類、氟胞嘧啶、烯丙胺類、棘白菌素類等。

1、多烯類

多烯類抗真菌藥主要影響細胞膜的通透性從而起到殺菌作用。包括兩性黴素B、制黴菌素、那他黴素等。

目前兩性黴素B臨床最為常用。兩性黴素B常見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發熱、寒戰、頭痛等不良反應,主要的危險性是造成低血鉀和對腎臟的毒性作用,可出現管型尿、蛋白尿。其他特異性的反應為支氣管痙攣、急性肝功能衰竭、周身疼痛、心臟停搏及室顫、癲癇大發作、血小板減少及嚴重過敏性血栓形成。

兩性黴素B 所致腎功能損害常見,用藥期間應定期測定腎功能、肝功能、血電解質、周圍血象、心電圖等,以儘早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2、吡咯類

吡咯類包括咪唑類和三唑類,咪唑類藥物有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等,三唑類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此類藥物通過干擾細胞膜的脂質合成從而破壞真菌細胞膜結構。

克霉唑口服不良反應常見,除胃腸道症狀外還有精神紊亂、尿頻、皮疹等。

咪康唑肌肉注射及鞘內注射時較口服不良反應高,並對造血系統有毒性作用,偶見正常紅細胞性貧血或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酮康唑的不良反應嚴重,最突出的是引起肝壞死,甚至死亡,常見不良反應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胃脹、皮疹等,偶可發生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等血液學檢查指標改變。

氟康唑主要不良反應為噁心、頭痛、皮疹、腹瀉、嘔吐等, 少數病人有一過性血清轉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損害。

伊曲康唑的不良反應主要臨床表現有消化系統損傷、心臟損傷、水腫、過敏反應、神經損傷等,經停藥和對症處理大多可恢復。伏立康唑在三唑類抗真菌藥中安全性較高。常見不良反應為視覺障礙、發熱、頭痛、皮疹、肝功能異常等。

吡咯類可致肝毒性,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嚴密觀察臨床徵象及監測肝功能。唑類抗真菌藥物對肝藥酶有一定作用,與經肝藥酶代謝的藥物如華法林、環孢素、他克莫司、苯妥英、苯二氮卓類等合用時應謹慎。

3、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可以影響真菌核酸合成,從而殺滅真菌。氟胞嘧啶不良反應較少,有一定肝毒性,發生率一般在5% 左右。

與兩性黴素B合用後,對造血系統的毒性增加,可引起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骨髓抑制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其他還有噁心、嘔吐、皮疹、腹瀉及嚴重的小腸、結腸炎等。

氟胞嘧啶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周圍血象、尿常規及肝、腎功能。由於其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而導致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骨髓抑制、血液系統疾病或同時接受骨髓抑製藥物的患者更易發生不良反應,此類患者應慎用。

4、烯丙胺類

烯丙胺類如特比萘芬和萘替芬同樣通過干擾細胞膜的脂質合成來破壞真菌細胞膜結構。

特比萘芬的耐受性好,不良反應常為輕中度。最常見的是脹滿感,食慾降低,消化不良,噁心,輕微腹痛,腹瀉、皮疹,蕁麻疹、關節痛,肌痛。特比萘芬在治療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肝功能,如出現異常應及時停藥。肝硬化或活動性肝病的患者不宜應用本藥。

5、棘白菌素類

棘白菌素類抗真菌藥包括卡泊芬凈、米卡芬凈、阿尼芬凈等。

該類藥物通過抑制β-葡聚糖合成酶從而破壞真菌細胞壁的結構。卡泊芬凈的不良反應包括發熱和寒戰、靜脈炎、高血壓、心動過速、噁心嘔吐及呼吸急促等。米卡芬凈不良反應有靜脈炎、關節炎、頭痛、寒戰、高血壓、腹瀉、心悸、稀便、皮疹和斑丘疹等,可能發生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或溶血性貧血等。棘白菌素類藥物一般難受性良好,但仍應定期監測肝功能等。

所有抗真菌藥物使用過程中都要密切觀察,定期進行肝腎功能、血液學等檢查,注意識別是否發生不良反應。

腎臟損害最早的表現為蛋白尿與管型尿, 逐漸出現尿量改變、氮質血症、尿毒症、腎功能衰竭等表現。肝毒性臨床表現輕者轉氨酶升高、肝腫大,重者出現黃疸甚至肝衰竭危及生命。中樞神經系統毒性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視覺障礙、癲癇發作等。血液系統毒性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與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多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上腹部不適等。給藥局部反應表現為血栓性靜脈炎、局部疼痛等。其他包括皮疹、發熱、胸悶、心悸、高血壓等。

服用抗真菌藥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一般可以耐受,患者不必驚慌。如出現不能耐受或嚴重的不良反應應該及時就醫,由醫師或藥師決定是否停藥或減量,並進行對症處理。建議患者應當在醫師及藥師的指導下正確且合理地服用藥品,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