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抗病毒藥物,共築健康防線

不毒而愈 發佈 2020-01-21T18:49:28+00:00

由於實際應用中疫苗有其局限性且可能出現散毒現象,因此,抗病毒藥物研究仍然是抗病毒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


病毒由一種單鏈或雙鏈的核酸(DNA或RNA)為核心,外間被稱為衣殼的蛋白質所包裹,形成病毒粒子。DNA病毒在進入宿主細胞後,在宿主的細胞核中將病毒的DNA通過宿主細胞的多聚酶轉錄成mRNA,然後mRNA翻譯合成病毒特定的蛋白。RNA病毒在宿主細胞中依賴成熟病毒粒子中的酶合成自己的mRNA或依賴病毒的RNA自身作為mRNA進行複製。值得關注的是,在RNA病毒中,有一類病毒稱為逆轉錄病毒,這些病毒與愛滋病(AIDS),及T-細胞白血病有關。

75%以上的機體傳染病由病毒感染引起,嚴重影響人體健康以及養殖業的發展。目前,防治病毒病主要依賴於疫苗和藥物。由於實際應用中疫苗有其局限性且可能出現散毒現象,因此,抗病毒藥物研究仍然是抗病毒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


常用抗病毒藥物主要包括化學藥物和中草藥兩大類。不同抗病毒藥物作用機制不同。病毒在感染初期,抗病毒藥物通過抑制病毒吸附、侵入,阻斷病毒外殼與機體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對抗病毒;當病毒進入細胞後,抗病毒藥物可通過抑制病毒核酸的複製、轉錄及蛋白合成,從而達到抗病毒效果;病毒顆粒裝配完成後,抗病毒藥物的又一作用方式是抑制病毒釋放。此外,在機體抵抗力下降的條件下,病毒容易侵入宿主,此時抗病毒藥物也可通過增強機體抵抗力來抗病毒。



化學藥物以其見效快、抗病毒效果好、藥理機制明確等優點在防治病毒方面起N-rE大的作用,主要有核苷類、非核苷類、生物類及多糖類。近年來,由於化學藥物抗藥性的出現致使用藥量逐漸增大,產生耐藥性及藥物殘留等負面作用。核苷類的抗病毒藥物有利巴韋林、拉米夫定、阿糖腺苷、碘苷、齊多夫定等,在防治病毒病方面應用廣泛。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非核苷類藥物主要包括金剛烷胺、肽類、非肽類、膦甲酸鈉等。生物反應調節類抗病毒藥物主要包括轉移因子、干擾素以及白介素一2等。該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病毒的增殖、生長、複製以及增強免疫力等達到抗病毒作用。甘露聚糖、硫酸葡聚糖及香菇多糖屬於多糖類抗病毒藥。該類藥物主要是宿主的免疫增強劑,也可直接抑制病毒使其失去活性或者抑制病毒的複製。


中草藥具有毒性小、不易產生耐藥性及藥物殘留少等優勢,在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中草藥有單味中草藥和複方中草藥2種,其作用機制主要為阻斷病毒繁殖的某個環節的直接抑制、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的間接抑制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力。板藍根、金銀花、黃芪是臨床常用單味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以及疏散風熱的效果。3味中草藥抗病毒的有效成分分別為板藍根正丁醇部位的吲哚類生物鹼、核苷、有機酸;金銀花的綠原酸;黃芪的多糖、黃酮類、皂苷類等。研究表明,板藍根對皰疹病毒有直接殺滅作用,對巨細胞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肝炎病毒以及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金銀花和黃芪在臨床應用廣泛,金銀花提取物誘導細胞內的miRNA let-7a可抑制2型登革熱病毒;黃芪與金銀花抗病毒效果相似,兩者均具有抗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以及流感病毒的功效。具有相似抗病毒效果的單味中草藥還有龍葵、蓖麻、老虎姜、淡竹葉等,具體抗病毒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複方中草藥由2味或2味以上的中草藥組成,是針對確定的病症而配伍的方劑,抗病毒譜廣、作用機制廣泛、抗病毒病效果好,是目前抗病毒藥物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複方地槐、複方黃芩片、複方大青葉等複方抗病毒藥物及複方中草藥與其他抗病毒藥物配伍在防治各種病毒感染方面效果顯著。目前,市售的抗病毒複方中草藥有連花清瘟膠囊、複方苦芩注射液、雙黃連口服液、抗毒靈凍乾粉等。


化學藥物和中草藥在抗病毒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存在局限性,如副作用較大、存在耐藥性以及藥物殘留等。抗病毒藥物應用於臨床的相對較少,所以,抗病毒藥物的研究空間依然很大。化學藥物抗病毒效果快,藥理明確,但副作用大。為了更好地應用化學藥物,對身體有損傷的,可以選擇具有相同或相似藥效的藥物配伍使用,從而來降低由此所引起的損傷。半衰期短、治療成本高、反覆用藥產生耐藥性的藥物,可以通過明確藥物的構效關係、作用機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處理藥物以及對藥物作用部位進行修飾等改進這些缺點。至今中草藥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成分的分離、提取及鑑定方面,對於抗病毒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在未來的研究中可採用現代化研究手段及技術,明確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從而提高抗病毒作用,為中草藥在抗病毒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研發新的藥物或者深入研究現有的抗病毒藥物,對其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如,宋珊珊,宋興超,劉琳玲,叢波,彭英華.抗病毒藥物研究進展[J].特產研究,2019,41(04):119-12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