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詭辯,全憑一張嘴,接回明英宗朱祁鎮

悟先生 發佈 2020-01-21T18:58:15+00:00

楊善這個人,不是歷史專業的人,大多沒聽過,但是,他的事跡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正統十四年,瓦剌太師也先揮師南下,明英宗率軍20萬出關抵抗,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擊敗,明英宗被俘。

楊善這個人,不是歷史專業的人,大多沒聽過,但是,他的事跡絕對可以名垂青史。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揮師南下,明英宗率軍20萬出關抵抗,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擊敗,明英宗被俘。

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藉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

明英宗被俘後,于謙擁立監國的王爺朱祁鈺繼位,是為明代宗,

也先本想用皇帝要挾大明,好向大明索要財物,結果明朝擁立景泰帝,不搭理他,也先惱羞成怒,派兵攻打大明,結果失敗了,也先借帶著明英宗北上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是年八月,距離太上皇朱祁鎮被俘,將近一年。瓦剌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朱祁鎮回去。他倒是願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興。

景泰帝為什麼不願意呢?肯定是怕英宗回來後,他的皇位坐不穩了,但是,于謙跟他說,放心吧,他回來了你還是皇帝。

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於是楊善就出場了,此時,他已經66歲了,任吏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管鴻臚寺,所以是他去。

楊善這人,並不是正經的科舉考試起來的,這在重視出身的明朝是個十足的另類,

但是呢,他為人圓滑,善於雄辯,靠著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了明英宗,

其實景泰帝只是讓他去看看情況的,並不是讓他去接回來,所以,沒有給他金銀財寶(贖金)、沒有聖旨、沒有軍隊、甚至沒有給他承諾的權限,這才是他牛的地方。

楊善還沒到瓦剌,也先得知楊善將來,便派一名聰明機靈的胡人迎接楊善,並藉機刺探明朝軍情。

二人見面後,胡人說:「我本也是中原人,自從被瓦剌人俘虜後一直留在此地。」接著問楊善當年土木堡之役,明朝軍隊怎會在雙方未交戰的情況下潰散。

楊善開始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了,:「太平的日子過久了,將帥士兵都已習慣安逸。再說當年不是明朝正規軍,只是英宗的護衛隨從,在沒有接獲迎敵的軍令就遭瓦剌突擊,怎不潰散?不過,那次瓦剌雖然獲勝,也未必是瓦剌人的福氣。

當今皇上即位後,聰明睿智,廣納各方忠言。有人獻計說:『瓦剌人侵犯中國,一定是騎馬翻山越嶺,經由關口侵犯邊境。若下令邊境守衛,在這一帶釘上鐵橛子,上留小孔插尖錐,等瓦剌人馬闖關時,就會誤中鐵橛子的埋伏,一定傷亡慘重。』皇上已經採納。

又有人說:『現在我軍使用的大炮,每次只能發射一枚石炮,所以殺傷力小,若是換裝像雞子般大的石炮一斗,發射出去後擴散的範圍大,敵人的人馬一定死傷更多。』皇上也接受了。

又有人說:『廣西、四川一帶獵殺老虎都用毒藥,若是塗在箭頭上,一觸到皮肉,不管是人是馬立即斃命。』這建議也被採納,毒藥已由廣西等地送來。還選拔國內善於射箭的人三十萬,以罪犯為箭靶舉行演習,結果成效甚好。

又有人建議:『現在火槍隊雖有三、四排,但敵人每次都趁我軍填裝子彈時騎馬沖入我軍陣地,若是建造大型雙頭火槍,一次可裝填數發鐵彈,塗上毒藥,排在火槍隊之後,等敵人騎馬衝殺時同時發彈,一定會讓敵人腸穿肚破。』經過試驗後證明,遠在三百步距離外仍極具殺傷力。

凡是獻計的人,都可封官獲賞,所以有智謀的人沒有不爭相獻計的。再加上軍士們個個勤加操練,人人士氣旺盛,可惜現在全用不上。」

胡人說:「怎麼用不上?」

楊善說:「若大明與瓦剌講和修好,這些準備怎麼派上用場?」

胡人聽了立刻報告也先。

第二天,楊善與也先會面,也先問楊善官職,楊善說:「都御史。」

也先說:「明與瓦剌友好多年,這次為什麼要扣留我的使臣,減少進貢的賞賜,所賞的錦緞也都一匹剪斷為二,並且把我派去的使者扣押在行館中,不讓他們自由行動,這筆帳要怎麼算?」

楊善說:「您父親那一代時到中國進貢馬匹,所派的使者不過三十多人,得到賞賜的也不過十有二、三人,從來不加計較,兩國情誼友好深厚。今天您派往中國的使臣多達三千多人,見了皇上每人都賞得一件織金衣服,即使十幾歲的孩童,也和成人般同樣賞賜,至於皇上豐盛的賜宴更不用說。為了使您有面子,使臣回瓦剌前又再賜宴。更派特使護送,哪有拘留使者的事?可能是隨使臣同來的奴僕,在中國作奸為盜,害怕使臣責罰,畏罪由小路逃走,中途或是落腳他處,或遇虎狼遭到意外,也說不定。這些人中國留下他們又有什麼用?至於減少進馬的賞賜也是有原因的。先前您曾寫了一封信,托使臣王喜送交您的中國友人,正巧王喜外出,信件讓吳良誤收了呈給朝廷,後來您的朋友怕朝廷誤會,就對大臣說這次瓦剌前來獻馬的使臣不是您所派,不能比照往例賞賜,所以賞賜就比以往少。而您的朋友為使者送行時卻誣賴說是吳良的計謀,想借您手殺了吳良,您果然殺了吳良。」

也先說:「者(即胡語中「對」的意思)。」

楊善又說:「再說到買鍋,這種鍋只有廣東才有,廣東距京師有一萬多里,所以一隻鍋定價兩匹絹,貴國使者買鍋,只肯出一匹絹,雙方討價還價,賣鍋的人索性關門不做生意,這種事皇上又怎麼會知道?就好比中國人向貴國使者買馬,出價太低使者當然不肯賣,難道能說是您的授意不成?」

也先笑著說:「者。」

楊善又說:「剪斷錦緞都是回回人(使臣奴僕)做的,他們將一匹錦緞剪成兩段,若您不信,搜他們的行李,整匹完好的錦緞都在他們的行李中。」

也先又說:「者,者,都御史說的都是實話。如今事情都過了,都是小人讒言。」

楊善見也先態度緩和,就說:「您是瓦剌大將軍,卻聽信小人讒言,忘了大明皇帝恩德,常常侵犯邊境,殺害百姓。上天有好生之德,您卻好殺戮,所俘的明朝士兵,或因思念家人而逃跑,抓到便挖心摘膽,他們悽厲的慘叫聲,上天哪有聽不到的?」

也先說:「我不會下令殺人,都是下面的人殺的。」

楊善說:「現在兩國誤會澄清,和好如初,可否請相國下令撤兵,免得上天發怒降災。」

也先笑著說:「者,者!請問皇帝(英宗)回國後,還會是皇帝嗎?」

楊善說:「天位已定(景帝已即位),怎能再更換?」

也先說:「堯、舜時代帝位是如何傳承的?」

楊善說:「堯讓位給舜,和今天兄讓位給弟是同樣道理。」

楊善接著侃,「太師派兵進攻大明,太師也會有損失,不如把太上皇送回大明,然後大明每年給太師賞賜,這樣對兩國都好啊。」

也先被徹底說動了,他已經被楊善描述的美好前景打動,決定把朱祁鎮送回去。

可當他喜滋滋地拿起大明國書仔細察看時,卻發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你們的國書上為什麼沒有寫要接太上皇呢?」

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你不說要接,我幹嘛要送呢?

楊善卻早有準備,終究還是發現了,不過不要緊,有這張嘴在,沒有過不去的坎!

他沉著地說:「這是為了成全太師的名聲啊!國書上故意不寫,是為了讓太師自己做這件事,您想啊,要是在國書上寫出來,太師您不就成了奉命行事了嗎?這可是大明的一片苦心啊!」

聽到這段話,也先作出了他的反應——大喜。

也先被感動了,他沒有想到明朝竟然如此周到,連面子問題都能為自己顧及到,確實不容易。於是他決心一定把朱祁鎮送回去。

可是此時,又有一個人出來說話阻撓。

也先的平章昂克是個聰明人,眼看也先被楊善忽悠得暈頭轉向,他站了出來,說出了一句十分實在的話:「你們怎麼不帶錢來贖人呢?」

楊善看了昂克一眼,說出了一個堪稱完美的答覆,:「若攜帶禮物,不是顯得您貪財嗎?若空手前來迎奉皇上,表現您的仁義之心,能順應天道,自有歷史來從沒有這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臣一定監督史官修史時詳細記載,讓後世萬代人人稱頌您的作為。」

也先笑著說:「者,者!就請都御史好好為我寫吧。」

第二天,也先見英宗,再隔一天,也先設宴款待楊善,並為英宗餞行。

也先被楊善的詭辯折服了,全程只會說一個「好」字。

奇蹟就這樣誕生了,沒有割一寸土地,沒有給一分錢,楊善就把明英宗帶回家了,

楊善對比於春秋的那些說客、辯手、使臣、馬屁精,絲毫不遜色,深入大漠,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空手套白狼,把明英宗接回來了。


【聲 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