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之戰,唐朝對吐蕃的一場大捷,為何背後損失的更多是大唐?

有心閱讀 發佈 2020-01-21T19:30:22+00:00

自唐高祖李淵建立大唐王朝以來,唐與吐蕃在百年的時間裡為了各自在區域位置上的利益,雙方維持了長期的戰爭局面。松州是唐王朝時期在川西所設的置所,該地在歷史上有「扼岷嶺,控江源,左鄰河隴,右達康藏」的軍事說法。

自唐高祖李淵建立大唐王朝以來,唐與吐蕃在百年的時間裡為了各自在區域位置上的利益,雙方維持了長期的戰爭局面。雖然也有多段的和平時期,但總體上而言唐與吐蕃的關係就是一場圍繞利益在爭鬥的關係。

唐與吐蕃在歷史上的第一場戰爭被稱之為「松州之戰」。松州是唐王朝時期在川西所設的置所,該地在歷史上有「扼岷嶺,控江源,左鄰河隴,右達康藏」的軍事說法。因而該地也是各個王朝設關、屯兵的重要之地。也正是在這樣一處地方,吐蕃帶著自己的二十萬大軍陳兵關門之前,欲與唐軍一戰。本以為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大戰,但是該戰爭僅在唐朝用一場夜襲之後斬殺吐蕃數千人而提前收場。在唐史中也將此戰看作是唐與吐蕃之戰中的一場大捷。按照以往的戰爭慣例,戰爭的獲勝者會獲得更多的利益分配,但是松州之戰後的唐朝除了邊境上的安全之外並未獲得其他收益。對於吐蕃而言,松州之戰雖然受損撤兵但是在戰後他們迎來了文成公主的和親,甚至在往後的幾十年里逐漸取得了與唐對戰的重要優勢。

松州之戰從規模上看是唐與吐蕃之間爆發的一場小規模戰役,也是彼此雙方試探的開始。這一場在唐朝人眼中的大捷,其實帶給他們是更多的實際損失!

戰爭的背景

《舊唐書·吐蕃傳》中記載:「貞觀八年,聞突厥及 吐谷渾皆尚公主,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齎(jī)金寶,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許。使者既 返,言於弄贊曰:「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 由是禮薄,遂不許嫁。」弄贊遂與羊同連,發兵以擊吐谷渾」。和親政策是唐朝處理邊疆關係的重要政策,其往往會與周邊臣服於自己的小國進行和親,一方面是展現自己的大國實力另一方面則是國家胸懷的體現。前一段《舊唐書》中的記載指的是吐蕃派使者帶著金銀珠寶前往大唐求許公主和親,本來太宗都已經答應了,但是在吐谷渾的離間下,太宗又反悔了。也正是因此原因,吐蕃集結兵力準備進攻吐谷渾。

吐谷渾在地理位置上介於唐朝與吐蕃之間,是唐朝西北大通道的重要位置。這一年吐谷渾因為不斷侵擾大唐涼州之地,太宗李世民頒布《討吐谷渾詔》,以十萬之兵進行征討。因為實力過於懸殊,吐谷渾被唐朝征服成為大唐的附屬國,也成為了唐與吐蕃之間的緩衝地帶。

吐蕃擔心吐谷渾對唐的依附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安危,所以以請婚為藉口,直接發兵吐谷渾。此次吐蕃與吐谷渾的戰爭結果在《舊唐書》中這樣寫到「吐谷渾不能支,遁於 青海之上,以避其鋒。其國人畜並為吐蕃所掠」。在此之後,吐蕃又接連發兵攻破党項與白蘭諸羌,直至貞觀十二年的八月份將二十餘萬兵力駐紮於大唐松州西境。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唐與吐蕃的松州之戰是建立在唐攻破吐谷渾的基礎之上。吐谷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受到吐蕃與唐的關注。無論依附於哪一方,都會引起紛爭,這就是處於中間地帶的尷尬。所以,松州之戰的背景是建立在吐谷渾的局勢之上,像《舊唐書》上所言的因請婚發兵吐谷渾也僅僅是藉口罷了。

眼光放長遠,對唐而言大捷的背後是更多實際利益的損失

關於這場戰爭的過程與結果《舊唐書》這樣寫到:「太宗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進達先鋒自松州夜襲其營,斬千餘級。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一場夜襲就擊退了吐蕃的二十萬大軍,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吐蕃的撤退與這場損失千人的夜襲關係並不大,其主要是因為自身實力難以維持長久消耗的軍備,另一方面吐蕃內部因為松贊干布兒子的去世產生了權力鬥爭,內部政權出現了不穩定情況,其大軍需要及時撤回鞏固自身統治。

這一場所謂「大捷」的小規模戰鬥,雖然換取了唐與吐蕃在邊境上的和平,但是單從長久的收益上來看「吐蕃」才是得利者。

文成公主入藏,對吐蕃的發展和實力提升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松州之戰後,吐蕃繼續派遣使者,獻金五千餘兩來大唐請婚,這一次太宗直接答應了。文成公主入藏是歷史上漢藏友好發展的重要事件,迄今為止文成公主這一民族人物仍然受到廣大漢藏群眾的敬重。入藏之後文成公主將中原優秀的文化與生產方式帶到了吐蕃。在唐王朝廣受歡迎的生產工具、醫療器械、蔬菜種子已經各種經詩子集等文化書籍均在文成公主的推動下,傳入吐蕃並開始流傳推廣。可以說吐蕃從原有的遊牧經濟到逐漸高效較多樣的經濟方式是離不開文成公主的貢獻的。同時文成公主入藏後鼓勵松贊干布學習中原王朝的文字與制度,極大的提升了吐蕃的文明程度。另外雙方長期的友好和平政策為彼此長期進行經濟貿易往來提供了環境保障。

在將近四十年的入藏生活中,文成公主的一生都在為吐蕃的發展而付出,她的到來有效的提升了吐蕃的自身實力,改善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水準,這也是她為什麼會在歷史上一直受到藏民族認可的原因。

試探大唐軍事實力,樹立自身政治地位。松州之戰前,吐蕃成功攻破了吐谷渾,並掠奪了不少的人力和財力,使吐谷渾內部出現了依蕃和依唐兩個陣營。一段時間內吐蕃在吐谷渾內部具有更多的話語控制權。戰後唐與吐蕃達成和親,吐蕃逐漸退出吐谷渾,唐及時與吐谷渾和親保證了他在西域的交通要道。但是通過此次戰爭吐蕃成功的保證了他的北部疆土安全,同時在周邊的遊牧民族中樹立了自身的政治地位。另外在唐吐蕃對峙期間,一直反唐的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完成了地區統一,實力大增。但是唐軍的主力部隊被抽調到松州來應對吐蕃,所以當時大唐的邊境局勢是相當緊張的,這場戰役可以看成吐蕃對大唐軍事實力的試探。幸運的是唐與吐蕃最終達成友好政策,才能全力的投入到西域的問題中去。

戰爭只是開始,吐谷渾還是被吐蕃拿下。公元663年吐蕃再一次向吐谷渾發兵,這一次吐谷渾內部的親蕃派直接與吐蕃裡應外合,吐谷渾直接被滅,其軍事力量被吐蕃全權收下。其統治者被迫逃亡至涼州。吐谷渾的突然滅亡讓唐王朝猝不及防,原本的西域要道便這樣讓人控制了,而且用來制衡吐蕃的緩衝地帶也沒了。公元670年,吐蕃進一步向西域進發,直接占領了龜茲、碎葉、喀什、和田等區域,直接將大唐與西域的聯繫切斷。一部分曾經向大唐稱臣納貢的部落都改向吐蕃上貢。在此形勢下,大唐以薛仁貴為帥出兵十萬,準備助吐谷渾復國,但是最終戰敗的是大唐,至此青海之地完全歸於吐蕃的管轄之內。縱觀唐與吐蕃之間的關係,都是戰戰和和,吐谷渾依附於唐朝自然會令吐蕃不滿。吐蕃在逐步的發展中攻占吐谷渾是必定的計劃。

松州之戰,吐蕃讓一直重心在西域的大唐措手不及。兩軍對壘之下,本以為大戰一觸即發但最終因為一場夜襲結束。通過這場戰爭,吐蕃既試探了大唐的軍事動向也讓大唐看到了自己的實力。同時也成功的迎娶了大唐公主,在幾十年的友好往來下,吐蕃的實力大增。原來依附於大唐的吐谷渾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終究還是被吐蕃拿下了。三十幾年的時間裡,松州之戰看似大唐勝了,但背後獲取更多利益的是有耐心的吐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