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隆皇帝的一段話中引出的思考

沉醉的文人 發佈 2020-01-21T19:42:48+00:00

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是我百看不厭的一部劇,該劇不但充滿了詼諧和幽默,而且還充滿了文化氣息,但最令我吃驚的是乾隆皇帝對紀曉嵐說的一段話,徹底顛覆了我即往的認知。

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是我百看不厭的一部劇,該劇不但充滿了詼諧和幽默,而且還充滿了文化氣息,但最令我吃驚的是乾隆皇帝對紀曉嵐說的一段話,徹底顛覆了我即往的認知。


在該劇的第二部的第十一集中,美女趙青因冒名替考,被發配新疆,紀曉嵐和杜小月前去送她,就在此時,乾隆皇帝率人追上了紀曉嵐,並且對紀曉嵐說了一段話,他說科舉的要義不是為國家選才,而是要牢籠志士,讓讀書人一輩子皓首窮經,鑽研八股,這樣他們就不會造反了。

這段話徹底顛覆了我對科舉制度的認知,因為科舉發明於隋朝,鼎盛於宋朝,沒落於明清,它是歷代王朝的選官制度,其影響和作用不亞於今天的文官制度,但自聽了乾隆皇帝的這番高論之後,我開始對科舉制度進行一番全新的思考。

在科舉制度發明之前的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以鄉舉里選為特徵的察舉制度,一直是國家選用官員的一項制度安排,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對兩漢時期的察舉制的改良版,其本質並未改變。

察舉制度就是通過鄉和里兩級行政機構,向國家推薦人才,也叫舉孝廉,然後再經過政府的考察來加以取捨,但這一制度在東漢時期已經完全失效,官員們開始相互推薦自家子弟,然後再經過相互考察之後,委以相應的官職。



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普通民眾根本不可能有上升的通道,而那些官僚階層則發展成為世襲門閥,比如,《三國演義》中的袁紹,曹操,司馬昭,諸葛亮,楊修都出自於這些名門望族,而且袁紹家族可以做到四世三公。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世龔貴族門閥的勢力越加的強大,他們才是決定國家政治走向的力量,隋文帝建國後,功勳貴族和世襲門閥以相互通婚的方式,結為巨大的利益集團,也就是著名的關隴貴族集團,雖然隋文帝也來自於這一集團,但他們的確對皇權構成了威脅,他怕這些人有朝一日,也會取代他的位置。


因此,隋文帝建立科舉制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為國家選才,而是要利用新的政治勢力來打擊和平衡關隴貴族集團的勢力,只可惜,他的江山還是被同樣來自於關隴集團的唐高祖給奪走了。

唐代一直使用半科舉制度,因為有很功勳貴族家庭可以推薦自家子弟為官,唐太宗說過的那句著名的話,雖沒有史料證實,但卻道出了科舉的真諦,當他看到讀書人紛紛前來趕考的時候,他不無得意地說了一句,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

到了宋代,科舉製成了唯一的選官制度,中國歷史也正式進入平民時代,許多貧困家庭出生的人,也都紛紛入朝為官,比如,范仲淹,包拯,歐陽修和蘇軾等人,同時,科舉也帶來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結果,那就是功利化讀書由此開始,宋真宗在其勸學篇中就講過這樣的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簇簇。

從宋真宗的這段話里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只是皇帝控制讀書人的工具,讀書的目的也只為功名利祿,所以,與其說宋太祖所說的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不如說皇帝要和讀書人結為利益共同體,讓他們能夠自覺維護皇權。


科舉在明清時期,除了宋朝帝王的一些目的之外,又加了一層愚民的功效,明太祖用八股取士,並以朱熹的《四書章句》為標準答案,自此,尋章摘句就成讀書的方法和目標,有很多考生甚至連《史記》這樣的書都沒有讀過,比起宋代的大文豪們,明清時代的官員素質開始大幅下滑,朱家皇帝和愛新覺羅的子弟們,不但要控制讀書人的身體,還要控制讀書人的大腦。

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影響,以及對國家智力的影響都非常深遠,到嘉慶時期,著名學者龔自珍曾經有過一番感慨,他說世無才子,更無才女,甚至連才商,才盜都沒有了,他在那時候已經預料到了晚清的結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