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人才引進:從時代背景和秦國背景分析秦國人才引進的必要性

枯坐酒燈 發佈 2020-01-21T20:17:47+00:00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你爭我伐的時代,各國君主都有一統天下的夢想,於是為各國帶來富國強兵之策的人才也就應運而生了。縱觀春秋戰國史,唯有秦國的人才引進位度最為成功,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秦國國情都有著莫大的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你爭我伐的時代,各國君主都有一統天下的夢想,於是為各國帶來富國強兵之策的人才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些人往往有很大的流動性,他們會根據國家力量的強弱和君王的德行來選擇是否留在這個國家,也有一些高瞻遠矚的人才,能夠從弱小的國家中發掘潛力,從而輔佐其國家強盛,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縱觀春秋戰國史,唯有秦國的人才引進位度最為成功,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秦國國情都有著莫大的關係。

一、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

1、選官能力大比拼:世官世祿制衰微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也是周禮的創始人,他所創作的周禮以宗法分封制為核心,世官世祿制就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世卿世祿制規定由周天子冊封的貴族官職世襲罔替,這些貴族一類是與周天子血脈相連的同性宗親,一類是軍功世襲的異性諸侯,他們位高權重,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和家奴,父死子繼,代代相傳。

《禮記.禮運》中有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這種制度有它的有特點,其一是把江山都握在了自己人的手中,即使有異性諸侯存在,當時周天子的實力雄厚,也不會有人起謀反之心,即使有人這樣做,周天子也可以號召同姓宗族對其進行鎮壓。其二是允許這些人繼承世襲的官職和土地,收取封地的賦稅和行使對於封地的行政權,然後再給他們一定數量的軍隊,可以起到替周天子管理百姓、保衛疆土的作用。

但是世官世祿制也有很大的缺陷,世襲罔替下的官職,無論世襲的人是否有管理國家的才能,只要他是周天子的宗親或是功臣的後代,就都能依靠宗法分封制的原則,享受國家的高官厚祿。而寒門子弟中有才能的人卻因為這種制度無法做官,為國家貢獻力量

所以在周朝後期,很多世族官員都是酒囊飯袋,人們對於世族之外的人才更加渴望,逐漸開始拓寬人才選拔渠道。齊桓公在「葵丘之盟」中就提出:「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從春秋初期開始,各國君主已經顯露鋒芒,對於人才的需求也由「世官世祿」變成了「唯才是舉。」

2、時代在召喚:世官世祿制的徹底瓦解

如果說春秋初年各國對於唯才是舉的態度還沒有特別明確,那麼到了春秋中晚期,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壞、井田制的瓦解、私有制經濟的興起、周天子的威嚴掃地,都使得世官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而世族之外的士子們,也有了做官的機會。

此時非世族的人才屢屢出現:孔子是魯國貴族,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沒落,但他生而逢時,憑藉自己過人的才能,做了魯國的司寇,後來他覺得魯國朝堂混亂,又輾轉去了衛國做官。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衛靈公問孔子,居魯俸祿幾何?答曰:奉粟六萬。」可見當時做官的俸祿已經不是土地和人口了,而是糧食,當時的人做官也沒有規定只能在一個國家為官,孔子就去過很多國家做官。

後來的吳起、商鞅也先後輔佐過不同的君王,他們的俸祿也不是固定的,隨著他們官職的任免而上升、下降,或者取消。春秋中晚期的世官世祿制已經完全瓦解,任人唯賢的人才選拔制度占據了主導地位。

3、士階層的不斷壯大

士大夫在周朝時地位是很低的,按照天子、諸侯、士大夫的排列順序,士大夫是統治集團最底層的,而且在士的內部也有三六九等,分為上士、中士、下士,然後繼續詳細劃分等級,等級越低所擁有的俸祿就越低。到了春秋時期,士大夫的地位有所提升。

根據史書記載:士大夫可以管理其下屬的皂、輿、隸、僚、仆等人,擁有了一定的權力,同時也有了更高的俸祿。春秋時期的士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詩經》中也經常提及「士」一詞,比如我們熟知的中學課本上的《詩經.氓》:「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而士文化真正崛起則是在戰國時期

早在春秋晚期,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自己成立學校,打破了「學在官府」的現象,因此底層民眾無論是什麼身份,都把孩子送來給孔子培養,

孔子以他獨特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培育了大批優秀的士子,如子路、顏回、曾子等人,都是孔子的學生,這些人學成之後四處遊走,選擇自己認為可以輔佐的君王進行輔佐,一時間「諸侯並征,厚招遊學,」

他們之中有人成為軍事、有人成為丞相,都享受君王的高官厚祿,這些優秀的士子對於國家的建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宗法制的破壞和分封制的瓦解,各國諸侯都顯露了逐鹿天下的野心,傳統的世官世祿制退出了歷史舞台,任人唯賢的人才選拔方式粉墨登場,同時被壓制在社會底層的士階層開始興起,活躍於春秋戰國的政治舞台上,那麼這些人才為什麼最終會為秦國所用,這與秦國的國家背景和人才招攬政策是分不開的。

二、秦國的國情

1、國君、世族旗鼓相當?必須要制服

秦國因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西部邊陲,雖然有了自己的封地,但周圍卻是群狼環伺,因此長年需要進行戰爭,而一直處於戰爭中的秦人沒有時間學習文化,儘管也有中原的世官世祿制,但是這些人不僅沒有保護秦國王室,而且在秦國的繼位史上,世族干預君位繼承的事情屢見不鮮。

秦國早期君主秦武公繼位後,殺死了擅政專權的三父,加強君權,武公去世後世族又干預君位繼承,經過一番周折,秦穆公繼承君位,又加強了君權,這一時期秦穆公勵精圖治、稱霸西戎,世族勢力被死死壓制。好景不長,秦穆公去世之後,秦國的君王都是平庸之輩,居然使世族公卿控制秦國長達三百餘年。

到了戰國時期,其它國家都開始相繼變法圖強,秦國卻依然是世族控制朝政,甚至控制君王。秦燥公去世後,其弟秦懷公繼位,但是秦懷公不願意受制於世族,開始奮起反抗,但是秦國世族已經習慣了目無國法,居然公然弒君,然後迎立秦靈公繼位,秦靈公死後,他們又不顧秦靈公的臨終囑託,趕走了他年幼的兒子公子連,迎立他的叔父繼位。

公子連被流放隴西,在苦熬了數年之後被庶長改迎立,即為秦獻公。此時的秦國經過一系列的內亂,不僅失去了軍事重的河西,而且在內政外交上也是困難重重,列國根本沒有將秦國放在眼裡。在秦獻公去世後,他們已經著手瓜分秦國了,此時的秦國,需要加強君權、富國強兵,更需要引進人才。

三、秦國的人才引進政策

1、人才任用標準

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有了招攬人才的《秦誓》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病逝,秦國想趁晉國喪之際攻打鄭國,先前因為晉國的阻攔,秦國一直未能成功拿下鄭國,秦穆公以為這一次能一戰必勝,卻在鄭國商人弦高的周旋下鎩羽而歸,並且險些葬送三軍。秦穆公因為自責而發表了悔過的誓言,即為《秦誓》

秦穆公在《秦誓》中明確了判斷人才的標準,那就是德才兼備、敢於諫言、博學多識、忠君愛國,他認為國家如果有這樣的人才,則離一統天下不遠。

公元前三百六十一年,秦獻公去世,秦孝公嬴渠梁繼位,秦國當時內憂外患,不僅河西之地被魏國盡數奪取,而且在經濟、邦交上也是十分落後,秦孝公深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於是命人起草《求賢令》來招攬人才,秦孝公詳細敘述了祖先的榮光和現在的恥辱,他在告示中言辭懇切,希望找到「能出奇計強秦者,」要求前來輔佐的人一定要有大智慧,能夠加強君權、富國強兵,實現王圖霸業。

秦孝公的人才政策並不包括德行的好壞,因此後世秦國君主選拔人才都是強調能力,秦國的人才中很多人能力出眾卻德行有虧,范雎、李斯都是如此。

2、增強綜合國力

戰國時期,各國都在變法圖強,秦國不甘落後,也迎來了商鞅變法。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初期實力最弱,比變法後最為強大的魏國晚了將近一個世紀變法,然而秦國的變法確實七國之中最成功的,他使秦國快速的進入了封建化狀態,也使秦國的政治、經濟、外交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商鞅變法的徹底性。

商鞅首先廢除了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鼓勵人們開阡陌,發展小農經濟,這一舉動使以奴隸制為主的井田制經濟被徹底廢除,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促進了國家的封建進程。商鞅提出「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小農經濟成為國家的農業模式,使封建制度的基礎更加牢固,並且懲罰那些不務農業,想要去經商的人,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使封建經濟迅速發展。

加強中央集權,設立郡縣制,使全國的官員不再是世襲罔替,而是由國家統一發放,把全國的政權和兵權都握在手中,聽從中央的命令,而不做世族們的鷹權。設立「什伍連坐」之法,每「伍」都有負責人,「什伍為一家」,如果其中有人犯法而其它人隱瞞不告發,就與犯法之人同罪,嚴加懲處。統一度量衡使國家有了統一的度量器,在賦稅的徵收和俸祿數量的發放方面都有了統一的標準,為秦國的經濟強大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的精髓就是軍功爵制的確立,新法規定免去那些沒有戰功、白食俸祿的貴族們,按照在戰場上殺人的數量來賜予爵位、分發土地房產,如果戰死了就把相應的榮耀賜予他的家人。

《韓非子.定法》記載:「商君之法,斬一首者爵一級,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為百石之官。」這種制度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士兵們打仗時心中有了盼頭,就會更加拚命,同時也在秦國確立了封建等級制度,使貴族們不再做國家的蛀蟲,加速了封建國家的形成。

為了使法令能徹底貫徹到秦國人心中,也為了讓世族們看到新法的威力,商鞅命人「南門立木,」起初聲明誰能把木頭扛到南門,就賜予十金,百姓們害怕是圈套,沒有人敢上前,後來商鞅又提出了五十金的價格,有一個健壯的男子站出來把木頭扛到了北門,果然得到了十金的賞賜。

商鞅此舉就是要向人們證明新法的信用:不欺百姓、開誠布公。在親貴犯法時商鞅也毫不手軟,太子嬴駟犯法,商鞅認為國家儲君不能處以極刑,於是割掉了太子太傅公子虔的鼻子,而這位公子虔就是秦孝公的親哥哥,此舉也為自己埋下了隱患。商鞅的這些舉動讓秦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民足的景象。

商鞅變法為秦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在商鞅之後,秦惠文王一朝有公孫衍、張儀、甘茂、司馬錯等文臣武將,合縱連橫、平定巴蜀、南下商於、北掃義渠,為秦國的東出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時有白起、范雎、蒙驁等人,把六國打的聞風喪膽,秦國統一已是定局;嬴政為秦王時重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人,在他們的合力輔佐之下最終一統天下。

結語

秦國的人才引進位度,是基於時代背景和秦國的國家背景應運而生的,封建制度的確立改變了世官世祿制,使任人唯賢的制度登上了歷史舞台。

秦國的國家背景需要改革,秦國的君王唯才是舉,於是商鞅變法應運而生,這些先進的制度,加速了秦國人才的引進,也加速了秦國的一統天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