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下,他們為浙靜交流注入青春力量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發佈 2020-01-21T21:26:20+00:00

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在富士山下工作、生活的浙江青年,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在浙江與靜岡之間架起一座友好交流的橋樑,他們是浙靜友好的見證者、親歷者,更是推動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世琪

1982年,中國浙江、日本靜岡結為友好省縣。38年友好交流,無數精彩的故事發生在兩片一海之隔的土地之間。

有人說,浙江與靜岡本就有緣。無論是富士山與西湖的相得益彰,還是800年前徑山茶的東渡,這些蘊含在自然、人文之中的種種微妙聯繫,都為浙靜的友好關係蒙上一層詩意。

近日,記者隨浙江新聞採訪團出訪靜岡,看到白雪皚皚的富士山,看到徑山茶在日本蓬勃生長,嘗到源於黃岩的蜜橘在靜岡同樣香甜,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浙江與靜岡在經貿、科技、文化、教育、體育、新聞、旅遊等領域緊密的交流合作。

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在富士山下工作、生活的浙江青年,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在浙江與靜岡之間架起一座友好交流的橋樑,他們是浙靜友好的見證者、親歷者,更是推動者。

陳林霜(浙江農林大學交換生):

短短几個月,我認識到了中日友好的可貴

浙江農林大學日語專業大三學生陳林霜2019年9月作為短期交換生來到靜岡,幾個月的學習生活,讓這個來自溫州市鹿城區的大眼睛姑娘對靜岡這座日本中部的小城有了新認識,也讓她對浙江與靜岡的友好關係有了新體會。

「這裡不及東京、大阪那般繁華,也不如京都有歷史文化底蘊,但卻有小城特有的精緻,悉心觀察,每一處都是風景。」陳林霜學習之餘,總喜歡在靜岡轉轉,富士山前的雲霧、伊豆半島的木橋和溫泉、日本平的一草一木……她用幾個月的時間走遍靜岡。「我最大的樂趣是穿梭在城中小巷,尋覓最平凡處的驚喜。」她說。

比起生活中遇到的新體驗,讓她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浙靜結好近40年來,兩地人民心中開出的友誼之花。

「靜岡人對浙江人很友好,對浙江也很嚮往。」陳林霜告訴記者,2019年11月初,她去三島的朋友家借住一晚,與朋友的家人促膝長談。「他們很嚮往西湖,認為杭州的西湖就像靜岡的富士山一樣,美麗、神聖。分別時朋友的媽媽還給我寫了一封信。」

陳林霜隨身帶著那封信,從包中取出,展開放在桌上。從書信淡淡的摺痕和平整的信封上可以看出,這封信被她很細心地保存著。中文與日文的相通之處讓記者模糊地辨認出文末的一句話——「架起日本與中國友好的橋樑」,工整的字跡中,那分真摯的情感不言而喻。

「這是她對我的期許。」陳林霜拿起信,將這句話完整地翻譯出來——「希望你能架起日本和中國交流溝通的橋樑」。

在留學即將結束時,收到這樣一封親筆信讓陳林霜很感動,她回望自己在靜岡的幾個月,想到這座小縣城帶給她的驚喜,一顆種子在心裡萌芽。「我認識到浙靜友好的可貴,我以前從未想過自己能夠推動浙江和靜岡的友好關係,但現在,我想試試。」

從體驗靜岡的風土人情,到致力於推動浙靜友好,幾個月的靜岡留學經歷,改變了這個內斂文靜的浙江姑娘,她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能為這一海相隔的友好關係作出貢獻。「我的力量可能不夠大,但哪怕能幫助一戶人家更加了解浙江,重新認識浙江,我做的事情就是有價值的。」

在陳林霜回國後的一天,記者與她再會於西子湖畔。「不能常常看到富士山了,可以多來看看西湖,以後能更好地把它介紹給靜岡人。」記者對她說。

「第一步是要先考上日本的研究生。」談及未來,這個20歲出頭的浙江姑娘已經有了詳細的規劃,並著手準備。

孫江明(靜岡一般社團法人日中交流中心代表理事):

八百年淵源,我想讓這份緣分永遠延續

坐落在靜岡縣島田市的縣立博物館是整個日本少有的茶葉博物館。古樸簡約的設計,日式靜雅的庭院,博物館外綿延數十里的茶園,以及遠山之上用茶樹拼成的「茶」字,眼前的一切,能夠讓人猜到靜岡縣與茶葉之間一定有著諸多故事。

「靜岡是日本的產茶大縣,茶葉產量占到整個日本的四成。」一般社團法人日中交流中心代表理事孫江明是土生土長的紹興人,2012年來到靜岡留學,完成學業後便留了下來,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來到靜岡的中國團隊了解靜岡、認識靜岡。

孫江明個子不高,臉上總是掛著自信而燦爛的笑容。「說到浙江和靜岡的緣分,得從茶說起。」行走於茶葉博物館中,孫江明介紹起浙靜的淵源。

「800年前,靜岡與浙江因茶結緣。自日本的聖一國師將茶樹從浙江帶回日本栽培,靜岡縣就開始了綠茶種植。現在博物館外茶園中的茶樹可以說都是咱們杭州餘杭的徑山茶。」

「要想把靜岡的情況介紹清楚,肯定要懂歷史。」邊走邊說,我們走到博物館後面的小庭院。「這個小庭院是日本著名的庭院設計師石原和幸的作品,北京世園會靜岡園區也是他設計的。」不只是歷史,日本的藝術、飲食,乃至不為人知的小景色,孫江明也如數家珍。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答不出。

孫江明是個「日本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研究生專業是老年社會學。

「你這跨界幅度可真夠大的。」了解到這個信息,記者問他:「你為什麼會選擇現在這個職業?」

「我想讓浙靜的緣分永遠延續下去。」孫江明告訴記者,當年選擇來靜岡讀書,並留下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浙江與靜岡的友好關係。「我是浙靜友好的受益者,隨著我對靜岡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我發現它與浙江的聯繫竟如此深厚,所以我開始不停學習,了解這分淵源,並想把這些講給更多人聽。」

如果說陳林霜正在努力成為浙靜友好的橋樑,那孫江明已經是了。他的出口成章、有問必答源於數年的沉澱和積累,而支撐他的,正是心中那個讓浙靜關係更進一步的目標。

前不久,孫江明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一篇浙靜友好的文章,並附上這樣一段話:曾經到過的地方,在留下別人足跡的時候,就變成了一起的回憶。

他所做的,正是把浙江與靜岡之間的回憶傳遞出去,讓這份延續800年的記憶,歷久彌新。

繆詩槐(日本臼井國際產業株式會社職員):

年年有不同,我看到兩地友好帶來新機遇

與陳林霜和孫江明相比,繆詩槐更早來到靜岡。2010年,高中畢業後,這個溫州小伙便來到靜岡求學、求職,如今已經成為一家汽車零配件企業的中國市場負責人。

由於工作原因,繆詩槐有更多的機會回國,但卻很少回到浙江。2019年上半年,因為家事,他回了趟溫州老家。「浙江變化好大!」一坐下,他便對家鄉讚不絕口。

是什麼變化讓繆詩槐有這般感慨?「服務窗口智能化、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辦事效率提高了很多。」繆詩槐說。

「這不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嗎?」聽著繆詩槐講述自己在家鄉的辦事經歷,記者脫口而出。「『最多跑一次』,很貼切啊。還真是只跑一次。這個叫法好!」繆詩槐坐在一旁,不斷重複回味。

「變化不只發生在浙江,還有靜岡。」繆詩槐打開了話匣子。

「這幾年,靜岡在模樣上雖然與以往差別不大,但人氣卻越來越旺!」繆詩槐說,浙江與靜岡的友好關係正釋放出紅利,給這裡帶來生機。「以靜岡機場為例,以往,走靜岡機場這條線路的人很少,靜岡機場都快關閉了,但現在,杭州有了直飛靜岡的航班,越來越多浙江人來靜岡遊玩,讓整座城市充滿活力!我聽說,靜岡和溫州之間的航線也馬上要開通,我回家也會更方便!」

浙江與靜岡的友好關係為兩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嘉興市平湖區成為日資企業的聚集地,這些年,靜岡企業也紛紛選擇平湖區作為開拓中國市場的切入點;靜岡成為中國人心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越來越多中國遊客到此一游,拍出一張屬於自己的「富士山下」。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一項數據顯示,2019年6月至7月,前來參觀的非日本遊客當中,使用中文的遊客數量占比達52%。

「浙江越來越好,靜岡越來越好,浙江與靜岡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好。」浙靜結好30周年,繆詩槐曾作為友好大使回到中國。「當我帶著紅色綬帶在台上演講時,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從那時起,我就決定要一直為浙靜友好貢獻力量。」

儘管現在工作很忙,家庭與公司兩點一線的生活成為常態,但繆詩槐還是願意用空餘時間以浙江人的身份在靜岡做公益,把更多浙江故事講給靜岡人聽,也把靜岡故事講給自己的浙江朋友……

【樹與風景】

徐偉偉 浙江省委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浙江新聞採訪團領隊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同屬東亞文化圈,中日之間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古時有日本遣唐使、鑒真東渡,現代有李大釗、魯迅等大批才俊負笈東洋。書法、繪畫、茶道在兩國都有著深厚積澱。現代日語中,漢語詞彙占到近半,中文裡諸如理髮、公園、銀行、哲學等詞語是日本「舶來品」。

浙江與靜岡的友好往來,是中日交往中活躍的部分。前不久,浙江新聞採訪團一行從西湖出發,乘杭州直飛靜岡的航班,到達富士山下,開展交流活動,推動深化雙方傳統友誼。

靜岡縣的朋友自豪地介紹,靜岡是日本國內唯一能同時見到富士山、櫻花和新幹線的地方。幾天時間裡,我們走訪了反映靜岡人文特色的博物館、文化中心、歷史遺蹟等,與當地政府官員、媒體人士、普通民眾作了交流,收穫良多。

登上一處叫「日本平」的高台,我們極目遠眺,清水港、駿河灣和富士山等四方美景盡收眼底。看到一段長達7公里的海岸線上,生長著5萬多株茂盛的青松。清一色的松樹對海陣列,與白雪皚皚的富士山交相輝映,那就是「三保松原」。日本傳說中,天人於此取回羽衣,所以這裡的松叫「羽衣松」。歷史記載,1467年,日本僧人雪舟隨使者到了明州(今寧波),入天童寺修禪,後經杭州一路北上,前往明朝的京城習畫。眾文人請其畫出「日本最美的景色」。雪舟沉思良久,畫下自三保松原仰望富士山的景象。雪舟被譽為日本的「畫聖」,他與浙江有深厚淵源,曾以寧波山川為基調創作了大量山水畫。

不僅萬松能成濤,一棵樹站久了,也是風景。去過天台國清寺的人,會留意到寺內有株隋梅,歷經千年,它應該見證過中日佛教交流的盛事:日僧最澄、空海入寺求法。二人後分別成為日本佛教天台宗開山鼻祖、真言宗創始人,這兩派均尊國清寺為祖庭。

在靜岡期間,我們見到3位旅居的浙江青年代表。他們或短期交流,或長期居留,都是一樣的風華正茂,為浙靜交流注入青春力量。從他們身上,仿佛可以看到一棵棵樹木在生長,更欣喜見到浙江人在異國成風景。

學界認為,在國家形象構建過程中,人文交流和人際傳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本書、一部電影,都可能在人們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如川端康成的名作《伊豆的舞女》讓全世界記住了伊豆。一次談話、一個舉動,會在他人心中放大,進而認為這是國民性的體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國門、週遊世界,不管是否意識到,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承擔著「展示中國形象」的責任,你攜帶著「國家基因」,就是國家形象的詮釋者。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根本在於傳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我為主、融通中外。所以,要讓世界認識中國「森林」的風景,我們就要先做好那一棵棵「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