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節印象|」過年吃餃子

齊魯壹點 發佈 2020-01-21T21:26:37+00:00

國人有討吉利的習慣,餃子皮圓圓、包起餡滿滿,代表著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意思。論由來,餃子是東漢時期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文|李德鋒

俗話說:「大寒小寒,包餃子過年。」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除夕的年夜飯上,餃子是必不可少的。國人有討吉利的習慣,餃子皮圓圓、包起餡滿滿,代表著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意思。

論由來,餃子是東漢時期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當時傷寒病流行,病死人很多。為除瘟疫,他將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連湯帶食送給窮人,從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治好了惡疾。從此,耳朵形的包麵皮,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叫其「嬌耳」。後來,依形做起食品,稱為「餃耳」,因叫著別嘴,改成餃子。

另有一說,餃子又稱「交子」。據史料載,過去年三十晚上,古人有守夜辭歲的習俗。到了午夜十二點,全家煮餃子共食,這叫包辭歲。按舊時天干地支計時法,此時為子時,又稱子夜,新舊交替之際,稱為「更歲交子」,遂稱「交子」。後來,因為是食品的緣故,便在前面加上「飠」字旁,也就成了現在的餃子。

在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特別圖吉利,元寶型的水餃,激發了人們豐富的想像。於是,它被賦予了新的意涵:招財進寶。人們喜歡它,迷信它,把它當成財運的象徵。辭舊迎新之際,人們有種美好的期盼,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交」好運,財源廣進,吉祥美滿。

為了心中的那個夢,人們將新年和餃子聯繫在一起,不管生活條件好壞,必要吃上幾頓,否則,春節就算白過。當然在質量上,餃子就分出了檔次,但不管怎樣,餃子在新年的位置是不可撼動的。富貴人家,條件優越,滿桌的山珍海味,照樣用餃子壓軸,否則心裡不踏實;生活困苦的年代,人們吃了上頓沒下頓,在揭不開鍋的情況下,過年也會難得地「奢侈」一把,即便「三合面」餃子皮湊合也成。就像「無酒不成席」一樣,在九州大地上,沒有餃子的春節,就像沒有太陽的地球一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餃子端上桌的一刻,人們沒有忘記那些四足的「家庭成員」。它們雖然不會說話,辛勤一年,主人還是非常感激的。像牛馬等大牲口,勤勞苦幹,家犬忠誠護院。作為回報,主人會象徵性的投餵幾個餃子,讓它們過年也占些喜慶。

在農村,吃餃子是有講究的,年夜飯上,必須食素餡,寓意來年素凈,平平安安的意思。祖輩流傳的習俗,過年的餃子,其中一個要包上制錢(後來改為硬幣),被稱為「吉祥餡」,最先吃到的,叫「搶頭福」。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無非是討個彩頭,逗大家高興,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沒有人會真的相信。

過去有一種習俗,餃子的加工製作,必須在節前完成,初一不能動煙火。春節這天吃餃子,要特別注意,尤其是醋碗,不能碰碎的,那樣會不吉利。若不慎弄毀,要「呸」上一句,念叨聲「碎碎平安」,心理上算是解除了魔咒。

奉行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過年吃餃子這件事上,得到淋漓的體現。過年煮餃子,出鍋前,須先在院子裡放鞭,除辟邪的寓意外,兼顧給老祖宗送信,通知各位先人:要開飯了。餃子煮熟後,是不能隨便吃的,否則,被視為對祖先大不敬。開鍋第一碗,要先到院子裡,敬天地之神位,上香燒紙磕頭,然後,將碗裡的餃子湯倒在地上,意思是請神靈享用了。再後,呈上三碗餃子,供在家堂前的供桌上,同樣的上香燒紙磕頭,虔誠地念叨幾句:「請老祖宗吃飯了,保佑您的子孫來年平安。」一套流程完畢,全家人才開始聚餐。多年來,已形成習慣性儀式,若不依例而行,會被人恥笑為不孝子。

年初二,是給祖先上墳的日子,節日過完,送爺爺娘娘回府。祖墳前,擺放祭品,餃子必不可少。祭拜完畢,將餃子留在原地,供先人享用。回家路上,是不能回頭的,否則,先人會跟著回家。當然,也只是傳說罷了。

千百年來,過年吃餃子,已形成約定俗成。這種文化的基因已深入血脈,成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俗話說「餃子就酒,越喝越有。」新年就要到了,祝福聲中,水餃的氤氳,將我們帶入到一個嶄新的境界。民俗過大年,它補充了能量,帶來了希望。水餃進肚,心中有底,未來的日子也就有了奔頭。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