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因為「特殊」才過年的?民俗學家沒有過告訴人們這些

路生觀史 發佈 2020-01-21T22:02:36+00:00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因為這個年只有中國人才過,所以也被稱為中國年。

如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中國文化的輻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春節的意義已經超過中國範疇,而具有世界影響。春節不是中國獨有的節日,漢字文化圈國家中受漢文化影響過農曆春節並有法定假期的包括越南、印尼、朝鮮、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看得出來,越南、印尼、朝鮮、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都是因為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才過中國年的,而在「年」的早期是只有中國人才過中國年的。這是為什麼呢?讓從事民俗學的專家們去講這個問題,可能會講出很多,但仿佛一直沒把這個問題說透。

目前,我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從商朝開始的,也就是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進入信史時代的,而在這之前有著半信史時代和傳說時代。中國人過年,顯然是從傳說時代就有了,最有名的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這個「後來有一年」的說法,很不確定,也就是說,人們並不知道「後來」的「有一年」是哪一年。傳說給人們的答案是這樣的:

祖乙,生卒年不詳,亦稱且乙,子姓,名滕 (一作勝 ),商王河亶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他因為當時的節令很亂,人們掌握不了季節,影響農耕非常苦惱,但他很快就叫到了好消息——在河南有個萬年的青年,有天,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這個晷儀與漏壺促使萬年發明了萬年曆。



有了發明成果,萬年去見祖乙,祖乙聽了,非常高興,順便地春為歲首和春節給定了下來。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但是,這不過是時間、季節和名稱上的一種敲定,很顯然地,在沒有這種敲定之前,中國人也是過年的,那時候的年,在今天有很多說法,有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等等,在這些說法裡,我們相對偏向「古代豐收祭祀說」。

因為,不管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年」在沒有被稱為「春節」之前,是農耕民族特有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因為豐收而慶賀,並為下一年的耕種做準備,年復一年。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這麼一個特殊的標誌,即我們的先民一開始就是一個農耕的民族,社會的形成與世界其他民族不一樣。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理論:「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但是,這個說法並不適合中國先民,從今天的考古資料來看,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起一直以農業為主,沒有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也就沒有農業和遊牧業的社會大分工。我們是在適宜農業發展的地區形成了灌溉農業,而適宜放牧的地區在鋤耕農業的基礎上發展成遊牧業,從而實現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這就是說,年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源頭,所以,年也便只能是「中國年」。這也給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很多特殊的現象,比如春運,中國特有的一種運輸期間。以春節為界,節前15天,節後25天,共40天。在40天左右的時間裡,有2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占世界人口的1/3,入選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周期性運輸高峰。



這麼多人的在春節前匆匆忙忙回家過年,又在年後幸福滿滿回單位上班,年的苦樂也便在這兒體現了出來。當然,要了解了恩格斯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年就更能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記憶。

2020鼠年到來!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鼠願成真。今日頭條文化、歷史、國風、攝影頻道聯合發起#最暖團圓年#活動,邀你釋放新春靈感,用文字講述新春團圓故事、分享春節的傳統與習俗;或帶話題#最暖團圓年#發布微頭條,用手機拍下年味瞬間,記錄返鄉見聞,曬出你家的年夜飯、新春禮物、新春對聯~更有#鼠願成真#大禮包及千元現金大獎等你來拿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