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防範疫情 放過野生動物也是放自己一馬

紅星新聞 發佈 2020-01-21T22:28:22+00:00

日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答記者問,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指出,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跟武漢海鮮市場關係,很密切,專家組成員袁國勇表示,「我們都不應該吃野味,一定要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命和他們棲息的地方。」

日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答記者問,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指出,感染人群的地理分布跟武漢海鮮市場關係很密切,專家組成員袁國勇表示,「我們都不應該吃野味,一定要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命和他們棲息的地方。」鍾南山在接受央視採訪更明確提出,「(病毒)爆發的源頭是海鮮市場,實際上很多都是野味。(病毒)從野生動物傳到人存在很大的可能。」

當然,動物病毒的來源及與人的關係究竟是否為此次疫情的根源所在,還有待相關部門及專家組後續調查。但目前對於有關病毒來自動物源的說法已屢屢被提及,這實際上反映出更深層次的問題:禁食野生動物不僅是為了防治疾病,更應成為現代文明發展所需的社會共識。

筆者在廣東生活多年,說來慚愧,也曾食用過野生動物,包括禾花雀、野生田鼠以及野生大雁等,這其中絕大多數都來自於他人宴請。

從個人食用體驗而言,禾花雀、野生田鼠以及野生大雁所帶來的口感並不比養殖的家禽家畜更佳,恐怕更多還在於款待者和食用者的炫耀性心理。畢竟,野味數量稀缺,市場價格也較高,食用野味可能會帶有某種「高級消費」的意味。

然而,此類所謂野味風俗的流行,造成了相關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惡化。據報導,禾花雀(黃胸鵐)就一度被食客吃到瀕臨滅絕。當地有關部門也採取了相應保護舉措,禁止人們食用等。

資料圖:黃胸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食用野生動物,可能會帶來多重負面後果,其中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也是一種嚴重扭曲。將所有生命物化並且作為可食用對象,發生在人類物質匱乏、生存技能單一的早期尚可理解。但隨著農業及養殖業大規模量產水平的持續提升,人類在滿足自身生存方面,已經形成了強大的供給能力,基本不再面臨缺少食物之憂。

而需要反思的是,恰恰是工業化過度,對自然空間所造成的破壞已非個案。大量動物瀕臨乃至已經滅絕,留給人類和地球無法彌補的損失。

作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必須從粗放的、原始的、不計代價的食用野生動物惡習,轉向克制、理性、文明的善待野生動物理念。這一方面是對於各類野生動物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恰恰是為了人類長遠發展所必須的選擇。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後代生活在一個除了人、再也見不到麻雀大雁等生命百態的孤寂世界,如果我們不忽視自然生生不息循環被破壞所形成的連鎖反應,那就一定要停下伸向野生動物的刀叉。

實際上,食用野生動物算是少數人的行為,但如果確證野生動物食用與當下的肺炎疫情相關,則等於公眾都為此買單。對於食用野生動物,法律也早已亮劍。我國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禁止生產、經營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沒有合法來源證明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

因此,食用野生動物一來違法,二來危及動物的生存發展,三來有可能帶來各種隱形的環境生態危害,理應人人喊打。在此,我們每個人都應以身作則,拒絕參與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對於售賣野生動物的餐館等要及時舉報。有關部門也應加強對野生動物買賣鏈條上下游的常態化管理,最大限度不留死角。

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保護人類自身,這個常識亟待更大範圍的普及,也需更強力的日常監管。如此,我們方能不辜負這個美麗的星球以及無辜的各類動物,讓孩子們可以享有與動物共生共處的綠色空間。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畢舸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