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羅落淚:拜占庭的衰敗標誌著古羅馬謝幕,它的衰敗是哪些原因呢

戴老師講歷史 發佈 2020-01-21T22:44:15+00:00

導讀在當下,我們社會上有許多歷史愛好者,這些愛好者的興趣看上去極為小眾,並似乎理所應當的小眾,然而卻有一批歷史愛好者們成功通過「遊戲」的介入,成功把這層看不見的壁壘打破,成的破圈——他們幾乎有統一的名字「睿智的P社玩家」。

導讀

在當下,我們社會上有許多歷史愛好者,這些愛好者的興趣看上去極為小眾,並似乎理所應當的小眾,然而卻有一批歷史愛好者們成功通過「遊戲」的介入,成功把這層看不見的壁壘打破,成的破圈——他們幾乎有統一的名字「睿智的P社玩家」。

在這些「睿智的P社玩家」的大力帶動下,許多有趣的口頭禪紛紛出現在我們身邊,比如說「精羅狂喜、精羅落淚、精羅震怒...」,這些口頭禪為人熟知。羅馬,古羅馬的榮光確實令人嚮往,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以及後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不但導致了其帝國的消亡,而且將其文明都消滅了,就不能不說是極大地遺憾了。

而拜占庭帝國,則從很多意義上繼承了羅馬古典藝術和文化,卻能夠一直延續上千年之久,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也讓「睿智的P社玩家」們紛紛感慨「精羅狂喜」。那麼,最後這麼一個龐大的拜占庭帝國是如何走上衰亡的呢,就讓筆者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蠻族劫掠的壓力與外交政策的矛盾

拜占庭這名字其實是後改的,一開始他的名字叫做東羅馬帝國。

395年1月17日,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46-395年)逝世。臨終前,將帝國東西部分與兩個兒子繼承。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到了17世紀,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占廷帝國』這一稱呼。

但東羅馬,或者說拜占庭的地理位置實在算不上優秀,北部由於存在哥特人、保加利亞人等異民族大量聚居的現象,所以導致了其北方的邊防壓力巨大,而且由於周邊蠻族獨特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體系使得他們的遊牧襲掠成為了其重要的收入來源,對於拜占庭來說也成為了影響帝國經濟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因素。帝國東部則是大量的異民族聚居,而且有一些甚至發展成為了大型帝國,以至於拜占庭帝國需要長期對抗許多大型帝國,從薩珊波斯到阿拉伯帝國再到奧斯曼土耳其,因此帝國在東部的邊防壓力是最大的。

西部也不太平,原先羅馬帝國的西部被大量的日爾曼蠻族建立的蠻族王國所占據,這也需要帝國投入相當的力量以進行防禦,而且由於查士丁尼時期帝國對外擴張的政策導致了帝國,雖然收復了大量的西羅馬帝國的領土,但是也加重了帝國的軍事壓力和外交壓力。

且由於帝國和西歐的宗教信仰不同而導致了帝國與西歐長期處於對立狀態,其矛盾最激化的表現就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侵略了君士坦丁堡並建立了拉丁帝國,而且由於威尼斯一直與拜占庭帝國爭奪地中海貿易的主導權,因此雙方長期處於對立狀態,導致了帝國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在與威尼斯進行競爭。

不難看得出來,在這個時期,拜占庭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而且還包括大量的文明程度不高的蠻族,如何處理這一系列的複雜問題正是帝國外交所必須考慮的最核心問題,順理成章的,拜占庭人的最優解應該是儘量避免多線作戰。

但是很多時候事與願違,由於其周邊蠻族大都擁有強大或具有一定威脅的勢力,所以帝國往往很難避免多線作戰。這也是可以拿皇帝查士丁尼大帝時代為例來說道說道的——查士丁尼大帝之所以敢在北非和義大利進行收復失地戰爭,正是由於他已經通過和波斯簽訂了合約,保證了東部的邊境安全,因此能夠專注於在西方進行戰鬥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隨著波斯在東部重新燃起戰火,帝國在前一階段所取得的收穫,大部分都付之東流。而且由於查士丁尼收復失地戰爭後期是在東西進行雙線作戰,導致了消耗了帝國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卻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果,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拜占庭的。

拜占庭帝國如果真能不多線開戰,能夠保證北部的安全;能與西歐的神聖羅馬帝國以及天主教廷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當然可以將絕大部分的精力用於東部與阿拉伯人的戰鬥之中。

然而這個不可能的——歷史是真實的,果不其然拜占庭帝國需要直面北部羅斯人的侵犯的同時,還需要抵禦西部的擴張勢力。

西部的擴張勢力其實也有自己的無奈——隨著西歐人口的增多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歐需要一種方式來解決過剩人口(開拓更多的土地)並開拓市場,因此擴張與對於財富的渴望得到了極大的刺激。而且由於東西方的宗教衝突愈發激烈,導致了天主教廷更加傾向於使用武力來解決宗教問題,因此貴族對於榮譽的渴望、對於財富的追求、對於領土的需求與羅馬教廷希望擴張其影響力的願望和威尼斯希望拓展市場的追求交織在一起,導致了十字軍東征的目標逐漸的從阿拉伯世界,開始轉向更近也可能更容易得手的拜占庭,因此拜占庭西部的邊防壓力也開始變大。因此我們可以說拜占庭衰敗與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地理位置。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自古顛仆不滅,一切根源都是經濟問題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任何勢力只有擁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物質儲備才能進行戰爭,尤其是在拜占庭帝國所處的這種兵家必爭之地就更是如此了,更何況在工業文明以前經濟主要是由農業和商業組成。

正如上文所述,拜占庭所處的位置決算不上優秀——位於羅馬帝國北部的高盧地區以及不列顛南部地區,這塊地界由於生活著大量的蠻族,因此帝國在此大量的進行屯兵,在和平時期,這部分軍隊尚且可以通過屯墾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補給需求。且帝國的銀礦開採和環地中海的商業貿易,也能極大的緩解財政上的壓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拜占庭還擁有東部的兩河流域和埃及這些傳統的農耕區,因此能夠為帝國提供相當豐富的物資,尤其是食物。

然而正如一開始所說那樣,該地生活著大量的蠻族,而自打在羅馬陷入三世紀危機以後,這些個地方的蠻族發展態勢極佳,加上一旦政局不穩,則必然會帶來地區動盪,,每到這種時候,再指望哪個軍團能夠自給自足就是瘋了,必然的——供養軍團就需要使用帝國財政進行解決,同樣的,由於戰爭原因使得這些地區無法為帝國有效的產生財政收入,這就從收和支兩個方面加重了帝國的財政負擔。

更糟糕的還在後面,由於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兩河流域以及埃及地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現象加劇,農業衰敗,這一點就相當要命了,不但影響拜占庭的戰爭能力,還極大影響軍隊續航能力。

此外這種屯墾方式其實很不合理,看上去是一種既可以替國家提供穩定的經濟收入,也可以有效的調動農民進行戰爭的良策,但是由於大地主莊園經濟的發展,導致大量農民破產,軍區制度崩潰,會極大的影響帝國財政和徵兵工作。

另外,拜占庭帝國向來通過環地中海商業貿易與倚仗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進行陸地貿易,但是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以後,其陸地貿易幾乎徹底為奧斯曼土耳其所掌握;而地中海貿易則由於威尼斯免稅特權,極大的影響了拜占庭本地商人的商業貿易和生產,導致了拜占庭自身商業的衰敗,由於財政困難導致了拜占庭本身海軍的衰落,因此拜占庭自身也難以控制環地中海貿易,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財政困難越無法控制重要的商業貿易節點,而隨著商業貿易節點的失去,帝國財政就會更加困難。

總結

從很多意義上繼承了羅馬古典藝術和文化的拜占庭,其衰敗歷程其實具有極大的必然性,首先是極為劣勢的地理環境,身處亞非歐大陸的十字路口的它,會極容易因為四面受敵的原因陷入多線作戰,白白浪費國力;面對西部的諸國,拜占庭的外交政策是尷尬的,因為雙方存在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與利益糾紛——西歐諸國和宗教想要擴張市場和影響力,而拜占庭需要維持西部邊防安定。最後,拜占庭自身經濟的短板與軍事制度的劣勢,也會為其國家的衰敗埋下一顆顆地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