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首先崛起,為何卻又迅速衰落?論人才流失的可怕

何公子雜記 發佈 2020-01-21T22:51:33+00:00

魏國雖然強大過,可他也迅速衰敗過,他不珍惜他們的人才,不珍惜和平的發展,等待著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戰國時代的開始,是以三家分晉為標誌進入的。一個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一下子分成了3塊,整體的實力瓦解以後,三晉的生存也面臨極大的挑戰。

率先開始變法的,就是魏國。

尤其在吳起加入以後,魏國一文一武絕代雙驕更是讓其強大不可一世,讓人不禁感嘆不輸當年晉國的威風。可是魏國的強大,到後面就日漸衰微了,仿佛這個國家從不曾強大一樣。


首先是變法的力度不夠。

說起中國古代的變法,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應該都是傳說中的「商鞅變法」。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李悝變法是何等的相似。

李悝變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家為主進行的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廢除井田制、頒布法律……武卒制度里還出現了軍功制的雛形。

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感覺跟商鞅變法很像?沒有錯,商鞅就是在李悝和吳起的基礎上加以改良的。

但既然是第一次變法,就必然會有大量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一條,就是改革的力度不夠。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魏國的改革並不徹底。

相對溫和的改革,並沒有過多地觸動當局的利益,李悝也避免了殺身之禍。但是也造成了魏國的舊貴族勢力強大,也嚴重地影響到了魏國的封建化進程。

而吳起、商鞅之所以被殺,也正是他們不計個人性命強力改革的後果,在這裡再度感嘆早死的楚悼王沒有給吳起多留點時間。

然後是人才的大量流失。

自古至今上至國家機關下至企業集體,人才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視。魏國出現的人才,可謂是群龍睥睨天下,但令人驚訝的事情總是猝不及防,魏國一次次地趕走了這些曠世奇才。

吳起、商鞅、孫臏、張儀……每一個拿出來那都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尤其是吳起,簡直就是孫臏+商鞅的結合體。吳起被聽信讒言的魏文侯逼走,商鞅即使被重臣公叔痤推薦也得不到重用,孫臏在魏國更是受了肉刑……

每一個人才的流失,不單是魏國受到了損失,更是助長了敵國的實力。這一點在孫臏身上體現得尤為徹底,毫不誇張地說,魏國的一蹶不振就是從馬陵之戰開始的。

不作死就不會死啊,魏國這操作讓人有些看不懂。


其次是樹敵過多。

其實這也算是戰國諸侯們的通病,魏國在前期一直處於四面擴張的對外戰略。這就讓列國飽受魏兵掠地之苦,導致諸侯們苦不堪言,就連同為三晉的韓、趙也不能倖免。

從《史記 · 魏世家》里一目了然,魏國發動的對外戰爭是波及到四面八方各國諸侯的。

我們都知道樹敵太多,肯定不會有什麼好事。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為了幾座城池,就和人大打出手搶奪他國的土地,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未免有些短淺。

接著是「四戰之地」的地理位置。

魏國的地理位置算不上好,中原的富庶雖然能帶來經濟上的收益,但在軍事和政治上卻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

魏國和韓國一樣,處於東周列國的中央,都是四戰之地,周圍都是強敵。不過魏國的比韓國要好一點,因為韓國更弱,而且正對著函谷關。他魏國本身就是四戰之地,還到處發動戰爭到處樹敵,是不是自信得有些過頭狂妄了?

這樣的地理位置,再加上這樣的對外政策,無疑會阻礙魏國的發展。


最後是魏武卒的被淘汰。

提起我國古代的精銳部隊,魏武卒總是少不了的。這支由吳起訓練及率領的重裝步兵,在公元前389年,以5萬人擊敗50萬的秦軍,名震一時。武卒,在當時就是精銳的代名詞。

可它最終還是被時代淘汰了。

魏武卒的訓練和選拔都是異常挑剔,但是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極其優厚的待遇。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賦稅徭役,還分配給他們土地豪宅。

可這同時也說明,武卒組建的成本,是極其高昂的。再加上魏國四處征戰到處樹敵的對外策略,魏國元氣大傷,武卒也開始慢慢被掏空。伊闕之戰以後,魏武卒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魏國雖然強大過,可他也迅速衰敗過,他不珍惜他們的人才,不珍惜和平的發展,等待著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