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真的腦抽了要把《地平線》移植PC?

電玩巴士 發佈 2020-01-21T23:19:10+00:00

它前身是LostBoys Games,2003年改名Guerrilla Games,2005年被索尼收購。

日前Kotaku爆料,索尼有可能將PS4獨占遊戲《地平線:零點黎明》帶到PC平台。將自己的第一方大作出到PC上,對於索尼來說是很不同尋常的行為。

畢竟有相當多的玩家認為,遊戲機的第一競爭力就是獨占遊戲。這麼做不就是自毀長城,腦子犯抽?我們來簡單聊聊。

《地平線:零點黎明》是2017年發售的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遊戲。女主角亞羅伊會在文明毀滅之後機械動物橫行的世界中探索,解開背後的秘密。

本作的畫面表現和劇情都受到了高評價,它很能反應PS4平台的潛力,以及索尼對遊戲的價值取向。在發售兩年後,本作累計銷量達到了一千萬份,是PS4世代的索尼千萬級別新IP。就這點而言,可以說和PS3世代的《最後生還者》地位相近。

《地平線:零點黎明》的開發者是索尼的老牌第一方工作室Guerrilla Games。它前身是Lost Boys Games,2003年改名Guerrilla Games,2005年被索尼收購。

看看作品清單,被索尼收購後就是一水的《殺戮地帶》。多年來給人的印象就是,遊戲類型有限,技術力不錯,但遊戲的評價和銷量,總有點上不去的感覺。

《地平線》作為《殺戮地帶》系列後的首個原創作品,相信工作室也是憋了一口氣,格外重視。它的確也給人上了一層樓的印象。從類型和表現來說,《地平線》屬於適合人群比較廣的遊戲。

技術考慮說

傳出《地平線》移植PC的消息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前一陣子的《死亡擱淺》。他們的接點就是,小島工作室的新作也使用了Guerrilla研發的遊戲引擎Decima。

《死亡擱淺》16年就確定將會推出PC版。作為一個索尼深度參與的項目,它沒有成為PS獨占,讓人小小有些意外。索尼的說法是不強迫合作夥伴,只是遊戲機範圍獨占。

小島作為一個大牌製作人,小島工作室作為一個第三方工作室,從一開始對自己的IP意識比較強,有更強的談判資本,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堅持推出PC版,完全說得過去。

Guerrilla則是徹徹底底的索尼第一方,他們被收購後的作品都是PS平台獨占的。這一次上PC,可能的理由,首先就讓人猜想,是不是有技術和相關經驗方面的考慮。

此前許多廠商的家用遊戲移植PC,都出過不少問題,卡死,閃退,幀數不穩,操作支持不佳,像華納,育碧,Take2,萬代的許多作品。重視和投入程度,外包的技術水平顯然是主要理由。

Guerrilla做這個移植,會是外包給其他公司進行,再找索尼之外的發行商操作嗎?看上去可能性並不高。

那使用同一套引擎的《死亡擱淺》和《地平線》雙雙移植PC,Guerrilla是不是有利用項目做技術檢驗,完善自己的引擎,為將來的一些全平台,跨平台的開發做積累的打算?

這樣一來,也許這兩部作品跨平台本身並不是具有普遍性的例子,不能反映索尼戰略的轉變。不過Guerrilla之後的項目,就讓人好奇了。

強調收益說

第三方遊戲跨平台,在PS4世代已經成為普遍。3A大製作和小型獨立遊戲,都會選擇跨平台來實現利益最大化。

畢竟在這一代遊戲機的硬體和PC是相通的,跨平台開發的難度已經下降了許多。PC數字商店的成熟,也讓平台的盈利性好了不少。

可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地平線》跨PC並不容易。傳統觀念上,第一方作品的最大意義是示範,拉動遊戲機裝機量。完全無法在其他設備上獲得的體驗,是遊戲機業務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平台成功的保障。

所以利益不完全體現在遊戲本身的銷量上。第三方同步跨平台,或者炒冷飯,都屬於多一份賺一份。第一方大量跨平台是不是讓自己的設備失去了吸引力,改變了用戶的心態和習慣,讓生態開始失血?這裡面的帳,就不是外界能簡單看出來的了。

有人認為,以上是遊戲機占據遊戲行業大頭,相同定位平台競爭激烈時的思考方式。外部環境的變化,開發成本和開發規模的提升,讓遊戲機平台的競爭已經不一樣了。

今天手游的快速發展,讓遊戲機的比重明顯下滑,用戶的規模也慢慢觸到了天花板,今後的規模能不能維持並不好說。

就當前而言,移植的時間差就足夠維持遊戲機核心用戶的忠誠度,移植覆蓋的是更多本來就不會買遊戲機的人群。第一方可以更多考慮單個遊戲的收益,沒必要徹底固守一個平台。只要整體的收益能維持並增長即可。

第一方遊戲在推出三五年後,一般來說,廉價版已經推出,打折活動往往都搞過幾輪了,甚至還會進入會員免費。再加上二手,對於新裝機用戶來說,體驗成本已經相當低廉。

如果PC移植版的定價和這時候遊戲機版本的價格持平或者稍高,不見得影響遊戲平台的競爭力。所以《地平線》有可能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做實驗。

反正《最後生還者》和《戰神》還沒有消息。PS4的玩家根本不需要感到不值。

策略變化說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PS的平台策略真的在改變。微軟倒是很早就說,Xbox是微軟的遊戲品牌,不是單純指設備。於是他們可以整出XGP這樣能覆蓋win10和Xbox的訂閱服務。

Xbox本身變得更像是Surface,說不定未來還可以跑Win10。蘋果的Apple Arcade,是跨蘋果設備的訂閱服務。其中部分遊戲的設計適配了多種設備,跨平台的體驗還有點特別。這和NS遊戲的概念比較相近,雖然實現的方式大不一樣。

兩者的思路都是減少遊戲對具體設備形態依賴。索尼的條件,和上面兩家都不一樣,肯定不會簡單模仿。

但整體來說,並不是說本世代PS4大勝,未來就可以高枕無憂,死守遊戲機本身是一種被動的態度,因為玩家未來選擇在什麼設備上進行遊戲,答案是越來越開放的。

除了繼續提升設備本身的吸引力,從遊戲角度,索尼也是可以求變的,對多平台,跨平台的表現,可以做多種嘗試。當然具體怎麼表現,我們現在還不清楚。

結語

第一方遊戲是不是就得固守某個平台,固守一個平台是不是真的能保證價值最大化?隨著時代變化,這個答案應該可能出現變動的。

如果《地平線》真的登陸PC,與其說索尼暈了頭,我覺得還是得持續觀察。如果真是作品粉,我覺得能有更多人接觸到,心裡應該覺得高興才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