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演義》改變了曹操等人的身後名

山千黛 發佈 2020-01-21T23:19:22+00:00

多數民眾或許不太清楚三國時期歷史事件的真實過程,但對《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卻耳熟能詳,很多人甚至直接把小說中虛構的橋段當作真是歷史來看待。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這部小說在底層民眾中的影響力巨大。多數民眾或許不太清楚三國時期歷史事件的真實過程,但對《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卻耳熟能詳,很多人甚至直接把小說中虛構的橋段當作真是歷史來看待。這部小說不僅影響著民眾對三國歷史的印象,更改變了對三國時期人物的印象,比如說劉皇叔仁義、曹操是奸詐小人、周瑜氣量過於狹小等。這無疑也證明了《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成功。


《三國演義》能夠如此深遠地影響民眾對歷史以及相關人物的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三國演義》的確是依據三國時期的真實歷史創作出來的。清代學者章學誠這樣評價:「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至觀者往往為之惑亂。」先不爭論小說中事實和虛構的具體比例,事實和虛構情節巧妙融合,的確是《三國演義》如此成功的一大因素。以歷史事實為依託,刪繁就簡,提煉主線,增強了故事的置信度;以虛構的藝術手法增強故事的戲劇衝突,一波三折,突出人物性格,讓整個故事更加吸引讀者。

三國歷史頭緒紛雜,矛盾重重,變故不斷,想要從頭到尾講清楚,著實不易。而《三國演義》能夠梳理出清晰的脈絡,做到明代高儒評價的那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讓讀者能夠大概掌握近百年的歷史走向。董每戡在《<三國演義>試論》中也認為,《三國演義》能夠做到「首尾完整,到底不懈」,「一氣呵成,神氣完足」,所以它才能成為我國歷史小說的代表作。


其次,《三國演義》符合了當時社會民眾的思想傾向。實際上,《三國演義》不僅是基於真實的歷史創造出來的,更融合了民眾口頭流傳的三國故事傳說。那麼,民眾對歷史事件的態度和對歷史人物的褒貶,自然反應在其中。

比如「擁劉」還是「擁曹」的問題,歷史上不同的人各持觀點。《三國演義》表達了明顯的擁劉反曹思想。在董每戡看來,這不僅僅是出於所謂「封建正統觀念」,更在於其成書的時代背景。這主要從書中突出曹操奸詐一面的態度上來看。

都說蓋棺定論,但對很多歷史人物的評價,並沒有停留在其人身死之時,反而在其死後長時間內不斷改變。曹操在政治、軍事、文學等方面的才能有目共睹,他也的確有奸詐暴戾的一面,可以說毀譽參半。其實在唐代,對曹操的評價還沒有特別反面,他的陰險狡詐形象是在宋代慢慢形成的,尤其是南宋和元代。

南宋王十朋道「我雖有酒,不祀曹魏」,陸遊也說「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顯然,曹操在這裡,就是南宋面臨的北方少數民族的象徵。實際上,他們都是藉由漢魏歷史來表達他們意圖恢復中原、收復失地的理想和對北方勁敵的反抗心態。這也是當時偏安南方的漢族民眾的共同心聲。這種民族情感也一直延續到元代。

根據董每戡推測,《三國演義》大約成書於羅貫中做張士誠幕僚時期前後,正是各路民間力量抗元起義時期。這時寫成具有明確擁劉反曹傾向的《三國演義》,一來順應民眾收復北方的意願,二來也有號召更多民眾參與抗元鬥爭的意圖。因此,書中曹操作為元朝統治者的象徵,自然被刻畫成陰險、奸詐、殘暴、無良的反面形象,這樣才更能激起民眾的反抗情緒。


最後,《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夠改變曹操等人的身後名並令其如此深入人心,得益於羅貫中對諸多三國人物形象成功的藝術刻畫。

即使有民間口頭流傳的三國故事為依託,但《三國演義》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達到如此高的藝術成就,離不開羅貫中的大膽創作。《三國演義》中刻畫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成功的,最主要人物都形象飽滿,各有特色。這是因為羅貫中能夠嫻熟地運用各種文學手法,可以把簡單的故事敘述得一波三折,比如「煮酒論英雄」一段故事,更善於虛構出精彩的橋段,增強戲劇衝突,突出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故事。

經過羅貫中的藝術加工,曹操成為民眾心裡的大反派,諸葛亮成為神到「近妖」的軍師,周瑜成為那個慨嘆「既生瑜何生亮」的英年早逝的大都督……難免有人拿書中的人物同真實的歷史人物作對比,認為小說刻畫得太過了。其實不用非要這樣直接對比,《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做出藝術創作很正常。並且,二者實際上就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別。通過文學虛構,刻畫出細緻、飽滿的人物形象,令讀者信服,能達到這樣的「藝術真實」,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

董每戡在《<三國演義>試論》中讚揚了羅貫中的創作成就,認為其「想像創造,仍不失根據,依史實又不為它束縛,致損失了想像的完整,乍即乍離,掌握了準確的尺寸」。

說《三國演義》樹立了民眾心目中曹操的奸詐形象不為過。書中的確突出了曹操殘忍殺戮、多疑、奸詐的一面,而弱化了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功績。這種有明顯傾向性的刻畫,的確是為了貼合當時的民族情緒、滿足時代的需求,未必是作者個人對曹操有多大偏見。從藝術上看,這是羅貫中在文學創作上的一大成功。對於曹操等真實歷史人物的評價,自然應該基於史料,而不應受到文學作品的影響。也就是說,作為讀者的我們,應該學會分清「歷史事實」和「藝術事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