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死後,唐玄宗為何不放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古曰歷史 發佈 2020-01-21T23:33:31+00:00

因為太平公主也不是個善茬,在唐玄宗繼位後,這對姑侄的鬥爭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如果玄宗不殺她,那太平公主又將會是下一個武則天。


因為太平公主也不是個善茬,在唐玄宗繼位後,這對姑侄的鬥爭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如果玄宗不殺她,那太平公主又將會是下一個武則天。



贏在起跑線上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的幼女,女皇武則天所生,史籍上對她的確切出生年月記載不祥。武則天和高宗所生的兩個女兒中,由於大女兒剛出生不久,為了陷害王皇后,被武則天掐死,因而對

自己惟一的親生女兒太平公主備加的疼愛。

史書記載,太平公主長得「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大概就是一個豐滿的美人吧,不僅如此,太平公主腦子也好使,精通權謀。武則天認為她很像自己,於是台蘋果公主更加疼愛。

高宗永淳年間以前,親王的實封戶為八百,最多的也不過一千,公主出嫁則為三百戶。然而太平公主的「湯沐邑」則高達到一千二百戶,聖歷初年更加到三千戶,「貴比親王」。儀鳳年間,吐蕃請求以太平公主和親,被武則天拒絕。幾年後,公主下嫁給薛紹。但薛紹在武則天垂拱年間被誣告與諸王謀反被處死,後又嫁給武攸暨,也就是武則天侄子為妻。《大明宮祠》中說她曾與武承嗣結婚,是不符合史實的。薛紹死後,太平公主本想嫁給武承嗣,但恰好這時武承嗣有病,太平公主罷婚,未能如願,並沒有與武承嗣結婚。



武則天死後,太平公主成為朝中實權派人物

太平公主是唐代很有政治野心的一位公主,早在武則天在位時期,隨著其地位和權勢的不斷上升,就常和武則天一起謀議政事,並幫助中宗復位。武則天知道,在她死後,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諸武氏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太平公主作為李顯、李旦的兄妹,她的丈夫武攸暨又是武則天的侄兒,其身份地位作為兩派之間的調停人最合適不過了。

《資治通鑑》記載,聖歷二年,「太后春秋高,慮身後諸武與太子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為誓文,高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

意思是說,武則天晚年時,考慮到他死後李氏和武氏之間肯定是水火不相容的,於是,讓太子李顯、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等人發誓,不會相互攻擊,並用鐵券刻上,表示永世不忘。不過願望很美好,現實很殘酷,武則天一死,下面這些小輩有仇的報仇,有冤的報怨,馬上開打起來,早把什麼鐵券誓文忘到腦後了。

不管怎麼說,武則天死後,太平公主朝政局勢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也為她日後干政打下了基礎。



太平公主的政治生涯

太平公主的一生其實並不太平,她的政治活動,大體與唐代三次大的宮廷政變相聯繫,可分為三個階段:一、謀誅二張,復位中宗;二、聯合玄宗殺韋後與安樂公主;三、玄宗滅太平。

1、謀誅二張

二張即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兩人是高宗時宰相張行成的族孫,由於長的英俊瀟洒,被武則天招入宮中,充當面首(男寵)。二人出於山東名門,有著很強的政治活動能力,仗著受寵於武則天,橫行宮中,干涉朝政,嚴重地危及了李武政權集團的利益。《舊唐書》卷 《張行成附二張

傳》載:

「中宗為皇太子,太子男重潤及女弟永泰郡主竊言二張專權,易之訴於則天,付太子自鞠問處置,太子並自縊殺之。」

作為皇太子的長子,只因私下裡說二張專權,就被處死。在此事中武承嗣的長子繼魏王武延基,即永泰郡主的丈夫,連同永泰郡主一同被處死。可見當時二張的勢力已超過李武集團。長安二年,與太平公主一黨的司禮丞高戩受二張誣奏被貶。在此形勢下,太平公主與其夫武攸暨、宰相張柬之等於神龍元年正月,在東都洛陽利用禁軍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進而逼武則天退位,中宗復辟,復國號為唐。太平公主也因誅殺二張有功,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賞賜五千戶。更重要的是她在李武集團中的地位進一步抬高。



2、聯合玄宗殺韋後與安樂公主。

中宗李顯復位之後,胸無大志,政治上十分的昏聵,政事為皇后——— 韋後所掌,史稱「韋後干政」。韋後不僅與武三思淫亂後宮,而且與其女兒安樂公主及中宗昭容上官婉兒一起,依勢用勢,賣官鬻爵,歷史上有名的「墨敕斜封」即處於此時,不管什麼人,只要交錢30萬,就給予皇帝的墨敕,斜封副中書,稱為"斜封官",當時正員之外,用員外、同正、試、攝、檢校、判、知等五花八門頭銜,封授的官員多達幾千人。經過韋後這麼一折騰,唐代的財力日益消耗,政治混亂不堪。

神龍二年七月,李重俊被立為太子,這與一心想當皇太女,夢想繼承皇位的安樂公主發生了矛盾。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經常凌辱太子,這使得太子忍無可忍,倉促間發動政變,殺死了武三思、武崇訓,但由於力量有限,自己也兵敗被殺。

太子被殺後,能夠對韋後干政構成威脅的只有太平公主一人了。而此時作為中宗妹妹的太平公主,對韋後的專橫也很不滿,對安樂公主索要皇太女的野心更加忌恨,往往溢於言表。兩派各樹黨羽,互相詆毀,紛爭不已。太子宮變失敗後,韋後、安樂公主又誣陷太平公主和相王與太子合謀,此事在中宗的干預之下,二人才免於災禍,由是太平公主與韋後、安樂的矛盾也進一步加深。



景雲二年,韋後毒殺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又密謀誅殺心腹之患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一心想走武則天的路,當第二個女皇。相王的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預得此消息,決定興兵靖難,拯救父親與自己。但認為自己的力量有限,就派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取得聯繫,以徵得她的支持。而此時的太平公主也在考慮自己的安危處境,二人一拍即合,結成聯盟。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準備之後,景雲二年六月庚子夜,發動政變,殺韋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四天後,由太平公主出面說國家將有大亂,要立年長的人為君,於是要少帝李重茂退位,立相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接著,太平公主以姑母的身份入宮對少帝說:「天下事歸相王,此非兒所坐」。在這件事情上,太平公主表現的非常有魄力,相王李旦能坐上皇位,太平公主居功至偉。

太平公主也因擁戴之功,又加封了五千戶,這是她的封地總共有1萬戶了。這是至大唐開國以來,首次加以如此高的實封。而睿宗對這位胞妹更是尊重,視為輔弼,讓她干預朝政,商議軍國大事。由是太平公主勢焰熏天。每次宰相奏事的時候,睿宗先問有沒有同太平公主商量過,然後才問有沒有同太子商量過,最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自宰相以下,幾乎所有人都唯太平公主馬首是瞻。

太平公主在這時已達到了她一生政治權利的顛峰,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一場災難正悄悄的向她逼近。



3、玄宗滅太平

太平公主並非安分之徒,她的野心並不比韋後小,也夢想著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得權之後,利慾薰心,積極準備力量,結黨營私,意圖篡權。李隆基雖被立為太子,但處理政事時候,卻經常受到太平公主的掣肘。

但是李隆基也絕不是令人擺布,在與李隆基的較量中,太平公主愈加感到自己的這個外甥不是個平庸之輩,對李隆基越來越害怕。由於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個兒子,於是,太平公主散布流言說「太子非長不立」,請更立太子。不僅如此,她還在太子的東宮安排了耳目。

《舊唐書·后妃·玄宗元獻皇后》載:「時太平用事,尤忌東宮,宮中左右持兩端,而潛附太平者,必陰伺察,事雖纖芥,皆聞於上。」

這使得李隆基深深感到了太平公主對自己的威脅,但苦於力量有限,還不能反抗。景雲二年二月,睿宗聽從宰相姚崇、宋璟的建議,使太子監國,為避免一山二虎,激化二者的矛盾,議把太平公主遷往東都。



此事遭到太平公主的強烈反對,太平公主甚至將車駕開進光華門,把宰相叫過來,說要廢掉太子。於是,睿宗與李隆基不得不作出讓步,只將公主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並以離間姑侄之罪,把姚崇、宋璟分別貶為楚州、申州刺使。五月,李隆基在太平公主黨羽的強大壓力之下,主動建議召太平公主回京師。這進一步加劇了二者之間的鬥爭,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囂張氣焰。

公元712年,睿宗傳位李隆基,改元先天,是為唐玄宗。此後太平公主加速了自己的政治活動,並企圖派私黨與宮人元氏在玄宗常吃的赤箭粉中下毒,未能成功,進而決定於次年七月舉兵叛亂,奪取皇位。就在她們緊鑼密鼓的準備時,唐玄宗也在暗中積極的積蓄力量,以對抗太平公主。

在探知太平公主的謀亂日期後,玄宗提前發難,利用羽林軍的力量,先殺太平公主的黨羽——— 羽林軍將領常元楷、李慈,然後捕殺宰相蕭至忠、岑羲等,一舉消滅了太平公主一黨的核心力量。

太平公主本人,在平叛之時住在宮外,聞變逃脫,逃入南山,終因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三月後出山,被處死在家中。諸子亦被處死數十人,只有薛崇簡正直善良,曾多次苦諫其母而被鞭打,被玄宗特免,官復原職,並賜姓「李氏」。在唐代歷史上,存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太平公主政治勢力,至此土崩瓦解。曾煊赫一時的太平公主,落得了被殺的結局,結束了她並不太平的一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