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魏文帝曹丕形象何以被後人醜化?

聊奇論史 發佈 2020-01-21T23:55:30+00:00

無論文治武功,還是謀劃韜略,曹丕都頗有其父曹操之風。儘管和曹操這位雄主比較起來,曹丕略顯遜色,但這並非是後人"褒植貶丕"的主要原因。

魏文帝曹丕,算得上曹操諸子中最為出色的一個。無論文治武功,還是謀劃韜略,曹丕都頗有其父曹操之風。儘管和曹操這位雄主比較起來,曹丕略顯遜色,但這並非是後人"褒植貶丕"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曹丕的歷史形象頗為正派,但經過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渲染,其形象卻屢遭貶損,甚至趨向於"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可歷史需要客觀性和嚴謹性,因此曹丕也需要一個公正對待。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今安徽亳州)人。曹丕自幼聰穎,少時習得文武雙全,並對政治有著獨到見解。憑藉自身綜合實力,曹丕順利在奪嫡之爭中勝出,成為曹操親手制定的接班人。曹丕在位時間不長,但在政績上頗有貢獻。

在內政方面,他設立九品中正制度,打破世族壟斷,使不少寒族有了晉升之路。在外交方面,曹丕又專注對北方用兵,不僅徹底平復東北邊患,還擊敗鮮卑、匈奴等胡人部落,並恢復了中原王朝對西域的建置。

一、敬業帝曹丕是個全能型人才

曹丕處事圓滑,擅長交際,這對他的帝王之路,有著很大臂助。正因如此,曹丕還是世子時,如司馬懿、、這般大才之士,都甘願為其所驅使。曹丕建立曹魏政權後,自身統治也是固若金湯。

種種跡象都表明,曹丕政治手段一流,要遠超其他幾位兄弟。畢竟曹植雖然文采斐然,但不通謀略與軍事;而曹彰雖然勇猛善戰,卻也只是匹夫之勇。而反觀曹丕,即便是弟弟們擅長的文治武功方面,他亦有不俗表現。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以三曹、七子、蔡文姬為主體。三曹,即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橫槊賦詩、曹植七步成詩,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歷史典故。但曹丕的文學素養,卻鮮有人了解。但事實上,曹丕卻是鄴下文人集團的精神代言人。其詩歌作品《燕歌行》,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七言詩,首開後世七言之風。

但出於歷史原因,後世詩評家只是將曹丕的詩歌作品列為中等。直到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才為曹丕翻案,"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現代學者葉嘉瑩先生也贊同這種觀點,認為其詩歌作品"以感與韻勝"。

不僅如此,曹丕還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的觀點,並對建安七子進行了一定的點評。因此這部作品,還開創了文學批評之風,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另外,曹丕的散文(如《與吳質書》)、賦(《校獵賦》)等文學作品,皆在文學史中占據一定地位。

曹丕文學素養很高,但他的武藝也沒落下。其中最值得稱道的,當屬其過人劍術。曹丕劍術師從史阿,後者是東漢第一劍客王越弟子。有此名師指點,曹丕自然是"具得其法,學之精熟"。

裴松之為《三國志·文帝紀》作注時,便曾引《典論》曹丕自敘:"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

漢魏年間,朝廷並沒有放棄軍功爵制,絕大多數武將都是憑藉軍功升遷的。而奮威將軍鄧展,即使他是個雜號將軍,那也是身經百戰之輩。儘管如此,曹丕還是在劍術比拼中輕易擊敗鄧展,可見其劍法之高強。

由此可見,曹丕的確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但凡是出色之人,內心總有幾分高傲。在筆者看來,曹丕在取得皇位後,他以一個勝利者姿態,也不屑於對自己的親弟弟曹丕下手。

二、曹丕與曹植的關係究竟如何?

暫且不提曹植七步成詩,其典故是否有真憑實據。但曹丕即位之後所做的一些舉措,也的確讓世人懷疑,他有故意打壓曹植的動機。首先,是曹丕即位後不久,便誅殺了丁儀。《資治通鑑》提到:"王貶植為安鄉侯,誅右刺奸掾沛國丁儀及弟黃門侍郎並其男口,皆植之黨也。"丁儀,出身名門丁氏,一直是世人公認的曹植麾下第一心腹,他的被殺,自然會讓曹丕背負上迫害兄弟的嫌疑。

但拋開曹植來談,筆者卻認為曹丕與丁儀之間存在私人恩怨。從曹丕個人性格來看,他睚眥必報,平生最愛秋後算帳,且是個記仇之人。曹操堂弟曹洪,家財巨億,但為人吝嗇。曹丕還是世子時,囊中羞澀,欲問曹洪借錢,遭後者拒絕。

曹丕即位後,雖然加封曹洪為驃騎將軍,但還是記著這個仇。沒過多久,曹丕便隨意找個藉口,將曹洪下獄並沒收其全部家財。好在卞太后、郭皇后以及眾多大臣為曹洪求情,曹丕這才不情願的釋放出曹洪,但後者官職仍被曹丕給褫奪了。曹丕對待自己的堂叔尚且如此,更別提其他人了。諸如于禁、張繡等人,都曾得罪過曹丕,被其明里暗裡打壓排擠,最終抑鬱而終。由此可見,曹丕的確愛斤斤計較,甚至有些刻薄。

從這種角度考慮,曹丕誅殺丁儀,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原因無他,丁儀也不是什麼好人,他與曹丕之間的恩怨其實由來已久。曹操在世時,很看好丁儀,還打算把女兒嫁給他。但曹丕覺得丁儀有眼疾,便自作主張將公主許配給夏侯尚。由此,丁儀便對曹丕心生記恨:"時儀亦恨不得尚公主,而與臨淄侯親善,數稱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儀又共贊之。"為了打擊曹丕,丁儀委身於曹植麾下,成為攻訐曹丕一黨的先鋒力量。

丁儀之父,曾是曹操至交好友。丁儀本人仗著曹操對自己的恩寵,便肆意攀咬曹丕一黨。不少朝中重臣,都遭到過丁儀的污衊。《三國志·徐奕傳》注引《傅子》提到:"崔琰、徐奕,一時清賢,皆以忠信顯於魏朝;丁儀間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誅。"《三國志·何夔傳》注引《魏書》記載:"時丁儀兄弟方進寵,儀與夔不合。尚書傅巽謂夔曰:'儀不相好已甚,子友毛玠,玠等儀已害之矣。子宜少下之!'"

崔琰、徐奕、毛玠等人,都是一時之賢臣,而丁儀為一己私利,便胡亂攀咬污衊,致使這幾位國之重臣慘遭株連。曹丕身為一個"小氣"的帝王,為國家為個人,他也有理由將丁儀除去。另外,曹植黨羽中的賈逵、王凌等人,卻仍舊得到曹丕重用。由此可見,曹丕誅殺丁儀,多為私人恩怨。

曹丕對曹植究竟如何?平心而論,曹丕站在帝王之位上,對待曹植真心不錯。曹植被外放出京都後,心態一度崩潰,甚至寫詩暗諷朝廷。當時朝中有人以此做文章,羅織罪名往曹植身上套。即便曹植曾挾持過朝廷使臣,但曹丕也只是將曹植召進宮中喝斥一番,並無實質性的懲罰。而反觀其他宗親,一旦出現類似曹植的錯誤,便只有罷黜、流放、誅殺的結局。這麼一對比,便顯得曹丕對胞弟曹植的縱容之情了。

三、曹丕民間形象何以屢遭貶損?

儘管如此,曹丕的民間形象卻屢遭貶損。在不少百姓看來,曹丕刻薄多變、又心狠手辣;他不尊重父母,對兄弟手足也多加殘害,還是一位色中餓鬼。這般形象,其實都源自於一本歷史小說——南朝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著重對魏晉風流人物的描寫,在千百年間受到無數讀者喜愛,明朝學者胡應麟贊其為"古今絕唱也",魯迅先生也稱其為"名士底教科書",可見該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書中關於曹丕之語,多是負面形象,甚至高達十餘則。諸如"七步成詩"、"棗殺曹彰"等故事,其實都是世人捕風捉影之說,根本經不起推敲。那麼劉義慶與曹丕有何恩怨,才會對其這般抹黑呢?

一來,在南北朝時期,坊間逐漸流傳出"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劉義慶出身劉宋皇室,乃是宋武帝之侄,常年以漢室後裔身份自居,因此他對曹魏篡權一事多有不滿。而在《世說新語》當中,曹氏一族的形象也都偏向於負面。

第二,劉義慶與曹植身世相同,又受後者詩歌感召,自然對失敗者曹植生出同病相憐之感。而作為成功者的曹丕,自然會被劉義慶塑造成一個"反派"。

不可否認的是,曹丕在奪嫡之爭中,的確用過一些陰謀手段。因此劉義慶在編纂小說時,便自然會將這一點放大化,使得曹丕形象逐漸醜化。雖說"藝術起源於生活",但《世說新語》對曹丕個人形象的全盤否定,也是值得商榷的。


參考文獻:

《世說新語》

《傅子》

《魏書》

《典論》

《資治通鑑》

《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