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的「走紅之路」

濰坊新聞網 發佈 2020-01-21T00:02:19+00:00

山楂是三山峪村拿得出手的土特產,該村的山楂暢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從2016年開始,連年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

□記者 付生

今年首場降雪雖已過去了一段時間,可臨朐縣辛寨鎮三山峪村周圍的山丘上,積雪仍未融化,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瑞雪兆豐年。預示著我們的發展更好更長遠。」三山峪村黨支部書記孟凡潤笑著說。

山楂是三山峪村拿得出手的土特產,該村的山楂暢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從2016年開始,連年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

臘月二十二,村民張興平正忙著把秋季採摘篩選後儲存在冷庫中的山楂裝箱、發貨。此時出售的山楂,比收穫季每公斤能多出1.6元。

在一旁聯繫客商的山楂銷售經紀人付廷生說,三山峪村出產的「大金星」山楂,即使價格比別的地區貴一半,仍是客商們的首選。

山楂在農村可不稀罕,為什麼這裡的會被市場如此看好呢?是因為好山好水好生態?「這只是原因之一。」面對提問,村民張元剛說,三山峪村土壤多是沙土,山溪豐沛,泉水甘甜,晝夜溫差大,是種山楂的寶地。這裡的山楂在保持正常甜度的前提下,酸度不高於2%,以其獨特的品質讓消費者喜愛。「從祖輩起,就在這裡住。可過去為什麼窮?現在日子好,關鍵是有好的政策,好的帶頭人。」

原來如此。三山峪村最初並不種山楂,以種糧為生的村民,常年守著山嶺薄地,飢一頓飽一頓,很多人家窮得叮噹響。為了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村委在當地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積極探索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經濟作物,經多方考察,種山楂成了村裡取回的「真經」。

「一聽說靠種山楂致富,大夥都質疑,農村種的多,沒見幾個富起來的。」時任村支書孟凡傑說,當初,村「兩委」達成共識,廣泛發動、自願種植。

1982年,村裡第一茬山楂上市,正好趕上市場不景氣,跌至幾分錢一斤。不掙錢,一些村民商議著砍掉果樹,再種糧食。緊急關頭,黨員幹部就是頂樑柱。村幹部們立下了軍令狀,湊錢租車拉著鄉親們的果子,上北京、去保定、奔南京等地銷售。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當年全國山楂果農普遍損失慘重的大背景下,他們只損失了5%左右,即使這樣,算了算帳還是比種糧食合算。「這使我們堅定了轉型發展的信心,同時也樹立了村幹部的威信。」孟凡傑說。

三山峪村的山楂樹不僅沒砍,種植範圍還不斷擴大。隨後,他們又把眼光瞄準了更高端。成立果品專業合作社,抱團闖市場,增強競爭力;註冊「三山峪」品牌,提升品質,培育品牌,打造成為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

「這幾步下來,我們的山楂才算真正走紅。一樣的山楂,不一樣的身價,好的時候能到三塊錢。」合作社負責人張興傑說,去年,全村山楂產值近3000萬元,人均收入3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縣裡和鎮上幫我們搞好了規劃,在強化生態保護和果樹種植的基礎上,加快向二三產業延伸,一方面發展山楂製品深加工,另一方面發展休閒農業,發展鄉村旅遊。」孟凡潤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