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紀實—探秘秦始皇陵墓之謎

最新熱門資訊 發佈 2020-01-21T00:10:02+00:00

九年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三十九歲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秦始皇曾動用七十萬人,耗時三十九年,來為自己修建這座龐大的陵墓,這座空前絕後的龐大陵墓直到秦始皇去世都未完工。秦始皇陵占地面積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78個故宮博物院。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將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人類歷史文化遺產清單,使其成為全人類共有的文化財富。

秦始皇十三歲時即王位。九年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三十九歲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毋庸置疑,秦始皇的陵墓一定有許多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對考古學家而言也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所以,許多考古學家都希望親自研究秦始皇的陵墓,看看皇陵地宮到底隱藏著多少未解之謎。

1965年,陝西省文化局長的武伯倫去請示總理,與他同去的還有我國著名學者郭沫若。他們一同向中央請示,希望能徵得總理的同意。

(著名學者郭沫若)

但是,周總理聽了他們的陳述之後一口回絕了,並且,要求他們短時間內不要再提起這件事。當然,總理不同意自然有他的道理!

(周總理與郭沫若)

當時日本方面在聽聞這個消息後非常著急,多次向中國建議,可以提供技術幫助。同樣被果斷拒絕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翻譯如下:


(秦始皇陵地宮模擬圖)

自古以來,人們對這段記載就頗有質疑,很多人都認為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描寫太過於誇張了,在中國古代,即使是秦始皇的墓葬,也真的是很難做到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但是,通過考古工作人員對秦始皇陵園的認真考察,證實了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中所記載的並沒有誇大其詞。

地宮是否在驪山?是否完好無損?

2003年,我國專業考古人員對秦始皇陵進行了遙感與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的「863計劃」無損勘查。「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墓室至今完好無損。」

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

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

(秦始皇陵地宮模擬圖)

地宮有無水銀?

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屍體和隨葬品長久不腐爛。而且汞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秦始皇陵地宮模擬圖)

墓道有幾條?

探測結果表明,只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家極大關注。

(消息參考:南方都市報)

震驚世界的秦式青銅劍

1974年,第一次發現兵馬俑的時候,秦始皇陵墓中就一直出土著很多珍貴的文物,轟動了整個世界。到199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棱面。考古學家用游標 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棱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 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後來對其進行了檢測,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 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防腐技術,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

德國在 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早已掌握了這門工藝技術。

工作人員親眼目睹了這把青銅劍,再想到兵馬俑在出土之後幾分鐘五彩繽紛的陶俑顏色全部消失,現在的科學技術並不能保護好秦始皇陵墓中出土的文物,所以國家禁止對其進行挖掘。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有很太多的謎團是未知數,秦始皇陵的層層謎團,孰是孰非,都在等待著人們一點點的去探索真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