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遇害後,張良1年不出門,整天絕食修道,換來子孫2000年平安

漢史鈎沉 發佈 2020-01-21T01:21:25+00:00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韓,化韓國為秦潁川郡。20歲的張良,作為韓相之子,國破而家亡。此時的張良,是一個十足的貴公子:祖父張開地3朝韓相;父親張平2朝韓相;韓國若不滅,他遲早接任相國。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韓,化韓國為秦潁川郡。20歲的張良,作為韓相之子,國破而家亡。此時的張良,是一個十足的貴公子:祖父張開地3朝韓相;父親張平2朝韓相;韓國若不滅,他遲早接任相國。因此,張良恨秦國,他要刺殺秦始皇:



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張良弟死不葬,東去拜訪倉海君,招募刺殺秦皇的刺客。他散盡家財,找到一個大力士,鑄造了120斤重的大鐵椎。在秦始皇東巡,途經的博浪沙時,一椎擊毀秦始皇副車,留下了「博浪沙刺秦」的美名。後人作詩云:

嬴政鯨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 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詠史詩·博浪沙》



而後,海捕文書漫天下,張良隱姓十數載。在此期間,張良遇黃石公,得贈《太公兵法》。十數年勤學苦讀,又仗劍走天下,成為了一名深諳韜略的遊俠。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

一直等到,胡亥、趙高亂國,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張良再次舉起了反秦大旗。他在淮泗地區,利用十幾年的人脈,召集了上百個青年遊俠。



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在投奔景駒的路上,張良偶遇劉邦,兩個天選之子,結下了畢生友誼。在行進的路上,張良講起了《太公兵法》,陽謀、陰謀、奇謀、智謀,一條條計策,使得劉邦沉醉其中。

張良發現,劉邦和以往的義軍首領不同,他是真正能聽懂《太公兵法》的人。於是,講的人越講越高興,聽的人越聽越沉醉。最後,劉邦握著張良的手,他說:今得張子房,天下無憂矣!他們不再投奔景駒,決定聯手成事。



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楚懷王有令:劉邦、項羽兩路伐秦,先入關中者為王!張良為劉邦謀,復潁川、收南陽、破嶢關、定藍田、降子嬰。劉邦披荊斬棘,多年血戰,終成王者。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當劉邦大軍,沉浸在入關歡樂中時,項羽擺下鴻門宴。項羽叔父項伯,昔日為楚地遊俠。曾殺人犯下死罪,當初是張良冒死收留了他,兩人有過命的交情。



項伯潛入劉邦軍中,勸張良儘早離去,免遭戰火塗炭。張良拉住了項伯,讓劉邦殷勤地為項伯勸酒。一碗碗酒水下肚,在張良的旁敲側擊之下,項伯與劉邦結為兒女親家。

劉邦赴漢中為王,躲過了項羽的致命一擊。張良常年多病,因此劉邦不以張良為將,常讓他出謀劃策。張良之策,多有應驗,是為帝者之師。

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楚漢之爭,項羽、劉邦對峙,陷入僵持階段時。張良獻策:拉攏英布、彭越,再令韓信獨當一面,楚必破矣。這場「下邑之謀」,使項羽陷入了,四面皆敵的處境。



這場以漢王劉邦為核心的大團結,造就了之後的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的項羽,最終烏江自刎。事實證明,力能扛鼎的項羽,終究不能獨戰天下,他成了千古悲情人物。百年之後,司馬遷為了表彰,項羽的勇猛與武功,將其事跡記入《項羽本紀》,與劉邦的《高祖本紀》並駕齊驅。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項羽烏江自刎了,劉邦成了漢高祖,韓信等異姓王,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韓信為蕭何所騙,長樂宮死於呂雉之手;彭越以謀反罪,被劉邦滅族;英布見到剁成肉醬的彭越,起兵反漢,兵敗而死。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

從淮陰侯韓信之死起,一幕幕的慘劇,使得張良徹底「病了」。那個足智多謀的張子房,再也不管異姓王之事、劉姓皇室之事。無論什麼人來找他,他都不願相見。張良整日閉門修道,絕食辟穀以求輕身飛升,一年多都不曾出府門半步。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

唯有太子之事,張良雖憂慮,仍冒死為之。這個經歷了韓國滅亡、秦朝覆滅、項羽自刎、漢朝興建的韓相之子,看倦了國破家亡、生離死別。他深深地感受到,無論貧窮富貴,久經戰亂的天下人,對於生的渴望。

張良決定,幫呂雉一把,因為這天下真的需要安寧了。他告訴呂雉,去請四個老頭,號稱「商山四皓」的老頭。他們會讓劉邦,下定決心的。



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柰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老邁的劉邦笑了,那笑容中夾雜著無限的苦澀,他對戚夫人說:「愛姬,陪我再跳支舞吧」!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美人舞驚鴻,楚歌聲淒切。舞罷之後,相對無言,劉邦帶著幾分愧疚歌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戚夫人含著淚,捂住了劉邦的嘴,她明白:劉邦是她的,可漢高祖是天下的。那個英雄一世的劉邦,就要走遠了。只有那錦繡萬里江山,才能填滿他的心。



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劉邦駕崩了,張良收拾好行囊,拖著消瘦的身軀離開了長安。漢太后呂雉,急忙趕來,含淚說道:「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先生何苦為難自己呢」?

難嗎?多少人比自己更難?他想起了府中200家丁;想起了淮泗100遊俠;想起了戰死的項梁;想起了烏江的項羽;想起了長樂宮的韓信;想起了獄中的蕭何;想起了駕崩的劉邦;想起了以淚洗面的戚夫人……無數的記憶,湧上了心頭,他說:



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洗盡鉛華的張良,對世間的富貴尊榮,早沒了興趣。張良和劉邦、蕭何,是不一樣的,那些人是一生在寫奮鬥史。可張良的父親,就是韓國相國,他的一生不是不斷上升的過程,而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圓畫為滿,是會回到原點的。所以,將世間凡俗,都經歷了一遍的張良,最終選擇隱世。



張良放棄了榮華富貴,選擇了隱世修道,張良之後也逐步遠離仕途。東漢年間,張良10世孫張道陵,創建了正一道,成為了道教的祖師爺。2000年來,張良後人,和道教有了不解之緣。直至今日,張良後人傳到了60多代,還在道教有著不俗的影響力。

張良的智慧,成就了張家2000年的傳承。張良的功績不大嗎?但他什麼都不求。劉邦生前,張良閉門修道;劉邦死了,張良雲遊天下;呂后報恩,張良辭別隱世。正是這份智慧,成就了張良後人,2000多年的平靜生活。

韓相之子,到國破家亡,再到亡命天涯;然後偶遇劉邦,成就大漢,功成身退。張良的一生,就是一個圓,一個完美的循環。擁有太多、失去太多、得到太多,最後張良選擇放棄一切,換來了後人2000多年的平平安安。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張良是有大智慧的,他的智慧成就了2000年的傳承。韓信、劉邦、蕭何,一個個風華絕代的人物,都化為了大地的塵埃。他們的皇位、家業、富貴,也早成了過眼雲煙。這一切,不又是一個圓,一個新的循壞嗎?

權力是一時的,智慧是永恆的。張良有大智慧,他及早跳出了這個圓,選擇刻畫一條2000年的直線。直線雖無華,但勝在平穩,而又綿長不絕。

無論巔峰低谷,智慧都是必不可缺的。因此,向大家推薦一本《智囊全集》。此書為明代馮夢龍所作,從先秦到明代,記錄著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需要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直接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