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強四姐妹: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富養孩子

十點讀書 發佈 2020-01-22T02:48:23+00:00

文| 水清 · 主播 | 應猶十點讀書籤約作者民國時期,「宋氏三姐妹」被人津津樂道。導演侯孝賢曾打算把四姐妹的故事拍成電影,後來發現實在找不到氣質適合的女演員,只能無奈作罷。

文 | 水清 · 主播 | 應猶

十點讀書籤約作者

民國時期,「宋氏三姐妹」被人津津樂道。其實,在安徽合肥還有大名鼎鼎的「合肥四姐妹」。

導演侯孝賢曾打算把四姐妹的故事拍成電影,後來發現實在找不到氣質適合的女演員,只能無奈作罷。

合肥四姐妹身上蘊含著中國女性的獨特魅力,她們在舊時月色和習習古風中長養著,又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洗禮。

時代無法影響她們的生活軌跡,磨難改變不了她們的貴族風儀。

這種獨特的氣韻,只能隨著時光的流失,而漸漸逝去。

合肥四姐妹,指的便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以及張充和。

張家除了這四個女兒,還有六個優秀的兒子。

到底是怎樣的家庭,培育了這些出類拔萃的人才呢?

眼界和格局,是富養的基礎

張家,是典型的名門望族。祖父張樹聲是李鴻章的左膀右臂,他官至兩廣總督,是淮軍的大人物。

張家坐擁良田萬頃,每年歸在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名下的,就有10萬擔租子。

1906年,17歲的張武齡與揚州的大家閨秀陸英成親。婚後琴瑟和諧,相繼生下了四個女兒。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張武齡希望這四個女兒長大後,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

在起名上,他就很講究。他不給女兒起花花草草的名字,明艷媚人的名字他也堅決棄之不用。他讓每個女兒的名字都帶著兩條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張武齡希望女兒們能如男子一般走出閨門,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得更遠。

亞洲歷來有男尊女卑的傳統,直到民國,這個思想仍舊占了主流。女子要在那個年代闖出一番天地,談何容易。

如張武齡般思想開明,擁有如此眼界和格局的,實屬少見。

為了離開閉塞落後的老家,讓孩子們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辛亥之後,張武齡舉家東遷。

他深知時代弊病,認為「女子受教育的機會很有限,真正的男女平等很難實現」。

即便如此,他身體力行,立志要「興辦一所自己的學校」。這樣不僅可以培育家中四姐妹,還能讓更多女孩,得到和男孩一樣公平的教育機會。

接受了新思想的張武齡果斷地變賣家產,在蘇州興辦了樂益女子中學。取名「樂益」,是源於「樂觀進取,裨益社會」之意,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他公益辦學的行為給子女們做了最好的表率,長大後,他的子女也承襲了父親的格局,紛紛投身於慈善事業中。

張武齡希望孩子們擁有高尚的志趣,對於孩子沾染惡習俗,他是深惡痛絕的。

有一年除夕,張武齡撞見孩子們正和眾人一起丟骰子、玩骨牌,每盤下個幾分錢的注,來藉此消遣。

張武齡勃然大怒,將孩子們狠狠批評了一頓。

自此,張家子女再也不沾染這些所謂「怡情」的「小賭」。他們跟著父親將眼光放遠,去追求和享受「怡情」的大趣。

父親的眼界和格局,是富養孩子的基礎。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胸懷和高度,決定了孩子人生50年的道路。

優秀父母的遠見,會比金錢更深刻地影響孩子,甚至影響家族幾代人的一生,從而完成財富、人格、氣度的代際傳遞。

優質陪伴和習慣養成,是富養的核心

這學期我新接手的學生中,有個很特別的女生。

她穿著打扮非常時髦,還特別喜歡大手大腳地請同學吃喝玩樂。她爸爸給她買的iPad、電玩,只要同學說一句「喜歡」,她就慷慨送人。

看女兒如此揮霍無度,她爸爸急火攻心,數次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能幫女生改正這一惡習。

他不知,這一切不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嗎?

夫妻倆都在外承包工程,絕少陪伴女兒。也許是對女兒感到虧欠,女生從小就被「富」養著:

紐西蘭進口的水果,咬幾口不喜歡就扔;喜歡的玩具,無論價格多貴,都毫不猶豫一車一車地買下。

有人曾說,「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定是來自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她從未經歷過缺錢的窘境,對於親情的渴求也只能通過物質來填補,從而形成了扭曲的金錢觀。

這位爸爸不知道,優質陪伴和習慣養成,才是富養孩子的核心。

張武齡就很注重孩子們良好習慣的培養。

六神磊磊曾說:「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而張家的一樓竟有四個大書房,二樓則是專門用來藏書的庫房,有數以千計的古籍書卷、古文雕版,同時還有不少的新作。

張武齡自己潔身自好,吃喝嫖賭、吸菸、嗜酒等紈絝子弟的惡習,他從不沾染。他唯一的愛好,便是讀書。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受了飽讀詩書的父親的影響,潛移默化之中,孩子們也養成了愛看書的好習慣。

對於家中藏書,張武齡悉心整理排列,不設限地讓孩子自由翻閱。

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張武齡還專門請了老師在家中授課。他從不干涉老師的教學,女兒們不僅學古文,也學算數、唱歌和體操。

他悉心培養女兒們的良好習慣,儘量讓她們挖掘自己的愛好,讓她們接觸這個世界的觸手伸得遠一點,再遠一點。

張武齡也很注重對子女們的優質陪伴。

孩子們在看書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會找父親答疑解惑,觀點不同時便會圍坐在一起熱烈討論。

他還常同孩子們分享學習心得。他會分享自己寫的打油詩,也會敘說自己年少時候的故事。

父親的以身作則和優質陪伴,讓孩子們深深地愛上了學習。

現在有很多父母不願意孩子在物質方面吃苦,於是傾盡所有,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

明明只是工薪家庭,卻讓孩子滿身名牌;明明月薪只有五六千,也要砸鍋賣鐵讓孩子讀著貴族學校,手裡揣著最新款手機。

他們以為,在物質方面無條件滿足孩子就是富養,殊不知,這種超越自身經濟條件的富養,只會害了孩子。

真正的富養不只是物質方面的富有,父母的優質陪伴和習慣養成,才是富養的核心,才是最有價值的富養。

讓孩子有主見,是富養的關鍵

紀錄片《鏡子》中有一個女孩,小學六年級便輟學一年。

他的父親希望女兒實現理想,但當教育諮詢師追問他女兒的理想時,他卻語焉不詳:「她的理想,還要慢慢去糾正,去糾偏。」

諮詢師不客氣地說:「那你說的理想,只是你所期望她完成的理想,說到底,就是你自己的理想。

現在有很多父母,打著「愛孩子」、「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控制著孩子。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剝奪孩子的一切快樂,卻從來不去聆聽孩子的想法。

有人認為這是缺乏了「愛的認知」的教育:

我愛你,所以我要控制你;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的一切必須由我來規劃。

長此以往,孩子愛的能力被異化,自我被扭曲,甚至被毀滅。這一生,還有何意義?

在教育子女方面,張武齡卻給了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四姐妹深受父親張武齡的影響,都十分喜愛讀書,鍾愛崑曲。

了解到孩子們的興趣後,張武齡十分支持。他常年包下戲園的一整排座位,帶著全家老小去欣賞崑曲;他也曾為女兒們請來蘇州全福班的尤彩雲,來教她們唱戲。

四姐妹中最迷崑曲的是大姐元和。她常做編輯,寫好詞後把角色分配給弟弟妹妹們,在家裡搭起班子來唱戲。

家裡的這番熱鬧,張武齡也常會跟著來欣賞。他自身雖有一套崑曲的鑑賞模式,然而對於子女的表演,卻從不橫加干涉。

他深知,孩子遇事要有主見,要努力讓自己成為思想獨立的人。一味人云亦云隨大流,只會讓自己泯然眾人;敢於提出自己見解的孩子,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平日裡,張武齡也並不會將孩子們一味地囚禁在書本中,他深諳「讀書之道,一張一弛」的道理,經常讓她們在院子中盡情玩耍。

充和過了適婚年齡,張武齡也是順其自然,從未對她進行勸說。

金安平曾在《合肥四姊妹》中,如此評說充和:

「她喜歡保持單身女性的身份,自由自在,不必在意社會對已婚女性的期待。」

這讓充和沒有如大部分女孩一樣,匆匆忙忙嫁人生子,而是很有主見地,從從容容地選擇了自己最愛並且適合的夫婿。

在這種開放式教育下,四姐妹自由發展,各具特色:

大姐元和蘭心蕙質;二姐允和古靈精怪;三姐兆和仁厚樸拙;四妹充和典雅溫婉。

知乎上曾有人問:「有主見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

最高贊的回答是:「能處理好生活中的瑣碎小事,能處理好與朋友之間的關係,能處理好學習上的問題,讓父母特別放心。」

讓孩子有主見,是富養的關鍵。

從小讓孩子有主見,讓他們有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會讓他們在面對今後的人生抉擇時,順從本心,從而活出真正的自我。

而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啊。

優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擺渡

張武齡沒有留給子女萬貫家財,卻給了她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被如此用心富養長大的四姐妹,誰會不愛?葉聖陶就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最愛崑曲的元和嫁給崑曲名伶顧傳玠,她80歲還和曲友登台唱曲兒;

允和嫁給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1952年回歸家庭,自稱「真正成了一個最平凡的人,也是一個最快樂的人」;

兆和嫁給著名作家沈從文,歷盡劫波,但骨子裡的堅韌與平靜讓人動容;

充和被譽為「民國最後一個才女」,她國學底蘊深厚,造詣極高,卻始終以「游於藝」的態度,悠遊自在地浸淫於書法、繪畫、崑曲之中。

她最後嫁給德裔美國籍著名漢學家傅漢思。在異國他鄉,充和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做出了傑出貢獻。

四姐妹都不慕榮利,淡泊自守。人生雖遭遇磨難,卻始終能夠坦然處之。

紀伯倫在《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中寫道: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充滿渴望的生命。他們因你而生,卻非為你而來。


聰明的父母,絕不會替孩子,決定他們該從哪裡上岸,只是無聲無息地划動船槳,告訴他們風浪襲來之時,應該如何挺直脊樑去面對,如何抵達他們想去的地方。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子女生命中的擺渡人。

他們用心陪伴孩子成長,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讓孩子在自然的風日中扶搖直上,挺拔蒼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