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無緣奧斯卡,中國沖奧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表姐電影 發佈 2020-01-22T03:04:26+00:00

今年是奧斯卡的大年,各個大獎的競爭都非常的激烈,最佳影片一共提名了9部電影,各個能打:《極速車王》,《愛爾蘭人》,《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小丑》,《小婦人》,《婚姻故事》,《1917》,《好萊塢往事》,《寄生蟲》。

前幾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正式公布。


今年是奧斯卡的大年,各個大獎的競爭都非常的激烈,最佳影片一共提名了9部電影,各個能打:


《極速車王》,《愛爾蘭人》,《少年喬喬的異想世界》,《小丑》,《小婦人》,《婚姻故事》,《1917》,《好萊塢往事》,《寄生蟲》。


其中,托德·菲利普斯執導的DC漫改電影《小丑》,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攝影等11項大獎提名。


此外,昆汀執導的《好萊塢往事》,薩姆·門德斯執導《1917》,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愛爾蘭人》,各獲得10項提名,緊隨其後。



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拿了六項大獎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原創劇本,最佳藝術指導。而此前,它已經拿下了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可謂是奧斯卡的大熱門。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韓國電影第一次提名入圍奧斯卡。


奧斯卡金像獎,又叫做學院獎,其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


最初設立的初衷是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囊括了各種電影類型,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


從1929年設立至今,已走過90年的歷程,得益於好萊塢電影行業的繁榮,奧斯卡在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儘管近些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也伴隨著「被政治正確綁架」的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奧斯卡所評選出來的電影,依舊是當年最具有分量的榜單。

另一方面,隨著奧斯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吸引了全世界各地報名申報競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因此應運而生,並於今年正式更名為「最佳國際電影獎」。


然而當我們回顧近些年的「沖奧片」,就會發現國內沖奧片的選片思路,一度很迷,以至於很多時候給人感覺像是自暴自棄一樣。

今天,表姐就帶大家回顧一下國產電影的四十年沖奧之路。


本文4600字,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0 1

國產片出國前史

中國電影參評奧斯卡的歷史,要追溯到改革開放以後。

197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了根據新疆民間傳說改編的電影《阿凡提》,這是中國首部參與奧斯卡外語片評選的影片。


然而當時的國內電影製片廠對於奧斯卡並沒有什麼概念,還因此導致一樁烏龍事件。

當年,本該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的是北影廠的真人版《阿凡提》,可同年還有上海美影廠出品的木偶動畫片《阿凡提》也參評了最佳動畫短片的競選。

也許是由於當年信息溝通不便,導致奧斯卡組委會工作人員誤將兩部《阿凡提》搞混了,結果將真人版《阿凡提》的參選證書寄送到了上海美影廠,從而導致影片最終錯過參報。



自1979年首次參選無疾而終後,內地「沖奧」曾擱淺了四年。

進入八十年代以後,國產電影開始走出國門,並嘗試將一些優秀影片送選國際電影節。

1983年,第四代導演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被選送當年的沖奧片,正式開啟了華語電影征戰奧斯卡之路。


其後,吳天明導演的《人生》、歷史片《開國大典》、傳記片《孫中山》等各類題材先後被選送到大洋彼岸。遺憾的是,這些影片都沒能入圍奧斯卡的提名名單。



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第四代導演謝晉執導的《芙蓉鎮》

影片改編自作家古華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段發生於動亂年代裡的愛情輓歌。導演謝晉將道德批判與歷史批判融為一體,以人物命運的變遷,傳達出對於文革悲劇反思和批判。

這種創作上的尖銳和力度,在當時乃至是後來的國產電影史上,都顯得極為難得。


不難看出,在早期沖奧片選擇思路中,多以關注現實和厚重的時代史詩為主。


相比於送選獲得獎,更多的是——


為了向世界傳遞出真實,而又有特色的中國文化。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1988年,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傳記電影《末代皇帝》,這是首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

影片在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大放異彩,最終囊括了: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作曲等九大獎項。


其中的「最佳作曲」一項,由中國作曲家蘇聰與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及英國樂壇怪才大衛·拜恩共同獲得。


由此,蘇聰成為了第一位中國籍的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


左起 坂本龍一、大衛·拜恩、蘇聰


0 2

風口上的第五代

如今再看——


中國電影的沖奧史,幾乎就是第五代導演的輝煌史。



1988年,張藝謀執導的處女作《紅高粱》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初出茅廬的張藝謀名聲隨之享譽國內外,其後,他與同輩的陳凱歌、田壯壯、黃建新等人,聯手在國際影壇掀起了一陣第五代導演的風潮。



三年之後,張藝謀憑藉新作《菊豆》,成功提名了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成為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華語電影。

影片改編自作家劉恆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舊社會的中國家庭倫理悲劇,由張藝謀當時的御用繆斯鞏俐和實力派演員李保田主演。



電影延續了張藝謀獨特而絢爛的色彩美學,同時用一出倫理悲劇,折射出封建禮教的殘忍和對於人性的扭曲,其中對於慾望的刻畫,可謂相當大膽。

也因此導致此片在國內陷入了爭議,致使影片沒能獲得在中國公映的機會。有關部門情急之下,替張藝謀辭掉了奧斯卡頒獎禮的出席邀請,相關的宣傳活動也隨之停止。


這也就間接宣告了,《菊豆》「提前退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

隔年,張藝謀將作家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影片延續了張藝謀在前作中的美學風格,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


這部電影是由港方投資發行,因而在當時是代表香港地區參加奧斯卡,並最終再次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不過,可惜的是,當時的華語電影公司大多都對奧斯卡的營銷重視程度不夠。很多衝奧電影在參評前都沒有宣傳過,因而影響力有限,導致在沖奧之路上屢屢受挫。

這其中最令人惋惜的,無疑是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


關於這部電影的地位無需贅言,而它也在1993年順利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這也是當時華語電影最接近奧斯卡獲獎的一次。

影片雖然在當年榮獲了坎城的金棕櫚大獎,可在國內卻命途多舛。不僅沒有得到任何國內獎項的提名,更是在送審過程中屢次被禁,又屢次解禁。

而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霸王別姬》最終遺憾折戟。


據傳聞,事後陳凱歌曾經專門問過評委,結果有位評委給出的解釋讓他哭笑不得:

不是因為這部不好,也不是看不懂,而是因為奧斯卡評委見他沒有任何的宣傳拉票,以為他已經拿了金棕櫚和其他大獎,已經不在乎奧斯卡了,所以就把獎給了另一個影片。



也是這一年,李安執導的《喜宴》代表台灣電影也獲得了外語片提名。

次年,李安又憑藉《飲食男女》再度入圍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依然是止步門前。


至此,中國電影征戰斯卡已有十餘年。

雖然前赴後繼、孜孜以求,但戰績甚是堪憂。其中有資金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差異的原因。

正如著名導演謝晉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的那樣:

(選送的)影片連翻譯都沒翻好,廣告、宣傳都沒跟上去。

0 3

華語電影的傲慢與偏見

時間來到了千禧年,華語電影迎來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奧斯卡上的風光。

這部電影就是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


《臥虎藏龍》描述了一個神秘、含蓄的東方武俠世界,如痴如花的美景和讓人眼花繚亂的打鬥讓人見識到了中國武俠的魅力

同時身兼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導演李安——


以東方文化和哲學為外衣的同時,又融入了西方式的愛恨情仇和人性的矛盾悲劇。

不同於以往的大部分武俠片只顧快意的江湖恩仇和俠義之情,《臥虎藏龍》中欲說還休的文化內涵讓它更飽滿,也更藝術。


影片在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上一舉獲得十項提名,最終捧得最佳外語片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配樂四座小金人,也讓影片成為了第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華語電影。

也因為這部電影的大獲成功,似乎讓國內的導演意識到了成功的捷徑——

原來奧斯卡喜歡這樣的中國電影!


於是,受到刺激的大陸國產片便開始了模仿著《臥虎藏龍》的沖奧之旅,隨後的「沖奧片」也都幾乎是清一色的帶有「中國武俠」元素的古裝動作大片。

2002年,張藝謀緊隨其後,拍攝了陣容豪華的武俠動作大片《英雄》,並由此——


開啟了華語商業大片的時代。


張藝謀的這次轉型雖然在當時備受質疑,但影片最終還是不負眾望地讓內地電影時隔11年後,再一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此後的數年間,無數的打著東方美學+宏大場面的武俠大片,開始批量複製粘貼被送選。

從2003年的《天地英雄》,到2004年的《十面埋伏》,2005年的《無極》、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無一例外地鎩羽而歸。


儘管投資越來越大,明星大咖越來越多,場面越來也越華麗,但卻改變不了影片內容空洞的本質,反倒讓國產電影人們陷入了盲目追逐票房的惡性循環。

最諷刺的是——


《英雄》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的12年,華語片再也沒有獲得過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


0 4

沖奧是門玄學

隨著商業大片沖奧策略的失敗,內地的沖奧選片也逐漸轉變成了一門玄學。

這一時期,國內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標準也開始發生了改變——

不再把「沖奧拿獎」作為第一考量,而是把文化及價值觀的輸出擺在了首位。


此後的幾年,相繼選送了展現08年奧運會風采的紀錄片《築夢2008》,陳凱歌再度挑戰傳記題材的《梅蘭芳》,馮小剛轉型力作《唐山大地震》,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金陵十三釵》等等。

這些作品類型題材各異,有的緊扣時代脈搏,有的讚頌民族氣節,有的挖掘中國家庭的溫情脈脈,有的紀錄苦難中的人性。

可這些題材的視角過於局限,主旋律的意義大於作品藝術性本身,因而很難獲得西方觀眾的認可。


而更弔詭的是——


一些明明更有獲獎潛質的文藝電影,因長期被隔絕在體制外而與參評無緣。

商業片評不上,文藝片出不去。


久而久之,內地的選片竟然逐漸變成了一種「破罐破摔」。


比如:


2015年,中國內地派韓延導演的《滾蛋吧!腫瘤君》,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雖然說《滾蛋吧!腫瘤君》在上映之後口碑不錯,也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但無論從何種方面來看,影片都不適合參加奧斯卡這樣級別的電影評選。


在當時,這個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因為選送片既不是之前盛傳的《狼圖騰》,也不是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的《山河故人》。


包括《滾蛋吧!腫瘤君》的導演韓延,也很懵逼。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整個申報的過程什麼的我都不知道,是很突然得到了通知,我也沒想過奧斯卡這個事。」


為此,賈樟柯導演還在微博感慨說:

我還是搞不清是哪些評委,經過什麼程序,在多少部影片中進行了評選。



更尷尬的是——

自此以後,中國的派出的「申奧」影片開始屢屢讓人大跌眼鏡。

2016年,選擇的是5.2分的《大唐玄奘》



2017年的選擇更是感覺像鬧著玩,是以56億票房問鼎中國影史的《戰狼2》



姑且不說影片具體質量究竟如何,僅就作品本身的立意和定位而言,《戰狼》這樣的影片就不是為了這些獎項去的。

結果偏偏就是這樣一部商業動作電影,卻像趕鴨子上架一樣,強行被當成了沖奧片。


2018年我們選的沖奧片是《邪不壓正》,2019年選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後都遺憾落選。


寫在最後。

這些年,我們始終保持著保持每年選送至少一部影片的節奏參與奧斯卡,可卻始終與奧斯卡得獎無緣。


以至於有人調侃說:

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紅火,但國產電影卻離奧斯卡越來越遠。


固然,中國電影不需要為一個獎項,而絞盡腦汁地去討好奧斯卡評委們的口味。

但必須承認的是,國產電影距離西方電影之間,甚至是現在和隔壁日韓電影,都有了不小的差距。

沖奧得獎,並不是目的。我們真正應該做到的,是文化上的自信,藝術創作上的自強,以及自由。


最後,還是要祝願和相信中國電影,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