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聲: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就不值錢嗎?藝術品拍賣行的誤區

小藝書 發佈 2020-01-21T03:27:01+00:00

2、發明了鑑定機器就好了假酒、假煙、假藥甚至假兒女都有辦法鑑定,於是人們盼望能發明機器來解決藝術品的真偽分別。註: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小藝書的立場,也不代表小藝書的價值判斷。

1、有火漆印的藝術品都是真的這是不對的

火漆印是出口的標誌,不是真品的鑑定書。但是有的文物經銷商利用業外人土的不知情,把蓋有火漆印的藝術品說成真品鑑定印,這是在誤導顧客。

2、發明了鑑定機器就好了

假酒、假煙、假藥甚至假兒女都有辦法鑑定,於是人們盼望能發明機器來解決藝術品的真偽分別。這實際上只能是一種良好的願望。首先人類還不可能發明機器來準確地鑑定藝術品。儀器可以鑑定藝術品的材料,卻不能鑑定藝術品是誰創作的,在何時創作的在瓷器、玉器、青銅器的研究方面,人們雖然也藉助儀器來測定,但那只是輔助手段,對藝術尤其是美術品還是一籌莫展。

在上世紀80年代,法國羅浮宮曾買進一張倫勃郎的名畫,花了幾百萬法郎,買進前也曾用紅外探測儀多次檢測,認為作者和年代都對,但買進後發現這是贗品。所以藝術品鑑定主要靠人的經驗,待別是中國書畫的鑑定,主要從原作的藝術性、裝裱材料和年代、印款、題跋上去把握,是一種經驗的手段。

其次,如果真的發明了能夠照一照、驗一驗的儀器,能夠立即證明東西真偽,則藝術品交易的遊戲規則會根本改變,藝術品交易的神秘感和魅力也會大打折扣。這就好比足球比賽,今天人類的技術完全可以作為裁判的主要手段,錄像技術如同火眼金睛使場上的各種變化和細微之處都得到準確的反映,但是國際足聯堅決反對在裁判工作中引進儀器,儘管自然人的裁判會帶來錯判。

他們的觀點是足球比賽是藝術,不是科學。同理,藝術品鑑定是藝術活動,不是科學。如果用儀器來決定真偽,則藝術品市場的真與偽、好與壞以及價格的高與低也就沒有戲劇性了。

3、在世藝術家的作品不值錢?

這種說法過於絕對,不符合實際。般說來文物類藝術品兼具歷史價值在藝術品市場上成交價不低,但並不證明在世藝術家的作品不值錢。在西方,人們對現當代的藝術品同樣看重,一幅原作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美金不等。他們注重作品的審美性和獨創性,而不注重貨色的新與舊。

香港的拍賣市場也是如此。90年代國際上的吳冠中現象、丁紹光現象和陳逸飛現象,都反映了藝術品市場的這種走勢,如吳冠中的作品常有幾十萬、上百萬港幣一幅的價位,《高昌遺址》拍賣價高達180萬港幣,甚至次推出幾十件吳氏作品的專題拍賣,成交率和成交價均不低;陳逸飛的油畫作品在國內外拍賣市場和畫廊交易中也是如此,價位遠遠高於中國明清書畫,他的《山地風》拍出200多萬人民幣的價位。

丁紹光的作品在世界很多國家暢銷,在美國他的複製品也賣到幾千美元幅。以中國書畫為例,近年在世名家的作品價位扶搖直上,讓人跌破眼鏡。如海派名家陳佩秋、程十發和劉旦宅的作品以前都是數千元一市尺,現在已到了數萬元一方尺,供不應求。拍賣市場上則有幾十萬元一件的價位產生。所以說新畫不值錢是毫無根據的。新與舊也是相對的、今天的新畫,也可能是明天的舊畫我們要正確認識對新畫的投資。

4、有人說,「爺爺傳給我的東西還會有假?」

是的,完全可能是假貨,這是因為爺爺買進家門的東西也未必靠得住,還是要分析藝術品本身。在中國,藝術品仿製臨摹以及作偽古已有之,大大地早於「爺爺」的概念,複製的出發點有的是為了學習美術,有的是出於嬉玩,有的則當時就以贏利為目的,大量地仿製,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就信以為真而不以為假了。

5、藝術品的價格越高越好 ?

錯了。藝術品是有保值增值的規律但是具體到某一類藝術品,或者某位藝術家的作品要分析。作為投資者總是盼望買進的書畫馬上漲起來,心裡得到滿足。而實際上漲和跌是相輔相成的。越是漲得快,越是超過價值,就越容易大跌、暴跌,至少是停滯不前。比如前些年市場炒作紫砂壺,一把名壺炒到十幾萬、幾十萬元的地步,把今後幾十年的價格空間都掠走了,從此紫砂壺的價格一蹶不振。

比如80年代吳昌碩作品的價位也高得離譜,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日本、香港地區十幾萬、幾十萬元一幅也是常事,現在明顯地走了下坡路。還有,一些在世藝術家的心態有問題,互相攀比,不循市場規律,總希望把作品炒到名家級、大師級價位,搞錘子買賣,結果成了有價無市的貨色。句話,藝術品也要遵循價值規律。價格持續上升,超出了價值,使收藏者和投資家感到高不可攀,然後大幅波動跌到與價值相當甚至低於價值中軸線,人們就會將興趣轉向其它的藝術品。對這點,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控制價格的上升節奏至為重要。

6、拍賣行賣出的東西怎麼會假?

完全可能因為拍賣行的人是人不是神,看錯東西在所難免。品牌意識強優秀鑑定人才集中的拍賣公司,一般拍品中假貨比較少,即使有也不會犯低級錯誤。事實上鑑定真偽的難度很大,歷史上沒有照相技術的年代很久,許多畫家的真跡並沒有流傳在印刷品上,所以鑑定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而主觀與客觀往往有偏差。

註: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小藝書的立場,也不代表小藝書的價值判斷。轉載旨在分享,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