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廢太子而不能」,西漢皇帝為何很難罷免太子

話談文史 發佈 2020-01-21T03:56:47+00:00

這個朝代的建立也有著一些的偶然性,後世經常做的一個設想,如果秦二世並不是胡亥而是扶蘇的話,秦朝也許真的能夠再向後延續數百年,漢朝根本不會出現。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強大的一個王朝,它是由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一手建立的。這個朝代的建立也有著一些的偶然性,後世經常做的一個設想,如果秦二世並不是胡亥而是扶蘇的話,秦朝也許真的能夠再向後延續數百年,漢朝根本不會出現。

所以漢朝建立之後,積極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對皇位繼承人的確立極為重視。西漢的儲君確定製度為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說,理論上決定誰是太子的是皇后而不是皇帝。不過雖然皇帝早已經派遣專人對太子進行教育,但很少有太子能達到皇帝滿意的地步。

西漢歷史上也有多位皇帝意圖罷免太子,但大部分都遭受了失敗,這是為何?難道皇帝的聖旨都能違抗嗎?

一、皇帝廢除太子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禮法制度的削弱、外戚干政、政治見解不合等因素,但大多都是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

從漢朝初年到宣元之際,皇帝想要廢除太子的現象頻繁的在西漢發生,要知道,身在帝王之家又是太子,在被廢除之後等待他的結局,就算不是死亡,也是一生的碌碌無為,功名利祿幾乎與他無關。俗話說得好「虎毒不食子」,我們不得不承認,西漢所設立的眾多太子之中有多位太子在治理國家上的表現都十分優異。可是,為什麼皇帝就是想要罷免他們呢?

第一個原因不外乎是外戚干權。西漢皇帝確立太子,呈現早期化,太子確立之時,年紀都比較小,但是他們都將在太子之位上待到長達1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在這一時間段上,強盛的外戚勢力很大程度上幫助太子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治集團。

如果太子繼位外戚集團無疑會在新朝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很有可能對皇族的統治有威脅。一些皇帝為了維持國家後續的長治久安,並對太子要求的更加嚴格,如果太子出現不能控制自己手中政治力量的局面,無論他多麼優秀,皇帝也只能將他罷免。

第二個原因就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削減。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最基本原則,它起源於奴隸社會,在幾百年間,我國的王國政治集團更替,大部分都遵循了嫡長子繼承制。可是由於在西漢時期皇權的高度集中,皇帝受禮制、諸侯的牽制逐漸被削弱。

嫡長子繼承制在西漢王朝已經被無限削弱,而皇權則是被無限地加強,皇帝已經擁有了和宗法禮制拍案叫板的權利。根據自己的意願來更換儲君的可能性大幅度的提高,這也就給了皇帝更換太子的能力與勇氣。

第三個原因不外乎是皇帝與太子的行政觀念不符。試想如果皇帝與太子的行政管理模式差異特別大,在皇帝駕崩之後,太子繼位成為新的皇帝,組建了新的政治集團,而他推行的政治制度,需要上代皇帝所制定的規章制度大幅度的進行更改、削減,使得上代皇帝取得的政治成果付諸東流,如果你做為作為皇帝,你是否會讓這樣的太子來繼承你的皇位,答案可想而知。

於是乎,為了能夠讓自己所推行的國策很好的施行下去,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首選的肯定是與他的政治格局相同的,但如果這時處在太子之位的人與他的政治見解不同,為了維護統治,即使太子做的十分優秀,皇帝也只能忍痛將他罷免。

二、太子,在西漢是皇帝之外的另外一個核心,他身後往往有著巨大的政治集團

西漢時期,所有的太子幾乎都是嫡長子。嫡長子是指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所謂的根正苗紅。但是,縱觀2000年封建時代,皇帝與皇后的愛情是美滿的案例屈指可數,西漢更是一例全無。

皇帝與皇后之間的婚姻大多是一場政治婚姻,皇帝需要借一些世家大族的勢力維護他的統治,就將他們家族的女兒奉為正宮,也就是皇后。

西漢時期,多位皇帝與皇后的關係處在一種微妙的氛圍之中,像漢高祖劉邦與呂雉,漢武帝劉徹與陳阿嬌,他們雖然有過愛情的甜蜜期,但是在最後無一是以失敗的婚姻告終。試想一下,一個男人怎麼會允許自己的身家事業落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女子所生的孩子之中呢,這也就為皇帝想要罷免太子,埋下了禍根。

因為太子的政治意義重大,是國家未來的統治者,所以當時的各大家族在太子身上下了不少籌碼,再加上太子的生母皇后的家族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政治實力,所以西漢時期的太子集團的實力不容小覷。並且根據規定,太子會有專人進行教導,還會選取良家子弟作為太子伴讀。

在西漢時期,太子的老師被稱作太傅,一般是由朝堂之上德高望重的老臣所擔任的職位,這些老臣在擔任太子太傅之後,政治劃分自然就成為了太子一黨。他們在朝堂之上經營多年,可謂是「桃李滿天下」在他們歸身為太子一黨後,他們的門客自然也就屬於太子一脈,這無疑增加了太子政治集團的力量。

太子的伴讀也大多是各大家族的世家子弟,各大世家在派自家子弟成為太子伴讀之後,雖然不會在明面上派出自家的中堅力量去幫助太子,但是在暗中,或多或少都會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給予太子一定程度上的幫助,這無疑加重了太子政治集團的聲望與威力。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如果皇帝不加以制止,太子集團的力量,甚至能推翻一個皇帝的統治,進而建立一個新的朝堂。這無疑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三、皇帝不能成功罷免太子,主要是朝臣的干預和嫡長子繼承制觀念深入人心

在中國古代皇帝的權利可謂是世間巔峰,他想做的事幾乎沒有不能成功的。但在罷黜太子這件事上西漢時期的皇帝所遭遇的失敗,可謂是十分常見。

西漢時期幾乎每位皇帝都想過將自己的太子罷免,另立自己喜歡的皇子為太子,但是最後成功的只有個例罷了。罷免太子,可謂是西漢皇帝最難推行的一項政令。皇帝罷黜太子失敗,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

皇帝罷黜太子失敗的首要原因自然是因為太子自身的政治集團太過龐大。西漢的太子設立的都比較早,朝廷之上往往容易形成以太子和皇帝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太子政治集團的過於強盛為皇帝罷免太子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朝堂之上,皇帝在提出罷黜太子這一觀念時,大臣們甚至會冒著被砍頭的風險來反對。外戚這一身份在這樣的鬧劇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外戚的勢力一般都十分龐大,在皇帝想要罷免太子時無疑要考慮太子政治集團的的因素。有些太子集團的影響力十分巨大如果皇帝將太子罷免的話,可能會引起社會動盪。這也就造成了皇帝無法順利的罷免太子。

其次,嫡長子繼承制的約束。西漢時期皇權雖然被無限的放大,但是他也並不能完全無視宗教禮法的約束。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西漢時期雖然對禮法的重視程度下降,但每當皇帝想要罷免太子改立庶出的皇子為太子時,都會有大量的儒生表示反對,認為與古法不符,是對古法的蔑視。

他們認為國家的存亡和太子的地位密不可分,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公然篡改祖宗之法。這也給皇帝罷免太子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最後,則是太子沒有犯過太大的錯誤。在西漢時期太子地位其實是其實是十分穩固的,如果皇帝不能拿出太子犯大罪的鐵證,朝臣是不會允許皇帝罷免太子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太子沒有卓越的政績,只要他不犯下太大的過錯,皇帝是不能一人拍案,將太子廢除的。

西漢絕對可以看成中國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在這段時間內不僅有著「文景之治」的璀璨文明,還有著「漢武輝煌」的開疆拓土,它改編了多年來漢人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欺辱踐踏的局面,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帝國。罷黜太子,看似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它影響的是國家後世的發展。

那時並不能像今天一樣「立賢不立長」,而是必須「立長不立賢」這也體現了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漏洞。嫡長子繼承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社會。但在後世看來,它並非是一種理智的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它也逐步被人們拋棄,由更好的制度所代替。

對西漢罷免太子現象進行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設立太子不宜過早,過早的設立太子會將政治權利分裂形成雙核心的局面,對國家後世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中國通史》《漢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