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現暴力傷醫案件,別再讓醫護人員無辜受害

中青評論 發佈 2020-01-21T04:00:08+00:00

1月20日,一起性質惡劣的傷醫事件,打破了北京朝陽醫院原本平和的診療秩序,也讓所有醫護人員和關心醫護人員的普通人都揪緊了心。

摘要

中青評論

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加強對醫院、對醫生的安全保障,可謂勢在必行。

1月20日,一起性質惡劣的傷醫事件,打破了北京朝陽醫院原本平和的診療秩序,也讓所有醫護人員和關心醫護人員的普通人都揪緊了心。當天下午14時許,以該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為首的三名醫生突然被一名患者持刀襲擊,目前仍在接受治療。這起事件很快引發了廣泛關注,輿論反映出的公眾心情,滿滿都是人們的心痛與憤怒。

年關將近,每個堅守在診療一線的醫護人員心中的願望,大概都是平平安安過個好年。然而,對陶勇和其他幾名在事件中受傷的醫生而言,這個小小的願望已難以實現。這起傷醫事件不僅給遇襲醫生和他們的家人造成了嚴重傷害,也在許多醫護人員心中留下了一片陰霾。

顯然,面對這種極端暴力的傷醫行為,社會各界理應以最堅定的態度對其加以譴責。不論醫生與患者之間發生了怎樣的糾紛,這種一言不合便要提刀砍人的做法,都絕不應該被接受。社會只有在道德層面上充分表達對暴行的「零容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此類行為被人效仿的可能性,防止次生傷害的發生。

令人遺憾的是:陶勇等幾位醫生的不幸遭遇,早已不是這樣的悲劇第一次在醫院裡上演。就在不到一個月前,北京民航總醫院才發生過一起極為慘烈的殺醫案件,至今令許多醫務工作者無法釋懷。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醫護人員為何總是要遭受這樣的無妄之災?我們又該用怎樣的辦法阻止悲劇重演?

陶勇醫生

儘管在民航總醫院的楊文醫生遇害之後,各大醫院都已經對此類事件非常警惕,但事實證明:單純的警惕無法阻止惡性傷醫案件的發生。為此,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加強對醫院、對醫生的安全保障,可謂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醫務工作者隊伍吃下一顆定心丸,確保醫療衛生體系的穩定運行。

面對「如何採取進一步措施」的問題,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答案,大概就是在醫院中推行安檢。此前,楊文醫生遇害之後,廣西便有數家醫院設立了專門的安檢設備,對所有患者採取「先安檢,後入院」的防備措施,作為對此類事件的回應。據報導,南寧一家醫院在啟動安檢後,第一天就查獲了十幾把刀具。這一方面證明了安檢確實有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讓人隱隱擔憂:醫院到底還有多少安全隱患?

不難預見,伴隨著北京朝陽醫院這起傷醫事件的發生,有意推行安檢制度的醫院只會越來越多。然而,儘管安檢確實能給醫護人員的安全增加一些保障,卻是一個「沒辦法的辦法」。一方面,許多知名醫院日常人滿為患,推行安檢制度可能會給醫院的管理工作帶來艱巨的挑戰;另一方面,安檢必然會增加患者就醫的時間成本,給患者帶來不便,這很可能成為新的醫患矛盾爆發點。因此,安檢只是用來解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

從本質上看,醫護人員的安全問題,終究是一個醫患關係的問題。暴力傷醫犯罪固然是極個別人的極端行為,但誘發這種行為的社會基礎是更加普遍而常見的醫患不信任問題。法律的懲戒固然可以在事後讓暴力分子付出代價,卻無法挽回受害者失去的健康乃至生命,因此,想要維護醫生的人身安全,以溝通方式強化醫患信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這個問題上,廣大醫護人員是休戚相關的共同體,有的醫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卻不得不為患者在其他地方積攢的怨氣埋單。為此,每個醫生都應從自己做起,努力與患者構建互信關係,而這也是讓醫患關係走進良性循環的重要一步。當然,除了醫生,患者群體在這件事上同樣負有不容忽視的責任,每個患者在就醫時都應認識到自己與醫生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不要動輒以個人的偏見否定醫生的專業判斷。只要醫生和患者雙方都能對交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善意,我們相信,醫患關係必然會向著更好的方向轉化,而這才是保障醫護人員安全的最佳手段。

撰文/楊鑫宇

編輯/王鐘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