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何滅亡?看看這場針對朝廷的大規模謀殺案,我們就能弄明白

正史漫談 發佈 2020-01-07T04:38:27+00:00

近些天,發生在中東某國的飛彈暗殺事件,賺足了輿論的眼球。


近些天,發生在中東某國的飛彈暗殺事件,賺足了輿論的眼球。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這一顯得不怎麼「正大光明」的特殊作戰方式並不罕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刺客」,幾乎家喻戶曉;劉秀平定蜀地時,來歙、岑彭這兩位主帥連續被對方暗殺,曾讓整個漢王朝為之震動;三國時蜀漢的大將軍費禕則被曹魏降將在酒席上當眾刺殺。

但上述案例,與我們今天講的這一起事件相比都是小兒科:晚唐的唐憲宗執政初期,發生了一起針對朝廷官員的大規模暗殺行動,宰相被當街砍頭、朝廷物資倉庫被燒、朝廷官員嚇得不敢出門,甚至整個洛陽城幾乎血流成河。而這起暗殺的組織者,正是名義上身為朝廷臣子的藩鎮。

唐王朝藩鎮問題的由來、唐憲宗繼位時的形勢

藩鎮又被稱為軍鎮,起初是唐玄宗為了經略外敵而在邊境設立的幾大節度使,他們享有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轄區的權力;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對付叛軍,這一制度逐漸擴散到腹地,各地陸續出現了大量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規模不等的軍鎮。

但藩鎮並不等同於割據者,安史之亂前,唐朝的九大節度使處於中央的控制之下,直至安祿山身兼三大節度使;安史之亂雖被平定,但作為朝廷妥協的產物,河朔三鎮(即范陽、成德、魏博三大節度使)擁有了高度的自治權,它們不僅無需向中央繳納稅賦、自任官員,甚至節度使之職也早已實現了家族世襲制,跟獨立的小王國沒兩樣:

河北三鎮,相承各置副大使,以嫡長為之,父沒則代領軍務。

而當時其他地區的藩鎮,絕大多數並非羈傲不遜,它們不僅按時按量繳納稅賦、由朝廷任命官員,還要聽從朝廷的指揮討伐不聽話的其他藩鎮。

唐德宗在位初期,曾雄心勃勃要擺平河朔三鎮,並在公元781年借著成德節度使病死的機會對其用兵。沒想到利用藩鎮打藩鎮,最終卻導致了形勢逆轉。公元782年,盧龍(范陽)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王武俊、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平盧)節度使李納聯合起來對抗朝廷;雪上加霜的是,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與四鎮勾結,戰火蔓延到腹地。783年,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發生了譁變,唐德宗出逃、叛軍占領長安,削藩之戰被迫停止。

784年,唐德宗李适下「罪己詔」,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並且赦免了叛亂的藩鎮。其後唐朝廷改變了對藩鎮用兵的政策,多事姑息。例如,在公元786年,淮西將領陳仙奇殺死李希烈向朝廷投降,唐德宗任命其為節度使;七月,陳仙奇又被吳少誠殺掉,唐德宗馬上又任命吳少誠接任節度使。

這幾乎是在向藩鎮傳遞這樣一個信息:節度使一職,心狠手辣且武力強者得之。就這樣,在唐德宗執政後期,藩鎮的勢力逐漸增強、蠢蠢欲動。

公元805年,飽受爭議的唐德宗去世;他的兒子唐順宗李誦在位不到一年,就因為常年生病,把皇位傳給兒子李純,自稱太上皇退居二線;第二年,李誦去世後,唐憲宗李純成了當家人。與當初祖父即位之初時一樣,此時的李純決定要拿藩鎮開刀。

先甜後苦,雄心壯志要削藩的唐憲宗,碰上了硬骨頭

起初竟然出奇的順利:同年,野心勃勃、想要統領四川的西川節度使劉辟被輕鬆拿下;第二年,鎮海節度使李錡剛剛起兵,就被手下出賣。連接除掉兩個心懷不軌的藩鎮,大唐君臣一時間信心滿滿。

公元809年,河朔三鎮迎來了變故: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去世,他的兒子、副節度使王承宗按照老規矩,直接自立。唐憲宗決定抓住這一機會,解決老大難的河朔問題:

上欲革河北諸鎮世襲之弊,乘王士真死,欲自朝廷除人,不從則興師討之。

而王承宗不僅不受命,甚至扣留朝廷派去的德州刺史薛昌朝。同年底,唐憲宗派宦官吐突承璀率領六鎮兵馬進軍討伐。但由於所託非人,各路軍馬根本不受官宦的節制,「威令不振」,雙方各有勝負,一直未能實現重大進展。

公元810年7月,為了緩解壓力,王承宗派人向朝廷表示「乞輸貢賦,請官吏,許其自新」,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等人也多次上表求情;考慮到師勞無功,而且擔心再次引起河朔抱團,唐憲宗下令撤軍,正式任命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河朔地區暫時回歸安定。

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他的兒子吳元濟自領軍務,並且殺害了勸其歸順朝廷的蘇兆、楊元卿等人。

淮西節度使地處中原,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自當初李希烈反叛以來,數十年內一直保持半獨立狀態,大唐君臣對此耿耿於懷。在得知吳少陽死後,宰相李吉甫認為:

淮西非如河北,四無黨援,國家常宿數十萬兵以備之,勞費不可支也。失今不取,後難圖矣。

唐憲宗對此深以為然,第二年,他決定調兵遣將,決心一舉拿下淮西這一心腹大患。

然而淮西並非「四無黨援」,得知朝廷動真格的,吳元濟向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求援。顧慮到唇亡齒寒,王、李二人連續向唐憲宗上表說請,但被置之不理。

不甘心的李師道,決定另闢蹊徑,讓朝廷知難而退。

駭人聽聞的連環刺殺案:軍需被燒、宰相被殺,甚至官兵也被威脅

為了應對不時之需,李師道平日裡花大價錢養了一批殺手。眼下,是時候把他們派上用場:

用兵所急,莫先糧儲。今河陰院積江、淮租賦,請潛往焚之。募東都惡少年數百,劫都市,焚宮闕,則朝廷未暇討蔡,先自救腹心。此亦救蔡一奇也。

一時間,長安、洛陽一線頻繁發生盜搶事件;四月,負責向平叛前線轉運物資的河陰轉運院被人襲擊,「殺傷十餘人,燒錢帛三十餘萬緡匹、谷二萬餘斛」,人心震動;再加上前線的戰事進展不順於,一些朝臣上言請求罷兵。

五月,唐憲宗派中丞裴度去前線考察戰況。裴度返回後,堅信淮西「必可取」,並且推薦重用李光顏。月底,李光顏在時曲大破淮西兵,殺數千人,這讓唐憲宗的平淮信心更加堅定。

眼見一計未成,李師道改派刺客潛入長安刺殺主戰派大臣。

六月的一天,還未天亮,正要入朝的宰相武元衡剛離開家門,就被暗中殺出的刺客擊傷,隨即被殺害、首級被割下取走。緊接著,刺客又去謀殺裴度。在腦袋被砍傷後,裴度摔入水溝中,所幸帽子較厚未被傷及要害;同時他的隨從王義勇敢的挺身而出呼救,刺客落荒而逃。

堂堂京城,宰相當街被殺,一時間長安震動。唐憲宗不得不派出大量金吾衛,「張弦露刃」貼身護衛各位宰相,所過之處更是嚴加盤查。自此以後,天沒大亮時,官員不敢出門;以至於唐憲宗經常在朝堂等了許久,上朝的人員還未到齊。

囂張的刺客甚至留下紙條威脅金吾衛以及相關府、縣衙門:「毋急捕我,我先殺汝。」唐憲宗震怒,立下賞格:「獲賊者賞錢萬緡,官五品;敢庇匿者,舉族誅之」。於是長安全城大搜捕,甚至各級官員家中的夾牆都被拆開細細搜索。

由於之前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多次上書詆毀元衡,加上京城中成德軍進奏院的張晏等人言行可疑,眾人據此控告是王承宗派張晏等人刺殺了武元衡。在嚴刑拷打之下,張晏等人認罪,19人被斬首示眾。而真兇則安然無恙逃出京城。

裴度痊癒後,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他建議唐憲宗不要被刺殺案影響,繼續堅持對淮西用兵:

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業已討之,兩河籓鎮跋扈者,將視此為高下,不可中止。

唐憲宗深以為然,把對淮西用兵之事全權委託給裴度。七月份,他下詔數落王承宗的罪惡,並且表示「攻討之期,更俟後命」,也就是說:等著瞧,收拾完淮西就揍你。

敢惹官兵,卻不該惹山民,李師道的更大陰謀意外流產

當時,由於前線軍情吃緊,淮西兵一度殺到東都洛陽附近,因此洛陽守軍大部分被派往城外的伊闕戒備。不死心的李師道決心抓住此時機搞一番大事情,他暗地裡派遣上百人分批溜進城內的平盧節度使留後院(類似於今天的駐京辦),策劃擇日焚燒宮城、縱兵大肆搶掠。

八月,這夥人殺牛燉肉、飽餐一頓,計劃第二天起事,然而其中的一個小兵臨時反悔,向東都留守呂元膺揭發此事。伊闕守軍立即前來圍剿,卻被這伙亡命之徒逃出長夏門,奔進山中。為了剷除這伙隱患,呂元膺向城內外發布重賞。

洛陽城往西南接近鄧、虢兩地,那裡高山深林,人們以射獵為生,天性驍勇,被人稱為「山棚」。

在洛陽城事件後的幾天,有個山棚打來了一頭鹿,在去賣鹿的半路,被那伙平盧賊直接搶走。彪悍的山棚哪裡受得了這口惡氣?他回家後召集父老鄉親,並且帶著官軍找到了平盧賊的老巢,把他們來了個一窩端。

經過調查得知,這夥人的頭目是中嶽寺的和尚圓凈,年輕時是史思明的部將。他向李師道獻計,在伊闕、陸渾兩地之間大量購買田地,以此為資源收買部分山鵬。同時,圓凈利用李師道撥給的資金,以修治佛光寺為名糾結同黨,協同那些依附自己的山鵬在洛陽城內外同時起事。

經查實,這一事件共牽連出李師道的黨羽數千人,甚至包括洛陽城留守、防禦使以及驛站士兵在內。後來這些人全被處死,而和尚圓凈在臨刑前,還在憤憤不平的痛罵:「誤我事,不得使洛城流血!」

直到這個時候,朝野才知道這一些列暗殺、破壞事件的是主謀是李師道,而非王承宗。但當時正忙於平定淮西,暫時無暇分身。

在清除刺客後,大唐朝廷繼續對淮西用兵。在公元816年,李師道、王承宗響應吳元濟一起起事。為了緩解膠著的戰局,唐憲宗先是派名將李晟之子李愬為西路唐軍統帥,其後又派裴度前往前線督軍,朝廷開始開始屢屢獲勝。

公元817年十月十日,李愬利用風雪交加的天氣掩護,率領9000唐軍夜襲淮西節度使的老巢蔡州。12日晚,唐軍攻進內城,吳元濟投降,各地的淮西軍相繼放棄抵抗,歷時數年的平淮之戰以朝廷獲勝落下帷幕。

暫時的勝利,挽救不了病入膏肓的大唐

淮西被平定後,王承宗也被迫獻地謝罪;820年,王承宗死後,他的弟弟王承元歸順朝廷。

至於李師道,起初他也計劃學習王承宗歸順朝廷,並送自己的兒子進京做人質,但不久又舉兵反叛。公元818年七月,唐憲宗下令各路軍鎮前往討伐;兵臨城下之際,李師道被部下劉悟所殺,淄青再度回到朝廷的管控。

公元819年七月,宣武節度使韓弘進京,並多次進貢大量金銀財寶馬匹,要求留在京師。唐憲宗任命韓弘守為司徒、兼中書令,另外派吏部尚書張弘靖前去接任宣武節度使

一眾曾經最為桀驁不馴的藩鎮歸順朝廷,標誌著唐憲宗削弱藩鎮、加強中央集權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但在和藩鎮的戰爭中,為了免遭唐德宗的覆轍,唐憲宗對宦官的重用也達到了頂峰,他的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作為統帥帶兵出征,標誌著宦官勢力進入到了新的階段。

同時,在取得上述勝利後,唐憲宗自以為功蓋天地,逐漸放棄進取心、開始驕奢淫逸。立下大功的裴度被罷免後,奸臣皇甫鎛得到重用,唐王朝的政治再度混亂不堪。此外唐憲宗還信仙好佛,服用長生不老藥,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誅殺宦官。

公元820年,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等暗殺,李恆登基,是為唐穆宗。自此以後,唐王朝的君主冊立幾乎被官宦把控,宦官集團的權力不僅超過朝廷官員,甚至凌駕於皇權。唐文宗曾經想清除宦官勢力,卻反被對方先下手為強,「甘露之變」讓眾多朝臣喋血京城;以後的歷屆皇帝,均為宦官集團控制,政治空前腐敗。再加上之前為了籌備軍需而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的間架、茶葉等雜稅,更加導致民不聊生

曾經的河朔三鎮被中央管轄後,主政的官員大部分昏庸無能且為政簡單粗暴。再加上唐穆宗即位後推行了裁兵政策,這樣雖然可以節省財政開支,大量被裁掉的士兵無以為生,由此埋下了隱患。公元821年盧龍發生兵變,新的割據者朱克融、王廷湊、史憲誠崛起,「河朔三鎮」復叛。朝廷的平叛軍無功而還,難以承受的軍費浩大,逼得朝廷只得承認現狀。唐武宗時期雖然曾經一度改觀,但仍未從根本上改變上述局面。

就這樣,直到公元874年,黃巢、王仙芝等人起義,沉重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被朝廷依仗的李克用、朱全忠(朱溫)等藩鎮實力進一步擴張,各地軍閥林立,出現了數個實際上獨立的小王國,唐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公元907年,朱全忠篡唐立梁,立國290年的大唐正式覆滅。

結語

謀屠都城,燒宮闕,悖逆尤甚」,李師道大肆屠殺朝廷要員、陰謀破壞東都的行為,體現出經過數十年的藩鎮割據後,唐王朝的權威與向心力已經岌岌可危。但唐憲宗在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完全無視日益嚴峻的政治與社會現實矛盾,驕奢淫逸、寵信宦官,寄希望於用家奴制衡軍鎮,以至於在他之後整個大唐朝廷幾乎完全落入宦官之手。而腐敗的政治與經濟,更是嚴重損害了朝廷的公信力,河朔三鎮歸而復叛,各地軍鎮也相繼離心離德,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曾經的大唐盛世,最終不可挽回的步向了絕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