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矯情,香港浮誇,大陸土:電影譯名畫風差異有多大?

視知tv 發佈 2020-01-07T05:06:37+00:00

說起來兩岸三地一家親,但是在電影譯名方面……分歧卻大到有時難以互相理解。



說起來兩岸三地一家親,但是在電影譯名方面……分歧卻大到有時難以互相理解。

正如在IMDB和豆瓣網同時排名第一位的電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大陸譯名是逐字翻譯的《肖申克的救贖》,香港譯名是關鍵場景的《月黑高飛》,台灣譯名就突然福至心靈成為……《刺激1995》了。

同樣是漢語 ,在外來譯名上如此之大的差距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正如許多人類智慧的結晶並沒有焚香沐浴的前戲一般, 電影譯名的誕生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高端的地方。簡單來說,無論大陸、台灣還是香港,目前引進的電影片名都是由發行方頭腦風暴出備選然後交給片方決定的。

會對譯名起作用的通常有四方:原片名、翻譯發起者(片方或者發行方)、譯者和譯名接受者(觀眾)。發行方可能有自己的商業考量或者偏好,觀眾的層次和喜好也會對譯名產生影響。

比如上文提到的被人嘲笑已久的《刺激1995》,這個譯名的由來簡直是說來話長。

1994年是眾所周知的佳片井噴年,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包括《阿甘正傳》《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低俗小說》《機智問答》和《肖申克的救贖》,最終《阿甘正傳》獲獎。雖然現在看來,《肖申克的救贖》在各個榜單排位上都甩《阿甘正傳》好幾截,但對於1995的台灣電影業界來說,沒得獎就意味著缺少足夠的宣傳點。

所以機智的台灣片方就強行天無絕人之路了一下。

1994年台灣引進了1973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刺激》(The Sting,大陸譯名《騙中騙》),所以他們覺得「反正最後都是靠一個騙局遠走高飛了,很一致嘛」,就把《肖申克的救贖》強行給 《刺激1995》了。

對了它還有後話,1998年引進的《重返伊甸園》(Return to Paradise)也同理可證地強行成了《刺激1998》。不過後來還有一部叫《刺激2005》的香港電影……就純粹是自己刺激自己了。

當然,電影的片名和譯名,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大略地展示電影內容。畢竟,大部分的電影在宣傳廣告上都只能展示海報、片名/譯名和主創,所以作為電影宣傳中「最大的字」,一部電影的譯名,其實就相當於廣告語。

怎麼才能讓人看到它就想要走進電影院呢?這就是譯者需要努力的部分。

比如《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超人總動員》《賽車總動員》《美食總動員》《機器人總動員》等等一系列總動員,都是從最早的那部 Toy Story 開始的。

《玩具總動員》當年以3千萬美元的製作預算,最終在全球收穫了3.6億美元的票房,影評人對它的好評度幾乎為100%。如此之好的口碑,怎能不好好利用?所以就出現了一系列「總動員」譯名,它們的目的就是讓人每次看到都會聯想到之前的好口碑。

呃不過,那個竟然還要出續集的《汽車X總動員》絕對是個失敗的反例。

譯名要達到文化交流的功能,既要短小精悍,又要體現外文原意。比如講述少女懷孕記的Juno,在台灣的譯名就是《鴻孕當頭》。化用成語是「兩相結合」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再比如 Lolita 在台灣譯成《一樹梨花壓海棠》而不是簡單的《洛麗塔》,儘管業界對此有褒有貶,但確乎是把「大叔泡蘿莉」這樣的國外故事對應了蘇東坡調侃80歲娶18歲小妾的友人張先所寫的: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譯名還要達到審美的功能。電影業是商業,但電影本身是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結合,總之就是藝術。有藝術追求的譯者們,就會執著於在譯名上努力創造美感。

和上文提到的《一樹梨花壓海棠》類似,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也會多引用或者化用詩句來作為外國電影的譯名:大陸譯作《音樂之聲》的 The Sound of Music 在香港是《仙樂飄飄處處聞》,大陸譯作《心是孤獨的獵手》的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在香港是《天涯何處覓知心》,此外還有諸如《落花時節又逢君》《醉臥沙場君莫笑》《芙蓉帳暖度春宵》等等的譯名。

至少那個時期,香港譯者對七言真是有著謎の執著。

電影譯名針對的是哪個群體?一般來說是不懂英語的這部分觀眾。非電影觀眾群體自然不會關注電影,而英語能力較好的一般都會對原片名多少有點留意。所以對這部分不懂英語的觀眾來說,片名自然是越high越能吸引人啦。

隨便舉個不雅的例子,「大家都炸了」肯定比「地球危機」有吸引力。商業化就是這樣主導了香港和台灣的電影片名翻譯。

總體來說,現在的香港電影片名翻譯更多是極簡劇情摻雜粵語或英文的意譯,台灣譯名則更多是流行元素摻雜歪樓賣點或是台灣方言的音義兼譯。

在對於當地方言的愛意上,香港和台灣是相同的,香港有《邊個夠我姜》(Snatch,大陸《偷拐搶騙》),台灣就有《我愛發脾四》(Anger Management,大陸《憤怒管理》),各自扯平不留偏頗。

而大陸則由於中國特色……首先大陸上映的外國電影數量就遠少於香港和台灣,其次電影譯名也大多是中規中矩的直譯,很少為了商業劍走偏鋒。

此外,拋開引進的電影,即便是民間譯名,理論上也普遍認為大陸電影片名翻譯受嚴復先生「信、達、雅」翻譯三原則的影響,「力求準確」是第一要義。

2015年小眾圈中大熱的西班牙電影 Relatos salvajes(英文譯名Wild Tales)在大陸的直譯叫《荒蠻故事》,台灣叫五月天風格的《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香港叫根本不明白在說什麼的《無定向喪心病狂》……大家可以隨意感受一下。

而 Carol 這樣美美美的拉拉片,大陸直譯為《卡羅爾》,香港加了點細節成為《卡露的情人》,台灣則暖暖地起了個什麼愛情片都能用的名字叫《因為愛你》。

再比如當年人人得之而後快的 Fifty Shades of Grey,大陸叫《五十度灰》,甚至和英文片名押了韻……香港叫《格雷的五十道色戒》,台灣叫《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明顯能看出,一個是掛靠了李安當時被當作過激毛片看的《色戒》,另一個則是依舊在試圖小清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