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發展史:明清後一代不如一代,清朝臨古派竟成中國山水遺像

文藏書畫 發佈 2020-01-07T06:24:36+00:00

中國山水畫較西方風景畫早了1000餘年。明人王世貞認為山水畫有五個風格轉折點:唐代「二李」;五代荊、關、董、巨;北宋李成、范寬;南宋李、劉、馬、夏;元末黃公望、王蒙。而明代初期山水畫基本上是元末山水畫的延續,畫家多能直抒胸臆,表現自我,表現一種冷逸寂靜的氣氛,以宮廷繪畫見長。

中國山水畫較西方風景畫早了1000餘年。明人王世貞認為山水畫有五個風格轉折點:唐代「二李」;五代荊、關、董、巨;北宋李成、范寬;南宋李、劉、馬、夏;元末黃公望、王蒙。

而明代初期山水畫基本上是元末山水畫的延續,畫家多能直抒胸臆,表現自我,表現一種冷逸寂靜的氣氛,以宮廷繪畫見長。

以王諤和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代表了明代前中期的時代風格,它的支流有吳偉為首的江夏派。但浙派繪畫在明代後期已無法保持它的優勢,和宮廷繪畫一樣衰落得一敗塗地,浙派的畫家戴進是十分出色的。後期的浙派繪畫確實是「徒呈狂態」,以粗筆闊墨去強求豪氣,勾皴的線條十分放肆,這在吳偉晚年的作品中已很明顯。

正德時期,以蘇州為中心,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被稱為「吳門四家」,又稱為「明四家」。

四家中,沈、文繼承「元四家」畫風;仇英以工筆重彩的風格見長;唐寅雖師承南宋院體,但和浙派截然不同,他用院體的一些方法,卻加入了文人的逸趣,化剛勁為和柔了。

和時代的精神基本相同,明代已急劇衰微的山水畫,在清初重新振起,以漸江、石溪為代表的遺民派和以梅清、石濤為代表的自我派山水畫,大可媲美宋元,乃至過之。可惜未能成為畫壇主流,不久便被仿古派「四王」(王時敏、王鑑、王暈、王原祁)所掩蓋。

所謂「正宗」和主流又納入了明末出現的臨古軌跡,畫壇出現了和社會一樣的「萬馬齊喑」的狀態。「四王」的畫被目為「正宗」,後世識者對其才力微薄之不滿。而非正宗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弘仁)和被譏為「惡習」、「八怪」的畫反而為覽者所喜愛。

「四王」的畫之所以為「正宗」,而又長期風靡中國畫壇,其原因:(一)「四王」之首王時敏得董其昌正傳;(二)王時敏以及王鑑本是明朝大官,在社會上有政治影響;(三)遺民派的畫本和宮廷無關。

「四僧」「揚州八怪」「金陵八家」的繪畫被譏為「惡習」,受打擊,其原因他們是「革新派」,在政治上抗拒清政府統治,在藝術上張揚個性,強調以情為主。

中國的山水畫至清代急劇衰落,總之「明四家」不及「元四家」遠甚,「清四家」(「四王」)又不及「明四家」遠甚,蓋時代精神使然。山水畫藝術作為時代精神的反射,正顯示出這種一代不如一代的徵兆。

明清之際,「天崩地解」,山水畫藝術也作了最後一震,他曾疾呼,但大勢如此,無法使一個垂暮的老人煥發出長久的具有活力的新精神。所以石濤死後,風靡山水畫壇的仍是王原祁、王暈一套以臨古為主的山水畫,中國古代山水畫已進入了尾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