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老百姓生活是怎麼樣的?

斬倭妖 發佈 2020-01-07T06:59:59+00:00

一、首先秦漢時期的老百姓生活在嚴格的保甲制度之中,將每個人編戶齊民,從史籍記載和考古發現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秦漢時的居民點絕大部分都是有圍牆的1.「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萬二千五百戶也。」 -------《漢書。

一、

首先秦漢時期的老百姓生活在嚴格的保甲制度之中,將每個人編戶齊民,從史籍記載和考古發現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

秦漢時的居民點絕大部分都是有圍牆的

1.「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萬二千五百戶也。」 -------《漢書。食貨志上》

這是書上的記載,當時根據考古發現,漢代的基層行政區劃一般是「鄉」、「里」兩級。「里」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村。而且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四進位、五進位。基本上越到後來,一個鄉、里的人數就越多。

2.「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 -------《漢書。食貨志》

3.「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 -------《漢書。食貨志》

這就像個集中營一樣,當時的里是有圍牆的,它有一個門就是里門,里門旁邊有兩個房子就是左塾、右塾,兩個村幹部住在兩邊。早上進行點名,看大家出去後就回家了。每天監督大家出去勞動,不出去是不行的。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出去幹活了,他們回家了,那他們靠什麼生活呢?從漢代的資料看,他們確實有某種待遇,有國家財政供養。

3.「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斑白不提挈。」------《漢紀·文帝紀下》

回來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提一捆柴,壯年提得多,老弱少一點,老人不用提。

4.「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織,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 -------《漢書。食貨志》

老百姓到了冬天不出去幹活了,婦人不是在家裡織布,而是出來在一個公共場所織布,進行集體生產。據說可以節省燈火錢,還可以互相學習,比學趕幫超。

基本上就是一種軍事化的生活,說好聽一點就是集體經濟,說難聽點就是古拉格式的生存狀態。


5.類似這種說法的還有很多,像東漢的何休也說過類似的話

「在田曰廬,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戶,八家共一巷」

確實到了這個時候,一里就不是二十五戶了,就變成八十戶了。這也與考古相對應,基本上越到後來,一個鄉、里的人數就越多。

6.「中里為校室,選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辯護伉健者,為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馬。」

村裡有個村公所,選出父老、里正,這些都是官僚。國家給他們的土地比別人多一倍,他們還可以騎馬。這就是國家給他們的待遇。

7. 「吏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城郭。田作之時,春,父老及里正旦開門坐塾上,晏出後時者不得出,莫不持樵者不得入。」

這跟之前說的差不多。但又提到,如果沒有按時出去,里門就關了,不讓你出去了。不打柴不得入。

8.「五穀畢入,民皆居宅。里正趨緝績,;男女同巷相從,夜績至於夜中,故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作,從十月至正月止。」 ---------《春秋公羊傳註疏》

生產隊幹部就監督你紡織,你必須每天紡織到夜裡十二點鐘,從十月到正月。

9.還有《管子》這本書,一般認為成書於西漢。也有一段類似的描寫

「十家為什,五家為伍,什伍皆有長焉。」

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組織很嚴密的社會,十家有一個什長,伍家有一個伍長。

10.「築障塞匿,一道路,專出入,審閭閻,慎管鍵。管藏於里尉,置閭有司,以時開閉。」

每個居民點是有城牆的,只有一條路可以出入,里門是有看守的,在監督之下進出(審閭閻),定時開關,大門的鑰匙(管鍵)保管好。鑰匙由里尉保管。

二、

這種編戶齊民、閭里什伍的制度來源於法家的思想和統治模式

1.「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書》

所有的人都要戶籍登記。

2.「使民無得擅徙。」 ———《商君書》

即你不能隨便搬家

3.奔亡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 ---《管子。禁藏》

你不能自由遷徙,非經官方同意你不能遷徙。

4.商鞅也說,要讓那些想擺脫桎梏的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即

「行間無所逃,遷徙無所入。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

就是老百姓如果想遷徙、想當盲流,那我就要讓你隨時都有被抓的危險,即使不被抓,你也活不下去,因為什麼都被我管死了。

5.但是官方讓你遷徙,你卻不能不遷徙。

實際上在漢朝,河西四郡,五原、朔方,河套地區都有大量的強制移民

東漢的王符講過這種國家的強迫移民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兒

「民之於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 ———《潛夫論。 實邊》

強迫遷徙對於老百姓是很大的災難,甚至比抓住殺頭還恐怖。伏法不過是你一個人死,全家還不至於完蛋,遷徙就不一樣了。遷到一個新地方,很多人就到了很糟糕的處境,很少人能生還。老百姓對於朝廷的強迫遷徙都是非常恐懼的。

6.「至遣吏兵,發民禾稼,發徹屋室,夷其營壁,破其生業,強劫驅掠,與其內入,捐棄羸弱,使死其處。」

每當朝廷要強迫遷徙的時候,就派出一幫拆遷隊,把你的莊稼都拔了,把你的房子都平了,把你強行押解出去。

7.「當此之時,萬民怨痛,泣血叫號,誠愁鬼神而感天心。」

三、

1.《漢書》中記載,當時官員多是酷吏。官吏以嚴厲、刻薄為風尚

「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也。 」 ------班固

什麼意思呢?是說「深、刻」是當時的時尚,漢語的詞義發生過變化,在古漢語中「深、刻」的詞義與現在不同,那時候「深、刻」就是嚴酷的意思。可殺可不殺的堅決殺掉,這就叫「深、刻」。可殺可不殺就不殺,這就叫「平」,屬於那種比較溫和的,就叫「平緩」。即使你太過於「深、刻」,濫殺無辜,那麼這當然是不好的,可這在當時只是一種比較小的罪過。但是你有漏網的,那就是大罪過。也就是說,當時在吏治上通行風起是「寧左勿右」,寧可錯殺,不能漏網。如果你嚴刑峻法,你就得到表彰;如果你比較溫和,手下留情,就要受到制裁。所以當時的官吏判案都強調要嚴打,從重從快,多殺人。

為什麼這些人喜歡殺人呢?班固說:這不是因為這些人對其他人有什麼恨,是因為如果你「右」了,你就會受到制裁,「左比右好」。如果你肅反擴大化,這是小問題;如果你有反不肅,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你如果比較自由化,那你就犯了大忌,你就不能再用了;如果你整人整得太厲害皇上可能會一時讓你靠邊站,但他會念得你的好,等風頭過了,還會再重用你。只要殺人殺的多了,你的官位就能保下來。

2.漢代有個很有名的酷吏叫尹賞。他臨死的時候把他的兒子叫過來,傳授做官的經驗:

「丈夫為吏,正坐殘賊免,追思起功效,則復進用矣。一坐軟弱不勝任免,終身廢棄無有赦時,其羞辱甚於貪污坐藏。慎毋然」。 -----班固

意思是在當時如果酷吏過於殘暴、嚴酷,上面也會把你當成效忠能幹、鬥爭性強的好幹部。儘管你鬥爭性可能太強了,辦了太多冤假錯案,殺了太多人,由於大家很不滿,皇上暫時把你放一放,等到風頭過去,皇上還會用你。但是如果你心慈手軟,比較堅持原則不濫殺,那你就不是一個好的工具,失去了使用的價值,就會終身被廢棄,那你的下場還不如貪官污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