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光:讀書二得

善本古籍 發佈 2020-01-22T07:32:27+00:00

郗鑒身上的三種矛盾現象在《世說新語》中,卞望之歷數了郗鑒身上的三種矛盾現象:侍奉君王和上級時剛直方正,卻喜歡屬下對自己阿諛奉承;在自身修養方面廉潔忠正,卻把個人利害得失看得很重;自己喜歡讀書,卻嫉恨別人有學問。

郗鑒身上的三種矛盾現象

在《世說新語》中,卞望之歷數了郗鑒身上的三種矛盾現象:侍奉君王和上級時剛直方正,卻喜歡屬下對自己阿諛奉承;在自身修養方面廉潔忠正,卻把個人利害得失看得很重;自己喜歡讀書,卻嫉恨別人有學問(見《世說新語·品藻第九》)。

第一個矛盾是處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對待上級,敢於反映真實情況,堅持正確意見和主張,無疑是對的。而希望下級奉承自己,則可能是愛慕虛榮。從另一個方面說,是對君上要求嚴,對自己降低標準。

第二個矛盾,涉及到做人和處事兩個範疇。一個人要求自己清正廉潔無可厚非,但清正廉潔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恪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而計較個人得失則不同,這不屬於違法亂紀的行為,也不是品行不端,只能看做是個人品位不高而已。所以,二者尚不能構成矛盾。

第三個矛盾值得琢磨。現實生活中,文人政要之間,同行或是處在同一發展層次的商人之間,競爭主要來自知識、信息和經驗的支撐。所以,一方面危機感和壓力促使自己發憤讀書,另一方面,對於對手所掌握的學問又心懷忌妒,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忌妒歸忌妒,冷靜之後還是要加倍學習。

郗鑒,字道徽,晉代高平金鄉人。《晉書》中說他少孤貧,博覽經籍,躬耕隴畝,吟詠不倦。歷晉惠帝、元帝、明帝、咸帝數朝,官至司馬、太尉。雖以儒雅名,但由於處傾危之朝,曾數次領軍平叛,扶持幼主,力挽社稷之危,舉薦賢良方正之才,七十而薨。冊曰:惟公道德沖邃,體識弘遠,忠亮雅正,行為世表,歷位內外,社稷之危,賴公以寧。

從史書的記載與《世說新語》一類小說中的故事段落相比,郗鑒給人的印象並不矛盾,且比較完滿。

「令」字的新知新解

「令」字,最常用的是命令、號令。古代官位的稱謂有:縣令、中書令。詩詞中的曲調名有:如夢令、小令。標明寒暑的是時令。

翻《資治通鑑·晉紀·卷八十三》,讀到元康九年時,說到晉孝惠帝太子:「太子幼有令名,及長,不好學,惟與左右嬉戲」,云云。一查字典,才知道,「令」字,又有「善」、「好」的意思(《詩經·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如此,上面的話就容易理解了。太子幼年的時候有好的名聲,等到長大以後,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到學習知識、獲得能力上,只知道和身邊的人玩。這樣的太子還會有好名聲嗎?顯然不會(查《晉書》,太子後來果無長進,被賈太后所害,時年二十三)。可知好名、善名、令名,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需要不斷地補給、刷新、清垢。

如果把「令」字所包含的好與善的內涵作為基礎,首長、幹部、官員的指示、命令,所作出的決定和部署,一定會給屬下、管理對象和事業帶來好的、善的結果。同時,如果考慮到「令」中時令的意思,任何命令的發出,要考慮到天時、地利等客觀規律,做到審時度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