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偷懶將批紅權下放,導致明朝大宦官頻出,誰之過?

抱影無眠夜歸人 發佈 2020-01-22T07:33:09+00:00

這是朱亞文的《大明風華》宣傳語,可惜的是人無完人,朱瞻基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過錯就是開辦了太監學堂,批紅權的下放導致了明朝權宦頻出,擾亂朝綱,對明朝的覆滅朱瞻基是有一定責任的。

文武雙全的朱瞻基萬里挑一。

這是朱亞文的《大明風華》宣傳語,可惜的是人無完人,朱瞻基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過錯就是開辦了太監學堂,批紅權的下放導致了明朝權宦頻出,擾亂朝綱,對明朝的覆滅朱瞻基是有一定責任的。

宰相的廢除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發後,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被朱元璋廢除。宰相的廢除,防止了權臣的產生,原本屬於中書省的政務被六部瓜分,皇帝的工作量有了巨大的提升。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一周內朱元璋處理的奏摺就有1660本總計391件事務。朱元璋每天的工作量是十分繁重的。

己未給事中張文輔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間內外諸司奏劄凡一千六百六十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事上諭廷臣曰朕代天理物日總萬幾安敢憚勞但朕一人處此多務豈能一一周遍苟致事有失宜豈唯一民之害將為天下之害豈惟一人之憂將為四海之憂卿等能各勤厥職則庶事未有不理。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開始設置輔官協助他處理公務。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制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以殿閣名稱命名的大學士。朱元璋所設立的殿閣大學士只是顧問性質,不具有參政議政的功能。

明太宗朱棣即位後,提拔解縉、胡廣、楊榮等七人入文淵閣。內閣大臣自此之後,開始有了參與機務的權力。這被視為內閣的雛形。此時的解縉官秩為五品,此時的閣臣們雖然有了參政的機會,但是參與的程度並不大。

成祖入京師,擢侍讀。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內閣預機務自此始。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期間,楊榮、胡廣和金幼孜等人隨從。朱棣駕崩於榆木川之時,楊榮與金幼孜等人密謀,將消息封鎖,鑄錫棺將朱棣暫時殮起。朱棣的一日三餐繼續正常安排,同時楊榮與御馬監少監海壽一起前往通知皇太子朱高熾,這才保證了皇位的順利交接。秘不發喪的主意的參與者是「三楊」中的楊榮,並不是《大明風華》中楊士奇。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閣臣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升,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金幼孜與楊榮的品秩升到了與六部尚書的正二品,與六部尚書平起平坐。隨後,內閣閣臣楊榮升為工部尚書、楊士奇升為兵部尚書、金幼孜升為禮部尚書、黃淮升為戶部尚書、楊溥升為太常寺卿。內閣由參與政事逐漸轉變到參與決策。

票擬與批紅

內閣的主要權力當屬票擬權,所謂票擬就是將奏章給出內閣的處理建議,並將建議以小紙條的形式貼在奏摺上,僅供皇帝作為參考。票擬最早出現是在明仁宗期間,成熟於明宣宗時期。

內閣相當於皇帝的智囊,向皇帝提出建議後,決策權取決於皇帝的批紅。

批紅是皇帝對內閣的建議作出的反饋,這些反饋所用的墨水是帝王紅,所以叫批紅。批紅權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明初的皇帝們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都是勞動模範,他們都是親自處理政務。到了朱瞻基,他開始偷懶耍滑,將批紅的工作交給了太監,並辦起了太監學校來提高太監們的文化水平。

朱瞻基此舉,無異於將朱元璋的內侍不許識字的祖訓拋諸九霄雲外!

洪武十七年鑄鐵牌,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宮門中。

朱瞻基一偷懶,批紅權下放給司禮監,內閣已經一半受制於太監。他在位期間,所任命的司禮監太監們還算比較謹慎守法,沒出什麼大事。原本是奴才的太監,搖身一變,便成了大臣們的主子。在朱瞻基駕崩後十多年後,大明就第一次嘗到了太監干政的苦果。明英宗朱祁鎮在權宦王振的唆使下,效仿朱棣御駕親征,不僅葬送了大明五十萬將士,還將自己置身於北狩的尷尬境地。之後,明武宗朱厚照時的劉瑾,明熹宗朱由校時的魏忠賢,雖然最終都解決了,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國家造成的傷害卻是巨大的。

萬曆初期的新政能夠得到順利地貫徹,這與司禮監馮保也有很大的關係。為了新政能順利實施,張居正不得不與馮保搞好關係,他們之間相互利用和相互配合,才有了「萬曆中興」的成果。

無眠心語:

內閣的出現,極大減輕了皇帝的負擔,提高了朝廷的工作效率。批紅權的下放,導致了太監涉政,就像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之後,就成了萬禍之源。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目的是為了防止權臣的出現,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後世不但出現了權臣,還是宦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