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晚稱帝的孫權,暗中實施大戰略,是三國中最大的贏家

趣史微視頻 發佈 2020-01-07T07:41:40+00:00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分居天下,蜀國有劉備,魏國有曹操,吳國有孫權。從現在來看,我們在讀一些歷史思想家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歷史著作都是有關曹操和劉備的。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分居天下,蜀國有劉備,魏國有曹操,吳國有孫權。從現在來看,我們在讀一些歷史思想家的時候,會發現很多歷史著作都是有關曹操和劉備的。比如有一些學者就為曹操專門編寫了《曹操集》,為諸葛亮編寫了《諸葛亮集》,我們很少會發現有關吳國人物,也從未有人為孫權編寫傳記之類的。

由此可見,眾多史學家和在歷史民間當中,大多數人對孫權都沒有太高的評價,甚至我們會發覺有些評價其實是非常不公正的。難道吳國孫權真的相比於曹操劉備他們相差甚遠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大多數的歷史學家們都遠遠低估了孫權這個人物。這可能是因為相比於其他的歷史偉大思想家,孫權有一個弱勢,即孫權有一個不太顯赫的非士族的出生,而且相比較於他人孫權的政治根基其實是比較缺乏。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沒有提及孫權的原因,但其實孫權他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思想家。

稱帝最晚的孫權,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孫權劉備和曹操當中,孫權是稱帝最晚的一個,我們知道要稱帝之前一般都會要先稱王。但是在孫權的家族中,他們在名義上一直都是以漢臣自居的,這實際是限制孫權稱帝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從孫堅到孫策,再到最後的孫權。他們的冊封是由曹操,假借天子的名義進行冊封,但其實都是曹操一手辦理的。曹操第一個自稱為魏王,劉備也在三年之後自稱為漢中王。由於這個時候孫權還是有著一個漢臣的名義,他沒有辦法跟曹操和劉備相互競爭。曹丕在接替曹操之後,也順利的完成了稱王和稱帝的進程。就這樣一直到劉備稱帝後,將要去討伐吳國,使孫權被迫向曹丕俯首稱臣,從此脫離了漢臣的名義。曹丕也隨後封孫權為吳王。就這樣一直到曹丕去世之後,孫權才有底氣自行稱帝登基,與曹軍相對立。

可以見得,孫權是在同一時代曹操和劉備當中稱王稱帝最晚的一個。但我們就稱帝稱王的時間長短而言,孫權他在位的時間其實是最長的,他統治江東足足有53年,而且他相比於曹操和劉備活的年紀也是最大的,直到他71歲的時候他才去世。我們在反觀蜀吳三國存在的時間,我們會發現三國當中存在最久的其實是吳國,吳國將近存在了半個世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吳國才是三國當中最後的贏家。

謀劃的大戰略,足以和曹操諸葛亮媲美

曹操有一個大戰略就是成功統一天下的北方,諸葛亮的大戰略則是去實現隆中對。其實,孫權自己也在謀劃著與曹操和諸葛亮相互相媲美的大戰略,只不過是沒有完整的成功實施,因此不怎麼被我們所知曉。

在孫權的大戰略當中,第一部分是安置流民。

我們都知道,其實孫權的吳國建立的基礎是江東各大族的支持,又因為吳國的財政收入,其實是更多的來自於江東的普通百姓。因此,孫權在內政方面就想到了一個戰略來平衡各大家族和普通百姓之間的利益,從而提高國家的收入。這個方略就是孫權他設計了以名為丘的行政單位,來安置流民,組織統一的農業生產,讓他們直接受到政府的管理,這樣他們就不會被各大家族所掌握。可以說丘的這個內政策略不亞於屯田制度對魏國的意義。

第二個部分是,孫權要想將長江中游的地區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孫權在繼承他父兄的大業之後,就在魯肅的輔佐下立下占據長江,然後建立帝王的意圖。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孫權表面與劉備聯合,但是他暗地裡還是一直實行著自己的這條方針。最後孫權抓住了機會,掌握住了荊州,從此長江中游地區就牢牢的被孫權控制在手中。

第三個部分是,表面和蜀國較好,暗地裡聯繫遠在遼東的公孫淵。

在諸葛亮北伐曹魏的時候,孫權一直表面上與蜀國交好,但是暗地裡卻一直的與遼東建立關係,以此來牽制住魏國,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

第四個部分是,他想要交分天下從而問鼎中原。

在和蜀國建立同盟約定的時候,他對曹魏的領地進行了一個分割。這次分割的意圖孫權其實是想把整個東北地區變成吳國戰略基地,這樣吳國和蜀國的實力就會不相平衡,吳國會有機會實現統一天下。

從孫權的大戰略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能夠完整的構造出這麼一個宏偉的戰略,孫權其實是可以與曹操和諸葛亮媲美的思想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