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學習基礎: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機制

心電圖劉醫生 發佈 2020-01-07T07:41:55+00:00

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機理包括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動及觸發機制。1、自律性增高心室內的自律組織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纖維的自律性增高(4相自動除極斜率增高、膜電位減低或閾電位下移等),其頻率超過主導節律時,即成為主導心臟節律點,形成室性心動過速。

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機理包括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動及觸發機制。

1、自律性增高

心室內的自律組織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纖維的自律性增高(4相自動除極斜率增高、膜電位減低或閾電位下移等),其頻率超過主導節律時,即成為主導心臟節律點,形成室性心動過速。在病理情況下,如缺氧、缺血炎症等,原來無自律性的心室肌細胞,由於膜電位的降低可轉變為慢反應電位,而有了自律性,當其頻率超過主導節律,也可形成室性心動過速。

2、激動折返

這是室性心動過速最為常見的產生機制。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的病變心肌或瘢痕組織形成了折返的基質,即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存在的不應期相差較大的兩條或多條傳導徑路、同時某一徑路存在單向阻滯伴另一部位的傳導延緩等,導致兩條徑路的折返,而形成心動過速。心室內折返可發生在束支內、分支內、浦肯野纖維內和心室肌內等。

3、觸發活動

觸發活動產生於其前動作電位所觸發的膜電位振蕩,這種振蕩電位稱為後除極。當這些後除極達到閾電位時可產生一個動作電位,同樣地,這個動作電位可產生另一個後除極,如果這個後除極仍達閾電位時又能引起另個動作電位,這種起源於後除極的重複性活動被Cranefield命名為觸發活動( triggered activity)。換言之,觸發活動決不自發地產生,必須依賴於其前動作電位後除極的觸發,並認為由這個動作電位誘發出第一個達到閾電位的後除極是關鍵。後除極達到閾電位則可引起觸發性心律失常(期外收縮或心動過速),若未達閾電位則可長期靜止而不表現為臨床心律失常。


按照後除極發生的時相可分為早期後除極( 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 EAD發生在2或3動作電位復極相,)和延遲後除極( delayed after depolarization,DAD)則發生在完全復極之後的4位相)。前者如某些1QT綜合徵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後者如洋地黃中毒的室性心動過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