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護士街頭救人,反被質疑?

光明日報 發佈 2020-01-07T08:01:52+00:00

文|宗小寧近日,一則男孩心臟驟停、過路護士搶救成功的視頻在網絡中獲無數人點讚。事情發生在雲南昆明,一男孩在路上突然倒地,沒有呼吸心臟驟停。護士楊昆娥正好路過,立即跪地對其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經過近2分鐘的按壓後,男孩終於恢復心跳,隨後,男孩送醫,經治療已無大礙。

文|宗小寧


近日,一則男孩心臟驟停、過路護士搶救成功的視頻在網絡中獲無數人點讚。事情發生在雲南昆明,一男孩在路上突然倒地,沒有呼吸心臟驟停。護士楊昆娥正好路過,立即跪地對其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經過近2分鐘的按壓後,男孩終於恢復心跳,隨後,男孩送醫,經治療已無大礙。



然而事情並未到此結束。有同行質疑該護士的施救方法並不專業,相關話題還一度衝上熱搜。據報導,1月4日有微博認證為急救專業人士的帳號發聲,質疑護士的施救並不專業。他認為護士沒有判斷病人是否有反應有呼吸,現在急救不建議摸頸動脈,而是要看呼吸。護士救人的精神沒有問題,但是作為醫護人員,方法錯誤還是要指出的。


對此,有網友覺得作為醫務人員確實馬虎不得;也有人擔心,如此公開質疑,醫務人員更不敢隨便救人了。在某媒體發起的調查中,大部分網友表示女護士主動救人的行為值得點讚,同時,也有網友覺得急救知識還應進一步推廣學習。



首先,在沒有權威機構判定的情況下,護士的某些動作是否合規本身有待商榷。畢竟作為旁觀者我們沒有身處在那樣緊急的情況下,如果某些動作只是應急而為,如果現場沒有更好的急救條件,那麼這位護士的挺身而出一定是值得肯定的。醫生、護士在街上遇到突發緊急情況,進行急救行為的本身就是醫德與職業責任感的體現。如果未加客觀分析便過分苛責,未來他們在選擇是否挺身而出時是否會多些顧慮。


就像電影《中國機長》一樣,機長能臨危不亂將飛機安全著陸,本身就是一個奇蹟,甚至很難複製。就算飛行模擬器能模擬一百種可能更好的著陸方式,也很難保證危機發生當下那一刻時,機長在有條不紊的心理素質和經驗豐富的專業精神為前提下的本能反應,而這種反應才是能轉危為安的關鍵。所以無論是公眾還是專業醫生,我們也要對這個護士多一些寬容的精神。



從大眾的角度,醫生在場並願意救助讓公眾增加了對社會的信心,毋庸置疑是一件非常值得稱讚的事情。而從專業的角度,其他醫生的質疑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將其算作一個醫學急救案例,有專業的醫生對其進行分析和討論,可以發展急救知識的內容,擴大急救知識的普及面。講清楚急救中的注意事項,有其一定的公共意義。


醫生不同於普通人,他們具備專業知識,具備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所以,他們往往比常人承擔更普遍的社會責任。對於醫生而言,救助過程中的科學、嚴謹、專業,既是對病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如果因為專業知識不完備而造成對病人「誤傷」,醫生甚至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這是社會各方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也許,被救者不是每次都能有運氣碰到專業對口的醫生,醫生的施救也不是每次都能「起死回生」,但是施救者與被救者之間如果能建立起以專業知識為前提的信任關係,那麼社會上將會出現更多「吸尿醫生」或「吸痰護士」。救助行為的背後激發更多社會正能量。


在人們出行普遍、人員流動頻繁的今天,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醫生、護士等醫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偶遇突發疾病患者的情況。可以預見,隨著社會對此類事情的重視,相關的責任劃定將會更加規範,急救知識的專業性將會得到普及。提高患者治癒率的同時,也為醫生群體建立保護機制,緩解不必要的醫患矛盾,提升社會的安全感。


畢竟,生命無常,被救和施救不一定哪個先到來。我們期盼急救問題的規範化,是為他人,也是為自己。



內容:光明日報全媒體總編室

圖片:網絡

責編:王子墨

編輯:孫小婷 孫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