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這群練體操的才最能打,他們要是站出來葉問都要讓路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發佈 2020-01-07T08:29:57+00:00

中華武士會民國時期是武術迅速開展的時代,中華武士會、中央國術館等機構就誕生在民國時期,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國術大師也誕生在那個時代。但民國戰鬥力最強的群體卻不出自上述武術群體,民國最能打的傢伙都標榜自己是練體操的。


民國時期是武術迅速開展的時代,中華武士會、中央國術館等機構就誕生在民國時期,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國術大師也誕生在那個時代。但民國戰鬥力最強的群體卻不出自上述武術群體,民國最能打的傢伙都標榜自己是練體操的。

熱兵器時代士兵體能標準和冷兵器時代截然不同,不再把意量輸出作為重點,而是考核士兵的耐力、柔韌性、靈活性、協調性,因此英國、普魯士等國就開展了軍事體操教育(兵式體操)。軍事體操教育的內容和今天的體操比賽有很大的不同,不但包括單雙槓等體操比賽內容,還有持槍持劍體操(比如美國的花式槍操就是兵操的一種)。軍事體操教育在民國時期的教育中專門和普通體操進行了區分,它還有還有射擊訓練和小隊隊列訓練內容,是民國各個派別都承認的軍事普及訓練,也是當時各個軍校的必考內容。

軍事體操教育花費並不多,"每月僅需銀兩百餘兩,尚屬易辦",清朝在平定太平天國後廣泛招募洋教習在軍中推廣。清軍中推廣的體操早年以英式為主,天津水師學堂是主要推手,而同樣武備學堂則採取了德式軍事體操。甲午戰爭失敗後,日式軍事體操又成了清朝上下公認的強國之術。

同樣中國上萬名赴日留學生(1906年就有13000人)大多學習過軍事體操內容(清朝官員赴日考核時對留日學生的印象就是除了熟悉日語外,大多都練習過軍事體操),加快了軍事體操的推廣。日本軍校中還把軍事體操訓練教育放在第三位,僅次於日本語和三角函數教育,不光對日本未來的軍國主義精英嚴格要求,孫傳芳許崇智等人留學日本也在這方面下了苦功夫。日本的各個軍事小學甚至普通的中小學都廣泛開展了軍事體操教育,所以被留日學生當作是健康體魄提高全民軍事素質的捷徑(其實最簡單的原因就是留日學生中學霸很少,真正在日本重點大學學習的不到三十人)。

軍事體操教育洋氣,也被清朝官員看重,建立專門的體操學校就成了革命黨人培養軍事骨幹的方便做法,徐錫麟就利用軍事體操學校培養了不少革命骨幹。

最著名的體操學校是精武體操學校,精武門最早只是霍元甲養家餬口的工具,在農勁蓀、陳其美強勢加盟後,它就轉變成了精武體操學校,專門為同盟會培養軍事幹部。精武體操會的學習內容不但有傳統的武術,還有擊劍射擊等內容。不過這些都和霍元甲無關了,霍大俠在1910年9月14日去世,精武體操會正式招生是在1910年七月七日,因此精武體操會的成員其實都沒學過多少迷蹤拳,學習的重點是"混搭"傳統功夫(精武會傳統武術教學中其他拳種的老師較多,而且精武體操會並不限制學生學習,學生想學哪一種拳法都可以)和近代軍事技術的內容較多。

除了精武體操學會,大通師範學堂、雲南體操專修科、中國體操學會等都是推行軍事體操教育的重要推手。此外各個軍校更是把軍事體操教育當成教學的重中之重,朱德馮玉祥等名將都擅長軍事體操。在民國學習體操的人不但練過傳統功夫,還會射擊擊劍拼刺刀,更要命的是還有一大票軍警界的老鐵同窗,是傳統武行人士萬萬不能惹的存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