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筆法的「方」與「圓」

愙齋書法 發佈 2020-01-07T09:12:51+00:00

有些人寫圓筆,寫得很圓,象水珠一樣,俺說這不是圓筆,圓筆是一種勢,是意圓;有些人寫方筆,寫得很方,象刀刻一樣,俺說這也不是方筆,方筆是一種勢,是意方;側鋒也能寫得圓,中鋒也能寫得方,用筆知方才能之圓,知圓但未必能知方,待寫到一定的時候,無方無圓,無圓無方,自知方圓不是兩種不同的寫

學習書法,就要懂得筆法,筆法就是用筆方法,通俗地說,就是每一個筆畫的書寫方法。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方筆與圓筆同許多筆畫因素是相通的。圓筆可涉及逆入、中鋒、藏鋒、提筆、轉筆等;方筆可聯繫切入、側鋒、露鋒、頓筆、折筆等。由用筆之方圓,還直接體現出結構、體勢之方圓。因此,人們認為方、圓乃運筆之綱領。

書法之方、圓不能等同於同幾何形的方、圓。「方不中矩,圓不副規」(崔瑗《草書勢》)。它必須富有生氣,姿態多樣,不流於等齊劃一的裝飾味,避免過於規則的形式。正如阿恩海姆關於藝術品的論述:「在一件藝術品中,規則的形是很少被運用的,因為藝術品所要解釋的自然特徵就表現在多種力之間的複雜的作用上。如果藝術品過分強調秩序,同時又缺乏具有足夠活力的物質去排列,就必然導致一種僵化的結果。」書法亦然。如果過分追求均齊一致的方、圓,必然會導致呆板、單調、僵化的結果。

無論方筆、圓筆,都要給人以生動有力的審美感受。方筆之入不扁平刻板,圓入不臃腫呆滯,才是高手。方筆側重頓,圓筆傾向提。頓與提的不同方法使方筆與圓筆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特色。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從方筆圓筆與頓筆提筆的聯繫中說:「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中含、婉通、蕭散超逸,是圓筆的風貌;雄強、精密、凝整沉著,是方筆的勢態。

圓轉靈活流暢,富於動感;方折遒勁凝整,趨於靜態。以靜態為主的隸書、楷書,方筆、折筆是重要因素;靈活飄逸的行書、飛動奔放的草書則要化方為圓,化折為轉,如果方折過多,便「行」、「奔」不起來。《文心雕龍·定勢》云:「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轉。」這些論述從不同角度說明了方與圓、動與靜的對應關係。

人們品鑑草書時,多從圓筆流動的勢態進行把握。如評懷素草書「圓轉之妙,宛若有神」。品評篆書之美時,突出其圓的性質。豐坊《書訣》說:「大篆,結體於古文,而垂筆圓齊,蓋小篆之用從出。」倪濤《六藝之一錄》說;「篆書以清圓勁拔為高。」《書林藻鑒》錄何紹基語:「觀《泰山》二十九字古拓可珍,然欲淵源廓落,李陽冰圓活姿媚。」王澍《論書剩語》論篆書的審美原則說:「篆書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圓乃勁,瘦乃腴,參差乃整齊。三者失其一,奴書耳。」其中「圓」是首要的。孫過庭《書譜》中所謂「篆尚婉而通」,也是強調其婉轉圓能的審美特色。至於「瘦」在周秦與兩漢並不以此為尚,如《開母》及《禪國》等,皆以丰儀腴勝,至唐宋乃轉趨於瘦勁,成鐵線一路矣。

周代青銅器上的篆書銘文及大篆《石鼓文》可以看出由圓筆線條所展示的圓潤之美。方筆最明顯的書法莫如龍門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題記》,一橫一豎一點一捺都顯出稜角,顯示出雄健之美。青銅器中《天亡簋》及《盂鼎》也有同樣的風格。方筆圓筆不僅表現了不同的體態之美,而且還顯示了不同力感的力量之美。圓筆線條富有陰柔之氣,圓潤、秀逸中透出一股韌功;方筆線條富有陽剛之氣,方嚴凝重,峻健雄強。純圓筆的《瘞鶴銘》和純方筆的《始平公造像題記》一比便可以看出它們的不同力感。書法家能巧妙地運用方筆與圓筆抒發其內心情感以達其性意,是最好的狀態。此外,書法家能巧妙地將方筆與圓筆結合交替運用,又能在方中寓圓,圓里透方等,以顯示其所感受的情性,以顯作者的風采,更為難得。金文中的《天人銘》,隸中之《■閣頌》,真書中的《泰山金剛經》等,都是典範。

圓筆怎麼寫?方筆怎麼寫?有人說這簡單,圓筆用中鋒寫,方筆用側鋒寫,對嗎?

翻翻歷代書作,皆以圓筆具多,方筆極少,只有在北魏的一些墓誌刻石中,我們能見到極其純正的方筆,魏碑因此有圓魏和方魏之稱。因為是刻石,故有人對方魏大持懷疑,認為那不是書寫的原樣,稜角分明是刀刻所致,聽說啟功就對這種字體百思不解,認為根本無法用毛筆寫成;也有人認為書寫那些墓誌的民間工匠文化不高,用筆不講究,不按規矩,隨意造作所致;要說他們文化不高,這倒有可能,要說他們用筆不規矩,我否認,你看那筆道,清晰可辨,你看那用筆,多麼周密多麼細微,你看那結體,多麼嚴謹多麼用心,自南北朝到今天,多少年了?誰能寫得這模樣?我認為,那些人有些寫得並不比二王差。

也有人認為那些方方正正的稜角能用毛筆寫成,我曾經看過,多是起筆收筆都畫三角形,連畫帶補,這哪叫寫字啊?有造字的嫌疑,寫得快絕對不行,儘管能寫出楷書,但一到行書里,就有不是帶不過去就是不消化的弊端。那些方方正正的稜角,到底能不能用毛筆寫成呢?可以這麼說,一筆寫成還是能夠做到的!

練圓筆要結合寫方筆,練方筆要結合寫圓筆,知方才能知圓,知圓才能知方,知圓而不知方容易油滑,知方而不知圓亦容易呆滯。但方筆圓筆基本功不宜同時去練,容易相悖。有些人寫圓筆,寫得很圓,象水珠一樣,俺說這不是圓筆,圓筆是一種勢,是意圓;有些人寫方筆,寫得很方,象刀刻一樣,俺說這也不是方筆,方筆是一種勢,是意方;側鋒也能寫得圓,中鋒也能寫得方,用筆知方才能之圓,知圓但未必能知方,待寫到一定的時候,無方無圓,無圓無方,自知方圓不是兩種不同的寫法,所謂「筆方而意圓,體方而勢圓」,正是如此。

學魏碑的人很多,從魏碑里走出來的我認為有兩個人最成功,一個是于右任,一個是趙之謙。趙之謙生得先起步早,魏碑寫得流利寫得快,但于右任跑得更快,漸漸地趕上來了。於和趙在用筆技法上正好是相反的;于右任寫得拙,是大拙,於大拙中見巧,他這種拙之前無人能做到,拙得發愚發愣發獃,氣勢宏大以至虛無;趙之謙寫得巧,是大巧,每一筆都是取巧用筆,因此他的字每一筆劃結構看起來看起來都是讓人嘆為觀止的,他這種寫法之前也無人去做,或者說無人敢做,巧得俊態盡出,婀娜多姿;于右任於方魏圓魏中破土而出,走向行草,自由無束,渾然無跡,這一點沒有人能做到,趙之謙可能太過使巧,所以他在行草方面不免有些許尷尬,後來人學他也沒發現有學會的,投機取巧真是不容易!

請欣賞文徵明的行書《悟陽子詩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