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2萬里,13427箱故宮文物,一群人暗暗發誓:「人在文物在」

清風明月逍遙客 發佈 2020-01-22T09:47:24+00:00

1925年10月10日,它改名成故宮博物院,開始對外開放。據說,故宮博物院,屬於每個中國人。它們完好地躺在今天的故宮裡,供我們每一個人參觀。

臨行前,他的妻子問他,「我們要去哪?」

吳瀛沉默了許久,說了句,「我也不知道」。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卡車車隊上裝的,是從故宮清點出來的2000箱珍貴文物。

坦白來說,這是一件很「蠢」的事情。

這些文物,日本人覬覦已久。帶著它們,一定會受到日本人的追殺。說是轉移,實則是逃亡。

而且,故宮又是誰的呢?

在21年前,它還叫紫禁城,屬於愛新覺羅·溥儀。

但很明顯,溥儀沒把它當成自家的——他用「賞賜」的名義,把故宮的珍寶交給弟弟溥傑,讓他賣了換錢。

1925年10月10日,它改名成故宮博物院,開始對外開放。

據說,故宮博物院,屬於每個中國人。可這話,誰又相信,誰又會為了那堆死物,白白搭上性命。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但有人,這麼做了。

這是一場沒有目的地的逃亡,這是一場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轉移。

那是一場註定艱難的旅途。

13427箱文物,後面是失去的家園和飛機大炮的圍追堵截,前方呢?沒有人知道前方是哪裡,故宮的院長也不知道。

但前方可能會有什麼呢?

那是戰火紛紛的時期,前方可能會有日軍的飛機大炮;

那是民不聊生的民國,前方可能會有等待劫寶的土匪;

那是一個寒冷的2月,前方可能會有大雪紛紛;

那是未知的旅途,前方可能會是風餐露宿的曠野;

那是相對安全但無比潮濕的南方,前方可能會有白蟻和鼠患…

他們運的可是文物啊,出了任何一點問題,那些跨越千年的文物,歷經無數人的努力保留下來的文化符號,都有可能會在他們的手上,毀於一旦。

他們一群文人能做的是什麼呢?好好地打包。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聽起來我像是在開玩笑對吧,但這一步真的是重中之重。

大家都有搬家的經歷吧,你就算從你住的地方,順著柏油馬路平緩地搬到隔壁小區,草草地打包裝箱,一輛中型貨車的家當,你可能要打包上一整天。

但他們打包的可是文物啊,那裡面有易碎的唐代瓷器,會破的宋代書畫,還有印著中國最早石刻詩文的石鼓。

那石鼓出土於唐代,距離專家們打包文物的此刻,已經1300年了。

每面重達1噸多,有足足10面,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

這1300年里,有多少人保護過它們,我們不得而知;但那一天,交在了那群學者手上。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由於往年的戰亂,再加上時間的摧殘,上面的石皮早已經開始脫落。原本的718個字,只剩下327個了。

這些文字稍一碰撞,就極有可能被損壞,但這些石鼓真正的價值,就是上面的文字。

為了讓文字完好無損,專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

拿極薄極軟的棉紙蘸水浸濕蒙在石鼓上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又拿鑷子將濕潤的綿紙塞進石鼓的裂縫裡,以防壓壞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為了避免撞壞,他們拿棉花把石鼓一層層包裹起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然後,拿厚綿紙裱糊妥帖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再拿細麻繩一圈圈纏繞,捆起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來棉被將石鼓完全包裹起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然後,再用粗麻繩紮緊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接著,才能打包裝箱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13427箱文物,他們幾乎都是這麼層層打包的。即使沒有棉被,他們至少也會放上紙、棉花、稻草和木箱,有的甚至還會在木箱子外面套一個鐵盒子。

因為實在是太重要了,所有文物全都是由故宮裡的文物專家、老職工,以及當時的故宮領導一件一件親手包裝的。

每一件文物,他們都會登記造冊後再裝箱,每一箱上面,都寫上了編號。

單單是打包,他們就花了接近一年的時間。

因為他們要保證,不僅是在南方潮濕的天氣里,而是無論是翻車,還是進水,13427箱文物都要完好無損。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地搬家——文物們的搬家。

這段旅途就像吳瀛說的那樣,沒有目的地。

他們原本準備去南京,但他們走的太急了,南京根本沒有地方放。

大家只好把文物運到上海,等到南京朝天宮的庫房建好,才運到南京去。

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只是,他們並沒有在南京待多久。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淪陷,故宮文物危在旦夕

大家決定,把文物兵分三路,進行西遷。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第一隊80箱文物,由那志良帶隊走「南線」,這批文物雖然少,卻極其珍貴,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吳道子的《鍾馗打鬼圖》都在其中;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第二隊7286箱文物,走「北線」,經鄭州、西安往西;

第三隊9369箱文物,由歐陽道達、馬衡等帶隊走「中線」。

誰也不知道具體要走哪裡,因為他們的路線,是由敵人的飛機和炮彈決定的。

只不過,第三批「中線」文物,乘著英國「黃埔號」輪船,剛剛駛離碼頭的第4天,南京就淪陷了。

日軍進入了原本存放故宮文物的朝天宮,將文物洗劫一空,連朝天宮屋脊上的裝飾物「鴟吻」都被他們拆下來占為己有;國學圖書館的檔案和圖書也被掠走或燒毀。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然後,就是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所幸的是,這批文物,也就是我們的文化命脈保住了。

但危險還在前面。

南線的文物到長沙時,原本放在嶽麓書院,後來他們決定在嶽麓山下鑿洞存放文物。

幾周後,山洞鑿好了。馬衡卻突然接到密電,日軍即將大規模轟炸長沙。

他們立即組織人手,把文物向貴州轉移。

他們剛走沒多久,多架日本飛機就俯衝下來,湖南大學圖書館瞬間被夷為平地。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除了戰火,其他的災禍也不斷。

北線所走的路是最艱險的一隊,他們需要途徑鄭州,到西安、寶雞,需要翻越莽莽秦嶺,才能南下到廣元、成都。

他們到達秦嶺的時候,正是寒冬,茫茫大雪封路,他們運送著7286箱文物,邊走邊打滑。

車隊中,一輛車的「拉杆」突然斷裂,車輛瞬間失控,朝一棵大樹撞去,裝有文物的幾個大箱子立即飛出車外。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工作人員趕緊下車檢查,這幾個箱子裡裝的,正是刻著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的石鼓,每個重1噸多,所幸工作人員打包的好,石鼓並未損毀。

但還要裝到車上去啊。這些極少接觸體力活的故宮文物專家們,一個個繩拉肩扛,把重達一噸的石鼓,硬生生弄到了車上。這花了他們整整一天的時間。

還有一次,第三隊的文物途徑綿陽時,必經的一座橋樑正在修建。於是,人們在橋旁搭了一座便橋,讓運送文物的車輛通過。

一輛車子通過便橋時,卻不小心翻了下去。

幸運的是,橋不高,文物沒有摔壞;河床是乾涸的,文物也沒有浸濕。

但也並不總是這麼幸運,1939年,文物從重慶沿水路運往樂山。

但是長江的豐水期太短了,他們想盡了辦法,也只僱傭到了11艘木船。為了保證文物順利過去,他們只能白天黑夜連軸轉地搬運。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故宮職員朱學侃到船上去裝運,由於夜色太黑,朱學侃沒有注意到已經打開的艙蓋,一腳踩空,墜入艙底,重傷身亡。

這是為文物南遷,犧牲的第一個人。

走之前,他們大部分人都曾暗暗發誓:人在文物在。

他們真的不辱使命,有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終於把文物全部安全運達四川樂山峨眉一帶。

從1933年到1947年,這場中國文物的長征,花了足足14年的時間,跨越了20000里,在山河破碎的中國,在無數人犧牲的年代,它們躲過了日軍的轟炸,躲過了無數場天災人禍。

13427箱又64包文物,幾乎完好無損。

1958年,在離京長達25年後,最後一批文物終於完好抵達北京。

它們完好地躺在今天的故宮裡,供我們每一個人參觀。

很少有人知道,這些安安靜靜的文物背後,還有那麽一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