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窯遺址撿到的瓷器,並不認識,專家看後立即定為國寶文物

小珏說歷史 發佈 2020-01-22T09:49:36+00:00

不光老農不認識它是什麼,就是帶回家中,給當地的村民看,也說不出所以然。原來,它是是文房用品,叫做硯滴,又稱水滴、書滴,主要是為了儲存磨墨所用的硯水。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時,有一位浙江老農在龍泉上嚴兒古窯址遺址尋覓的時候,突然找到了一件外形獨特的瓷器。它全身上下都是晶瑩剔透的,但卻非常古怪。不光老農不認識它是什麼,就是帶回家中,給當地的村民看,也說不出所以然。最後,他向國家獻寶,將其捐獻給文物部門。

接收它的是浙江博物館,專家一眼看到它,就說出了它的用途。原來,它是是文房用品,叫做硯滴,又稱水滴、書滴,主要是為了儲存磨墨所用的硯水。清末民初文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曾經記載:

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日滴,不名曰盂。

如果按照現在的收藏觀念來看,文房器具確實要比日用的鍋碗瓢盆珍貴,但更令人驚訝的是,它居然還被專家認定為一級文物。此後,藏品豐富的浙江博物館,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而且還是鎮館之寶之一。

這就讓很多人不理解了,瓷器是中國最富盛名的特產,歷代以來名詞薈萃,數不勝數。瓷器也是中國最多的文物,因此定級就非常嚴格。一般來說,瓷器要躋身於一級文物,要麼出自名窯官窯,要麼得到皇家的認可和收藏,要麼是名家的舊藏,流傳有序。這件硯滴雖然來自龍泉古窯,但畢竟只是民窯,而且並沒有送入宮中或者被人收藏。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被扔棄的「窯底貨」,那為什麼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

我們還是回到器物本身,才能發現它的價值所在。一般來說,硯滴雖然有著實用價值,但更多的是賞玩品。閒情雅致的文人們,將它做成蛙、兔、龜等各種形狀,有點類似於茶寵。這種獨特的器物,在宋元時期興起,本身就以龍泉窯最為出名。龍泉窯在製作實用器物的水平上已步入下坡路,但在製作文房器上卻有著很大的知名度。

而且,這件硯滴確實造型新穎,別具一格。它是以一艘小船為主體造型的,做工相當精緻。雖然只是一葉扁舟,但結構一應俱全,不差分毫。而且,就在這方寸之地上,還安排了三個人物。其中船夫在船艙之外,披著蓑衣,攀援著準備取回斗笠。船艙之內的兩人,則悠然自得地品茗。這三人在一起,組成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奇特景象。

根據實地了解和經驗判斷,專家將這件文物定名為元龍泉窯舟形硯滴。當時的硯滴,雖然百花齊放,不光做成動物形狀,而且還有俑形、童子牧牛形等等,但這種船形的並不多見。這應該與當時當地的風土人情,有著密切的聯繫,也成為了我們窺見那段歷史風貌的依據之一。

這件硯滴的胎質非常細膩光潤,即使深藏幾百年,依然明麗動人。它的釉層肥厚,釉色鮮艷,彷佛就是一件水晶般綺麗無比。儘管它的「出身」寒微,比不得宮廷舊藏,名家手筆,但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是難得一件的佳品,自然也有資格躋身於國寶文物的行列。

如果您有幸去浙江博物館參觀,一定要去看看這件藏品,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的享受和文化知識的薰陶,更是對那些專家慧眼識珠的感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