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焦土之城——緘默不復存在,將名字刻在向陽處(一)

姍姍很貪睡 發佈 2020-01-07T11:38:20+00:00

初識這部電影是2010年的倫理課堂,難得的一部將在場同學整體調動的一部影片,觀影結束大家狀態近乎一致,是沉痛的窒息和良久的沉默,那種狀態我至今難忘。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薦過這部影片,如今我想正式介紹她——焦土之城。

初識這部電影是2010年的倫理課堂,難得的一部將在場同學整體調動的一部影片,觀影結束大家狀態近乎一致,是沉痛的窒息和良久的沉默,那種狀態我至今難忘。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薦過這部影片,如今我想正式介紹她——焦土之城。

焦土之城以極端民族主義的宗教衝突為背景,通過懸疑式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一個極具戲劇化的推理「尋親」故事,塑造了一個現代背景下的「俄狄浦斯」悲劇故事。

影片以敘述母親醫囑開篇,母親納娃瑪文生前將遺囑交與自己的老朋友兼上司勒貝保管,並委託老朋友向自己的龍鳳胎兒女宣布自己的遺願。

母親的遺願很特別。

首先,裸體下葬,臉朝下背對世界;

其次,母親留了一封信給女兒珍,讓她去尋找自己的父親;留了一封信給兒子西蒙,讓他去尋找自己的哥哥。還有一封信件給兄妹二人,當他們找到自己對應的收信人時,才能打開;

最後,當所有誓言得以遵守時,再將石頭壓在墳上,將名字刻於向陽處。

母親給兒女留下的僅有線索:一條十字架項鍊和一本護照。兄妹二人一頭霧水,且兒子西蒙一時難以接受,與妹妹爭吵一番,表示對母親的遺願無法理解。

女兒珍內心極為掙扎,導師告訴珍「對無法避免的事存疑才是荒謬」唯有找出真相,內心才能得以安寧,珍最終得到導師的開導,決定一探究竟。


珍回憶母親生前突然的離奇病態,母親突然在游泳池邊發病,從此一言不發一病不起。珍整理了並不明朗的思路,帶上母親留下的寥寥線索,踏上探索之旅。

故事回顧到母親納娃年少時,身為基督教的納娃與回教小伙子相愛,並試圖私奔。當時基督教極端分子猖獗,宗教衝突爆發在即,納娃的哥哥被極端主義情緒點燃,認為納娃與中東難民戀愛是背叛了信仰,背叛了家族,開槍射殺了納娃的愛人,並險些殺死了納娃。他們的奶奶出面及時制止了悲劇上演。

納娃向奶奶坦白,自己已經懷有身孕,奶奶心疼地斥責納娃。

但奶奶仍然堅持讓納娃將孩子生下來,並鼓勵她外出求學。

影片多次借用宗教性極強的畫面對比,突出表現極端民族主義引發的宗教衝突形成的緊張氣氛

片中反覆出現十字架項鍊,在得知納娃未婚先孕時,作為基督教徒的納娃奶奶手握十字架項鍊,既表現納娃怒而不爭的複雜心態,又展現了老人與心內信仰情懷的痛苦博弈。


隨後嬰兒降生,是個男孩,但這個「不光彩」的嬰孩註定無法與母親相依,嬰兒被連夜送出,奶奶給嬰兒腳部標註了記號,儘管母子相認時希望極為渺茫,但對納娃卻是一種寄託。



納娃聽從奶奶的建議,去他鄉讀書學習,但宗教衝突進展至白熱化。納娃在求學期間與親戚一同通過文字傳播愛與和平,但最終學校受到戰爭影響而關閉,那一刻納娃初次意識到文明的呼籲顯得蒼白無力。

納娃擔心自己失散的兒子,前往孤兒院尋子。不幸的是,唯一收留男嬰的孤兒院已被炸毀。基督教極端分子挑起事端,肆意殘害中東回教,難民流離失所。以占西丁為首的回教復仇陣營炸毀了基督教幼兒園,孩子們不知蹤影。


納娃悲痛不已,決定前往德雷薩尋找不知生死的兒子。

納娃摘下十字架項鍊,裝扮成伊斯蘭信徒,搭乘難民的車前往德雷薩。善良的司機同意讓她上車,但最後全車卻被基督教極端主義殘忍殺害,納娃在緊要關頭向暴徒伸出手臂舉著自己的十字架項鍊,呼喊坦白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才得以活命。

這條項鍊是信仰的圖騰,更是對片中基督教極端民族主義的莫大諷刺。

納娃緊要關頭,試圖救下一名女童,但最終未能成功,女童連同一車乘客均被極端分子殺害。

目睹暴徒種種行徑後,愛人慘遭殺害、兒子下落不明讓納娃對極端暴徒深惡痛絕。納娃毅然勇敢地站到了基督教極端暴徒的對立面,她成為了一名戰士,加入了回教的復仇戰營,她決定用報復的手段讓極端主義自食惡果。納娃負責執行刺殺極端主義頭目的危險任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