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劉邦戰勝項羽,便明白:不談利益,只扯淡的老闆,長久不了

千年文史 發佈 2020-01-07T11:39:04+00:00

漢高祖劉邦可謂是歷史上最真實的帝王,大概因為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比較純粹——記錄下一家之言。梁啓超曾說:二十四史非史,二十四姓之家譜也。話雖有失偏頗,卻也有一定的道理。翻開二十四任意一部,開國君王總是「英明神武」、「身手不凡」,最後能建國,似乎完全是帝王一人之力。

漢高祖劉邦可謂是歷史上最真實的帝王,大概因為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比較純粹——記錄下一家之言。梁啓超曾說:二十四史非史,二十四姓之家譜也。話雖有失偏頗,卻也有一定的道理。

翻開二十四任意一部,開國君王總是「英明神武」、「身手不凡」,最後能建國,似乎完全是帝王一人之力。蓋因為尊者諱,將不利的形象從中剔除。後朝修前朝史,黑得最多的僅是後代君主罷了。


說起劉邦,不少人總是一臉的不屑:這樣品格低劣的人,也能成為一國之君,國號還成了民族的稱呼?劉邦的成功有偶然,但必然因素更多,其中一點就是人夠大度。

《史記》稱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這點是劉邦最後能成功的至關重要的一點。普通人小氣,交不到朋友,君王小氣,找不到幫手。


雖說不少人是為了理想,才從事某一行業,但更多的人是為了追求更優質的生活,沒有利益(正常的利益)驅動,人便會如同死水一般,缺了生機。

項羽這人勇則勇、猛則猛,卻是一個極端自我的人,這樣的人容不得別人反駁,他能接受你的建議,僅僅因為他也這麼想,若倆人意見相左,他百分百無視你。


劉邦手下文臣有蕭何、張良、陳平、酈食其,武將有韓信、曹參、周勃,更別說那些叫不上名字的人了(功臣表有8個異姓王、139個侯)。項羽呢,不過龍且、鍾離昧、范增寥寥幾人而已。

韓信、陳平都是自楚營轉入漢營的,還不是因為沒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嗎?韓、陳二人是為了封侯拜相,還是為了榮華富貴,也許二者兼而有之吧,有時候這兩點沒法區分。


在項羽那裡滿足不了,只能改換門庭,試試劉邦。韓信在劉邦手裡混成楚王,雖然下場不怎麼好,起碼在史書上留下姓名。

陳平不僅青史留名,更是做了幾年丞相,在漢朝權力巔峰過了把癮。若他倆仍留在項羽身邊,恐怕說不定會死在垓下之圍,哪怕沒死,也不會有什麼作為了。

韓信、陳平的成功,源於劉邦的不吝賞賜。在劉邦手下,只有有才、有功,往往會得到不錯的待遇。酈食其是秦末最有名的說客,靠一張嘴為自己換來封侯的功勳。

酈食其初次拜見劉邦,已經是60歲的垂垂老朽。劉邦並沒有因為他年老而輕視,酈食其建議劉邦用計拿下陳留,劉邦也果斷採用,成功後賜予酈食其「廣野君」稱號。

換了項羽,恐怕會一路莽過去,直接用兵推平陳留,也就沒了酈食其的用武之地,沒有功便不能封侯,換句話說項羽堵死了其他人的升遷渠道。打仗不就是為了用功換富貴麼。


跟項羽打天下,個人的「意義」得不到體現,個人「價值」沒了作用,他的手下難免失去進取心,另投他人或許是個不錯的出路。

項羽從來沒有認清「自己需求」和「他人需求」之間的區別,總是將「自己需求」當成所有的需求,跟著我干就好,至於其他的,別想那麼多。

劉邦起於微末,知道世事艱辛,每個人活著都不容易。曹參作戰勇猛,「身被七十創」為的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劉邦的皇帝夢?雖不願用惡意揣摩他人,但人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理想主義者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出於某種目的,劉邦將蕭何定為功勞第一,曹參:「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位居第二。

名分上有所差別,實際利益卻不少,曹參的食邑有一萬六百三十戶,這是實打實的利益,有利於子孫後代的東西。蕭何的子孫、曹參的後代,得以延續千年,靠的就是這些食邑。

劉邦的這一手,三國劉備也想學一學。打下成都後,劉備首先想的便是大賞群臣,用土地、莊園拉攏諸將,可這一打算被趙雲破壞了。

究竟是劉備捨不得賞賜,與趙雲唱的雙簧,還是趙雲自己的注意,除非劉備、趙雲再生,否則誰也搞不清楚。不過說明一個道理,君主得大方,至少得作出大方的樣子。

劉備僅僅學個皮毛,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也有人說劉邦真,劉備假。或許最後僅僅占據蜀地一州,劉備便是少了劉邦這種大度吧。

武將文臣是劉邦集團的管理層,或者也可以說是大漢的股東,而普通大眾便是基層。對這些基層員工,劉邦用「約法三章」來拉攏——你們的利益不會變差,只會更好。


項羽怎麼做呢?一個字——屠。凡是反叛、抵抗的城池,項羽攻破後,對普通老百姓也沒有留手,怎麼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擁戴?沒了基層員工,哪怕帶著一票牛批的謀臣猛將,也沒法運轉整個霸王勢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老百姓便是那個「米」,想讓自己勢力紅紅火火的發展,老百姓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那一環。

劉邦善待百姓,百姓自然願意跟著劉邦走,項羽暴虐百姓,百姓沒有選擇,會暫時屈服霸王,可一旦劉邦打來,肯定望風而降——霸王虐待我們,還指望我們為他賣命?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真不是騙人的。沒了基層支持,任何朝代都長久不了。現在常說「雙贏」,殊不知早在2000年前,劉邦便明白其中道理——滿足彼此需求,漢朝方能長久!

我們取得近代的勝利,不就因為代表了基層的百姓利益麼?蔣無事普通百姓,終究被百姓推翻,歷史一直在重複,只是主人公換了。直到70年前,這一切才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