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諸侯之間的矛盾:需要換個思維、換個角度才能解決

小雍當藝 發佈 2020-01-07T12:15:10+00:00

本文的第一個歷史事件,主要講述楚國預測到西周可能會挑撥東周和楚國,從而破壞兩國的關係,於是提前做好應對策略,即與東周講和,以預防不必要矛盾的發生。第二個事件主要講韓國向東周討要罪臣,東周君通過逆向思維,將表面上看似壞事的事件轉化為化解與韓國矛盾的事件。

本文的第一個歷史事件,主要講述楚國預測到西周可能會挑撥東周和楚國,從而破壞兩國的關係,於是提前做好應對策略,即與東周講和,以預防不必要矛盾的發生。第二個事件主要講韓國向東周討要罪臣,東周君通過逆向思維,將表面上看似壞事的事件轉化為化解與韓國矛盾的事件。

第一個歷史事件發生在公元前307年,楚國大臣昭翦和東周的關係不好。所以一直考慮如何化解與東周的這種關係。此時,有人像昭翦獻計說:西周和東周水火不容,彼此之間互相排斥,非要爭個勝負。我通過其它渠道聽到一些消息,西周可能會安排刺客刺殺你,事件成功後,再把這個罪名嫁禍給東周,以此來惡化東周和楚國的關係,這樣西周就可以漁翁得利了。

楚臣昭翦一聽,他表示十分地贊同說:「我確實是很害怕西周這樣做,可是我也怕東周真的派殺手來刺殺我,如此一來,無論是哪個國家安排刺客來刺殺我。楚國都會和他們的關係惡化。昭翦的謀士提出了解決方案,昭翦主動去和東周講和。這樣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都無法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來破壞與楚國的關係。昭翦依計而行,當然事件得以圓滿解決。

事件二:公元前371年,韓臣嚴遂殺了韓相俠累,陽豎也參與到了這個事件中。事情發生後,陽豎開始逃亡,經過東周。東周當時不知道陽豎是個逃犯,因而收留他住了十四天。在陽豎離開的時候,還用了四匹馬拉的車子送了他一程。韓王知道後大怒,立即派人來責問東周君。

東周君因為此事感到非常不安,惶恐不得終日。這時有大臣對東周君說:「你就直截了當地、毫不隱諱地對韓國的使臣說:『我本來是知道陽豎參與了嚴遂的謀殺事件的,所以我把他留了十四天,等待貴國的指示。我們國小力量弱,怎麼敢違背貴國的意願,接納殺人的兇犯呢?可是,貴國使臣又不來,所以我就只能把他給放走了。這樣我們就不必要擔驚受怕了」。

這兩個事件最有意思的是,兩者都傳遞一個觀點:思維影響大局。第一件歷史事件中,當楚臣昭翦發現三國關係處於一種迷離的狀態,東周和西周有任何一方想要刺殺自己,楚國都會處於不利地位。在這個事情裡面,其實最本質的就是主動和東周講和,把隱患根除,那麼無論西周想要嫁禍,還是東周真的想要刺殺,這些事情都不需要擔心了。所以從大局出發,從最根本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之路,才是大道。

第二個歷史事中:東周君在知道收留的客人就是來自韓的逃犯陽豎後,就加倍感到不安。是因為他只站在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也就不能從其他角度,例如在收留陽豎這個做法上,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口。思維決定存在。當突然有人告訴東周君:你可以對韓國使臣直言相告:我收留逃犯,其實是想要等你來,然後將逃犯親自交給你的,可是你遲遲不來,人我也留不住了,只能放他離開。這才使東周君煥然大悟,採用大臣的這個意見照樣能解決問題。

反觀當今,很多人在創業或工作中遇到很多紛亂嘈雜的問題,但都只能看到表面原因,只能找出產生問題的最直接原因。當然也就不會仔細分析其中更深層的原因,如此這般,就算在努力,所取得的結果也不盡人意,然而,有時人們看的往往是一個任務的結果,故只有最快、最有效率地去解決問題,才能讓人滿意。同時,如果一個問題,你百思不得其答案,不如換一個角度,也許你就能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其它途徑。

以上歷史事件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很多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多思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才能找到最佳的方式將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徹底解決另外,所謂的好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表面上好的事情,可能會取得糟糕的結果,反之,糟糕的事情,只要我們抓住解決重點,也可能化險為夷。你覺得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