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家長「教育焦慮」:小升初取消考試,為什麼還是高興不起來?

成都名校 發佈 2020-01-02T13:01:34+00:00

2019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做好2019 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所有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要嚴格遵守義務教育免試入學規定。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中學都不能再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學生了。這一舉措,無疑降低了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學習壓力。

2019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做好2019 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所有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要嚴格遵守義務教育免試入學規定。


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中學都不能再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學生了。這一舉措,無疑降低了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學習壓力。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中國的小學生家長從此告別焦慮了呢?

一、80%的中國家長集體「教育焦慮」

教育焦慮,是中國家長集體患上的「現代病」。

這種焦慮具體表現在: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邊,生怕他浪費時間;常常忍不住一遍遍問孩子考了多少分;一聽到孩子沒考好就忍不住發脾氣;有時變得比往常更嚴厲,說話偏激,有時變得比往常更親切,連自己都覺得不自然;聽說孩子要測驗考試,自己便坐立不安,覺得壓力比孩子還大,卻要裝得若無其事;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他......

輕度的焦慮,有利於人們高效生活,但重度焦慮就是一種病態。弗洛伊德指出,「人類的焦慮情緒是可以病變的,也就是『神經病的焦慮』。焦慮作為一種情緒,在特定條件下有可能轉化為病態,這種病態就是當代臨床心理學中的重要類型——焦慮神經症。」

2018年6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87%的家長表示自己有過「焦慮」,其中,20%左右的家長「中度焦慮」,7%左右的家長「嚴重焦慮」。


二、小升初不考試了,家長為什麼還焦慮

為了緩解中國家長的焦慮,讓國內更大多數的孩子可以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我國多次調整教育政策,但總是無濟於事。這次調整後,同樣沒能緩解家長們的焦慮。

焦慮一:不讓考試了,該怎麼進入優質民辦初中?

家住南寧的王婷有一個12歲的兒子,為了孩子的小升初,她已經失眠了整整兩周。

「你知道南寧去年中考平均分前20名的排名情況是怎樣的嗎?」她熟練地打開微信收藏夾,打開一個表格:「你看,排名前五的全是私立學校,排名第一的私立學校優秀率達89.6%,而排名最前的公立學校才68.3%!」

她指著螢幕上的數字,語氣急促起來:「上不了好的初中,怎麼考得上重點高中,上不了重點高中,考上985、211大學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了!」

為此,王婷一心想著讓兒子能進入一所好的私立學校。但今年私立學校也不讓考試了,王婷非常焦慮:難道真的要讓兒子劃片去片區里的學校,從此任其「命運的擺弄」?


焦慮二:不讓筆試了,面試會考啥?

「公辦不擇校,擇校找民辦。」民辦學校通常以搖號的方式去學生進行篩選,但在搖號前,不少優質的民辦學校會設置自己學校的相應條件。諸如:舞蹈、鋼琴、作文、奧數等比賽的證書、三好學生、班幹部經歷等。

為此,不少家長為了獲取這樣的搖號資格,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卯足了勁兒讓孩子從基本功做起,獲取各類證書,以方便後期可以獲取更多搖號資格。

相對於筆試,面試更讓家長焦慮。因為,筆試只要努力複習,不斷刷題,總是可以提高的,起碼有一張看得見的卷子吧。但對於面試,沒有哪個家長心裡有底。

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面試中有很好的表現,家長們不僅要給孩子進行語數外的補習,還要去參加專門的面試培訓班,有些甚至還有綜合課程的補習,以免面試中會問到一些知識性的提問。

即便準備地萬無一失,家長仍然不會放心,因為面試比筆試不確定的人為因素實在太多了。


焦慮三:電腦派位,命運任人安排?

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特意買了高價學區房,但片區範圍經常變動,不確定很大,而且一旦進行電腦派位,學區房也無濟於事,只能就近片區選擇公辦學校。

小升初,是孩子人生中的又一岔路口,每個家長都卯足了勁兒希望孩子不要在「跑道」上吃虧。沒輸在起跑線上,卻輸在了跑道上,豈不是可惜?為了這個目的,家長們寧願放下面子去托關係、找門路、砸錢報班,拼盡全力讓孩子進入一所好的初中。小升初,不僅考驗著學生的能力,更考驗著家長的經濟實力和社交能力,拼爹遊戲從小學,乃至幼兒園就開始了。


三、家長該如何克服焦慮

毫無疑問,小升初,已經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在這個戰場上拼殺的不僅有學生,還有家長。而焦慮的家長,無疑為學生增添了一層新的壓力。

成都的馮成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自從進入六年級,早上叫醒他起床的就是英語單詞,連刷著牙,父母都給他打開單放機聽;晚上放學就去上輔導班,上完輔導班回家寫作業;連吃晚飯的時候,飯桌上談論的都是小升初話題。

有一天晚上,他回到家,感覺胸悶、頭暈、透不過氣,作業寫著寫著就沒了知覺。

送去醫院,醫生檢查不出任何問題。詢問家裡的情況後,醫生告知家長:「你們給孩子壓力太大了,孩子心理承受不住了。」

這件事雖然是個例,但家長的焦慮已經給成長中的孩子或多或少造成了壓力,同時,家長對名校的追逐和望子成龍的心理從某種程度上,也助長了小升初形勢的惡化。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克服對孩子教育上的焦慮呢?

1、正視教育的全部動機:我為什麼會產生「教育焦慮」?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動機一般分為「本能動機」和「道德動機」:

「本能動機」,是指出於父母愛的本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活潑、快樂地成長。

「道德動機」,是指出於責任去孩子進行要求,希望他將來可以成為一名成功的、富有的、擁有社會地位的人。

在這兩種動機的驅使下,既有愛的因素,又有自身對名譽、財富、聲望等的追求。

家長要正視自己對子女的完整的教育動機,控制自身對教育的焦慮,把對孩子的教育施壓處於一種可以控制的範圍內,不要超過限度,激化親子矛盾,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第二、 重新審視教育目的:我想要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當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不少父母欣喜地孩子抱在懷裡,親著他的小臉,在心裡默默許下願望:「我希望他此生健康快樂平安。」

健康、快樂、平安,是很多父母最真實、最初心的教育目的。

但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不少70後、80後,在經歷了一系列大的人生變動中,感受到了職場危機、中年危機、人事變遷,逐漸將自身的危機轉化為對孩子教育上的焦慮。

小升初家長的焦慮狀況集中發生在中產階級當中,在大中城市尤為明顯,以城市高學歷高收入女性家長最為突出。

此時,家長應不斷提醒自己:我到底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我自己的孩子是否接受我這樣的人生規劃?我對孩子現有的教育方式是否偏離了我最初的初心?

第三、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期加速跑。

小升初很重要,但長期的學習習慣養成、孩子思想道德的薰陶培養、為人處世的漸變更加重要。教育,從來不是一場短期加速跑,而是一場長距離的馬拉松。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正是長身體的年齡,他們的知識、力量、思想,都在這個階段爆發性地增長,若是家長單方面地強化學習,而忽視身體、心理的教育,即使送入重點中學,將要發生的,也並不一定是後期的加速跑。

家長總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意識:「今天讓你做 100 道題,是為了你美好的未來。」其實這樣的想法走入了誤區,未來不僅是成績造成的,還有情商、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四、接受自己的平凡和孩子的平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縱然家長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想要分享給孩子,有很多失敗的教訓想要傳遞給孩子,但孩子的路終歸還是要自己走,該他自己走的彎路一步都少不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一致的期盼,但孩子是龍,還是鳳,終歸還是他們自己說了算。

我們每個人,不是在父母的翹首以盼中成長的?而如今,誰又逃脫的了庸庸碌碌的生活?

我們自己也不過是活成了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又何必要求孩子要一路出類拔萃呢?

適度的焦慮就可以了,別用過度的焦慮來要求孩子,折磨自己。

*文章來源於人魚媽媽教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關鍵字: